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孙权劝学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4 07:51:02

文档简介

4 孙权劝学

《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司马光
一、导入: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
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
C
C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一、 读一读
1.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2.读通文意,读清思路。
3.读好语气,读出感情。
卿 涉 孰
qīng
通 耶 yé
shè
shú
(1)生字
(2)通假字
(3)多音字


gēng
gèng
1.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读准字音
读明停顿(根据语法)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蒙/乃始就学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2.读通文意,读清思路。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

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事情

事务
难道


句末语气词

应当
历史
罢了

与……相比
以(之)为,认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 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讨论
议事
非常(十分)
惊奇
现在

为什么
无实义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读书人
再,又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复述
孙权

吕蒙

鲁肃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3.读好语气,读出感情。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
—— 不悦,委婉批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风趣,自豪
(孙权)
(鲁肃)
(吕蒙)
精读课文
1.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可以分为几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
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
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说一说
1.吕蒙的进步
2.人物的个性
3.故事的启示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吕蒙的进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言描写
正面描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侧面描写
行为描写
人物的个性
孙权
吕蒙
鲁肃
关心下属,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勤奋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幽默风趣,欣赏朋友的进步。


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于学习。
故事的启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欣赏他人。
课文
人物 给人启示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开卷有益。
四、议一议
1.孙权的劝说艺术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指出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1.孙权的劝说艺术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总结全文:
六、练一练:
1.古今异义
2.一字多义
3.成语运用
4.名言积累
1.古今异义
辞 古: 及 古:
今: 今:

过 古: 孤 古:
今: 今:

更 古: 但 古:
今: 今:

博士 古:
今: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更加
转折连词,但是
只,仅仅
重新
孤独
古时王侯自称
以及
到了……的时候
经过

美好的词语
推辞
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当: 但当涉猎
当窗理云鬓
可: 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以: 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币乞之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
2.一字多义
接近,靠近,趋向
完成
应当
对,对着
可以,能够
值得



认为
3.成语运用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4. 名言积累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 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冰心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
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三方面着手。首先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虽然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要学好一篇文言文仍然有难度。《孙权劝学》就是一篇针对如何学习来讲授故事的文章。故事言简意赅,词简意丰,针对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分析,学习起来并不会成为难题。
教学目标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或缺,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讨论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以发现真理。
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1.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2.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读过《三国演义》和看过相关影视资料的人都知道,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1)如:岂,难道。? 辞,推托。? 当涂:当道,当权。?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2)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探究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四)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五)作业安排
课后研讨与练习的一、二、三。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议论——结友(惊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