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 )
A. 徐州 B. 沈阳 C. 北平 D. 南京
4.“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十日发表会谈纪要”。这里的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 )
A. 1934年 B. 1935年 C. 1944年 D. 1945年
5.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6.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四渡赤水 C. 重庆谈判 D. 挺进大别山
7.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1937年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8.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谈话:“毛泽东真是去赴‘鸿门宴’。”“他这么做是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根据谈话的内容,你认为他们谈论的是( )
A. 双十协定 B. 西安谈判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9.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 毛泽东 B. 蒋介石 C. 周恩来 D. 张学良
10.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1.“它是国共两党43天艰苦谈判的结果,它是全国人民寄于和平希望的依靠,而它却成为国民党拖延时间,准备内战随时可以撕碎的一纸空文。”这里的“它”是指( )
A. 《双十协定》 B. 《停战协定》 C. 《共同纲领》 D. 《国内和平协定》
12.“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朝鲜战争时期
13.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4.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 讨论停战问题
C.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 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
15.“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C.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D. 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
16.“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7.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 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18.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极好时机,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不顾舆论谴责,大肆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其爆发的标志是( )
A.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B.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的是( )
A. 陈毅、粟裕 B. 彭德怀、贺龙 C. 林彪、罗荣桓 D. 陈庚、谢富治
20.某小说中有如下故事梗概: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这部小说的书名最有可能是( )
A. 《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C.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D. 《鸦片战争的烽烟》
21.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中原解放区 B. 陕甘宁解放区 C. 山东解放区 D. 上党地区
22.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据此推断此诗创作于( )
A. 武昌起义期间 B. 北伐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重庆谈判期间
23.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
A. 解放南京 B. 挺进大别山 C. 转战陕北 D. 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24.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A. 商谈和平建国问题 B.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C. 筹备召开政协会 D.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25.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 北平 B. 南京 C. 沈阳 D. 天津
二、非选择题
26.关于国共关系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歌曲是国共合作进行什么战争时期传唱的?这次国共合作消灭了哪两派军阀的势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而采取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这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照片是国共双方代表在何地谈判时的合影?但谈判并没有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
材料三: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敌人重点进攻的是哪些地方?解放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
(2)材料三毛泽东说能够打败蒋介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心?
28.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航母梦”。纵观历史,许多舰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落日帆映血,江山暮色路何方]
(1)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红船烟雨星星火,人间正道是沧桑]
(2)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举例说明。
(3)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哪场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哪一城市解放?“她”的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从中你得到什么感悟?
29.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2)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请问这三大战役有何意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揭开了什么?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铁军雄师”的战线从哪里到哪里?
(3)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有时间:“1945年”,人物地点:“毛泽东来到重庆”等提示。可判断出是重庆谈判。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渴望的是实现和平民主,人民摆脱压迫实现自由。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故选择答案A。
2.【答案】B
【解析】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在建国后的1950年颁布的,成为推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与题意不符;B项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这一规定,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与题意相符;C项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与题意不符;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与题意不符。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平津战役中,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选择C。
4.【答案】D
【解析】重庆谈判发生在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1945年,故选D。
5.【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故选B。
6.【答案】C
【解析】该事件是重庆谈判,因为在当时很可能蒋介石上演鸿门宴,将毛泽东拘押甚至暗杀,让中共群龙无首,故为一身系天下安危,但毛泽东毫不畏惧,为中国和平,深入白统区谈判,可谓弥天大勇。所以答案选C。
7.【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北京;日军大屠杀和蒋家王朝的覆灭均是在南京,所以答案是C。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毛泽东真是去赴‘鸿门宴’”“赢得备战的时间”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指的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国民党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充分,为了进一步赢得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就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故选C。
9.【答案】D
【解析】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没有张学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题干的“故宫、颐和园”都在北京,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学生可以从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出描绘的历史事件。“它是国共两党43天艰苦谈判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此事件是发生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一次谈判——重庆谈判。重庆谈判的结果是签订《双十协定》,选择答案A。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其中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因此题干中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
13.【答案】C
【解析】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又发起了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此毛泽东飞赴重庆进行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垮台后,蒋介石退守台湾,台湾与大陆从此分离,形成台湾问题,故选A。
16.【答案】A
【解析】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恒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题文的“沈阳、锦州、长春”都在东北,故选A。
17.【答案】C
【解析】据此综合分析可知三幅图片主要反映的是三大战役,通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B
【解析】1946年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所以答案选B。
19.【答案】B
【解析】在解放战争中,陈毅、粟裕率领的是华东解放军,彭德怀、贺龙率领的是西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率领的是东北解放军,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答案应为B。
20.【答案】C
【解析】著名的《双十协定》是国共双方重庆谈判中达成的协议,故选C。
21.【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A。
2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可知,这是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故选D。
23.【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的含义就是指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故答案选A。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AC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
25.【答案】A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从民族的大义出发,率部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南京、沈阳和天津都是以武力的方式解放的。故选A。
26.【答案】(1)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
(2)抗日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重庆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
【解析】(1)材料一歌曲中的“除军阀”指推翻北洋军阀,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时期传唱的。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股势力,最终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的势力。
(2) “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而采取的“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材料三中的照片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是当时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时拍摄的。重庆谈判没有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
27.【答案】(1)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蘑菇”战术。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正确的战略战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和材料二信息“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又发动了重点进攻,进攻的目标是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可知,解放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主要采用了“蘑菇”战术。
(2)依据材料三信息“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我方来讲:有解放区人民的支持;有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有正确的作战方针。从敌方来讲: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政治腐败;国统区经济崩溃;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等。
28.【答案】(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伐战争的胜利、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4)南京解放;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主要体现有:北伐战争的胜利、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1945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数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29.【答案】(1)行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成果: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2)事件:卢沟桥事变。
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台儿庄战役。
(4)意义: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事件:占领南京(或渡江战役).
(5)启示: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解析】(1)材料一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国共两党为了反帝反封建,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依据材料二中“卢沟桥”“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推断出材料二反映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同时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材料三中国民党“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1939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4)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占领南京总统府,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政权的垮台。
(5)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国共两党的合与分的角度分析其利与弊、国共两党所代表的利益以及展望未来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的可能等,言之有理即可。
30.【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渡江战役;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
【解析】(1)材料中“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针对其中部兵力空虚的情况,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做了这一阶段的作战部署,派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就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这就是渡江战役。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