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 课件(含媒体素材)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两则 课件(含媒体素材)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3 14:47:34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文言文两则能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文言字词含义。学习目标1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 弈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其为“亚圣”。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其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人修养。孟子的一些经典思想语录: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③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弈,古时围棋的别称,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春秋时期《论语·阳货》。属常被古人用以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的“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背景资料围棋起源于中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 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生字学习 多音字缴zhuó:弓缴
jiǎo:缴获 缴费与yǔ:与人为善 与时俱进
yù:参与 与会
yú:同“欤”词语学习弈:下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诲:教导。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词语理解鸿鹄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俱:一起。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因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文言虚词之通国之善弈者( )
一人虽听之(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虽与之俱学(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代词,指弈秋的教导代词,指鸿鹄代词,他,指那个专心致志学习的人)其其一人专心致志( )
为是其智弗若与( )其中的,指学弈的两个人中他的,指后一个人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注意文言文的朗读时的语速和断句。朗读指导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 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整体感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课文解读1.这则文言短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故事中的身份各自是什么?作为老师的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两个学下棋的人;最后总结点评故事“曰:非然也”的人。点评者是这个故事——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弈秋教导下学习下棋却出现不同结果中的一个旁观者、叙述者,也是文意的升华者。2.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两个人学习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②根据前文可知,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佳句积累并列句,对比设问,强调《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同一位老师教导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课堂小结学弈结构图示教弈:同一位老师——善弈者秋学弈:
不同态度其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思援弓射鸿鹄结果:弗若之矣评弈:非是其智弗若与学习、做事须得专心致志,方可成功两小儿辩日作者介绍列子(前450—前375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他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主张清净无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背景资料《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知识链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词语学习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辩。
故:缘故。
以:认为。词语理解去人近:离人很远。去,离。
及日中:到了正午的时候。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朗读指导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整体感知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课文解读1.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离人远还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即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视觉来判断的——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即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感觉来判断的——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①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②没有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4.文章以两小儿说的话结尾有何作用?以反问句收束全文,既表现了两个孩子的机智可爱,又引起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这就是“学无止境”的道理。5.故事中两个小孩儿和孔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同时也敢于挑战权威(笑话孔子)。
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1)从两小儿的角度:
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②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2)从孔子的角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3)从整个故事的角度: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识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更要不断学习。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 )
佳句积累比喻、对比《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堂小结两小儿辩日结构图示日初出日中 如车盖
(大—近) 如盘盂
(小—远) 沧沧凉凉
(凉—远) 如探汤
(热—近)孔子不能决巧用对比
这两个故事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使要表达的道理更加清楚。
写法借鉴《学弈》中把“惟弈秋之为听”和“思援弓缴而射之”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阐明了“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会产生不同结果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中把两个小孩儿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表明对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结果的道理。1.表示不专心的成语。
三心二意 一心二用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马马虎虎 魂不守舍
左顾右盼 心猿意马
拓展延伸2.孔子、孟子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3.拓展阅读:阅读以下几个文言文寓言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译文: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道理:
“叶公好龙”被用于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道理: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不能盲从。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