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的量》 说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2-13 10: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物质的量说课
说课内容预览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设计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掌握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材分析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的确立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等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对化学计算规范化的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教材分析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
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
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
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通
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
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
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
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教法设计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教法设计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学法指导(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买米、买面粉,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教学程序 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粉,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程序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教学程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教学程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三)巩固应用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23 倍 6.02×1023 个碳原子 6.02×1023 个氧分子 6.02×1023 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
微粒的数量。
2、1 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 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 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 mol NH3中含有1.5 mol氢原子。
6、1.204×1023 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教学程序(四)拓展提高教学程序复习小结Why
What
How
教学程序(五)埋下伏笔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mol?质量是——克?
2、1mol O2 的质量是——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mol,含有——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教学程序 一、 物质的量 1、 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 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1) 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12C所含碳原子数
NA =6.02 X 1023 mol-1 3、 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板书设计结束语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