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中学2012届高二化学电解池(第一课时)学案
编辑:陈克梅 审核:覃娇燕
一、电解的基本原理(以电解CuCl2为例)
1、电解池 。
2、电极名称:
3、电极反应
4、能量变化 能转化为 能
5、离子移动方向和电子的流向
电子:从 极流出, 极流入
离子:阴离子向 极移动,阳离子向 极移动
二、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给定:NaCl溶液、CuSO4溶液、KI溶液、Cu(NO3)2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NaOH溶液、HCl溶液,电源、碳棒(电极)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实验方案
预期的现象
结论
三、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电极:碳棒、铜棒、锌棒、铁铁棒
电解质溶液:不定,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实验方案
预期的现象
结论
石门中学电解池学习评价量规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项目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综合评价
学习态度
认真参与(5分)
积极交流(5分)
小组合作(10分)
学习过程
实验设计(创新能力)(25分)
实验操作(25分)
学习结果
小组汇报(10分)
作业完成情况(10分)
课件16张PPT。第三节 电解池【复习】问题1: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问题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将两根石墨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浸入U型管的CuCl2溶液中 ,再接通12V直流电,观察现象。约2~3min后切断电源。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有气泡产生,且有刺激性气味,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的固体析出.阴极--- Cl2Cu 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实验探究:分组实验]P79 实验4-2想一想: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问题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问题2:在通电时这些微粒各向什么区移动?
思考3:通电后在阳极和阴极各会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一、电解原理:1、电解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
过程。2、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三、构成电解池的条件:1、直流电源、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3、闭合回路。碳碳阴极阳极三、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1、阳极:① 与电源正极相连;② 阴离子移向该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阴极:① 与电源负极相连,电子流入;② 阳离子移向该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碳碳阴极阳极电极反应式:阴极:阳极:2Cl– – 2e– = Cl2↑Cu2+ + 2e– = Cu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总反应:通电 与电源正极连 +电源-与电源负极连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2Cl—2e-=Cl2 阳极 惰性电极 阴极 Cu2++2e-=Cu
阴离子移向 CuCl2溶液 阳离子移向
电子流出电子流入四、电解的工作原理:二、离子放电顺序实验探究2:设计实验,探究电解质溶液对电解的影响分组活动汇报阳离子:Ag+>Cu2+>H+>Fe2+>Zn2+ > Al3+ > Mg2+ > Na+ > K+
阴离子:S2->I ->Br ->Cl - >OH ->含氧酸根 离子放电顺序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与常见的几种非金属但只的活泼性相反三、实验探究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影响电解的因素:电压、电流、电极、离子浓度等实验探究3:用不同电极电解Na2SO4溶液探究活动汇报小结:1、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2、金属电极做阴极,阴极不参加反应课堂小结作业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分别是什么离子放电?总结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写出两极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第一组:HCl、CuCl2
第二组:NaCl、CuSO4
第三组:Na2SO4、H2SO4、NaOH2、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将“银钥匙”变成“铜钥匙”,并上交3(选做)、查阅资料,设计一套简单的家用简易消毒器课件42张PPT。电解池(第一课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石门中学 陈克梅电解池 (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地位与作用(一)教材分析 地位: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用: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层次高,学习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强,乐于实验探究,喜欢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三、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电解原理。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实验、归纳总结规律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贯穿“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相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二)教学方法(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等学习方法,通过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学习能力
问题引入实验探究1:学习电解理论实验探究2、3:完善电解理论课堂小结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认知深化学习反馈知识内化教学流程(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1-2分钟)直接通过设问“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过渡到新课 (二)学习电解原理(35分钟左右)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
(P79实验4-2)电解CuCl2溶液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小组活动汇报同时回应质疑:电解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质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生成Cu和Cl2呢?阅读课文并探讨:
1、通电前CuCl2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怎样移动?
2、通电后微粒怎样移动?
3、通电后在两极会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学生小结】一:电解原理(上升到理论高度)
1、电解: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3、电解本质:阳极:2Cl-+2e-=Cl2 (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4、能量变化:电能转变为化学能5、电解工作原理【学生质疑】为什么其它离子不放电?二、实验探究电解质溶液对电解的影响【预习内容】:给定实验仪器和药品,怎样通过实验比较离子的放电顺序?【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实验设计方案】1、分别电解各电解质溶液
2、将电解质溶液两两混合后电解
3、将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后电解
…………【小组互评设计方案】1、分别电解各种电解质只能比较阳离子与H+、阴离子与OH-的放电顺序2、两两混合比较好,但混合时要注意
(1)两种电解质不能反应
(2)要科学: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
阴离子相同或阳离子不同
3、学生提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要相同
…………【确定设计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分组活动汇报【学生小结规律】阳离子:Ag+>Cu2+>H+>Fe2+>Zn2+ > Al3+ > Mg2+ > Na+ > K+
阴离子:S2->I ->Br ->Cl - >OH ->含氧酸根 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与常见的几种非金属的活泼性相反再次将实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突破了难点1三、实验探究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设疑】除了电解质溶液影响电解以外,还有那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解?学生指出:电压、电流、电极、离子浓度等【学生讨论】:采用对比实验:在电解质溶液不变的情况下用不同的电极进行电解【设疑】: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电极对电解的影响?给出实验用品:电解质溶液、多种不同的电极【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1、阳极用铜电极,阴极也用铜电极
2、阳极用铜电极,阴极用碳棒
3、阳极用碳棒、阴极用铜电极
4、阳极用铁电极、阴极用铜电极
5、阳极用铜电极,阴极用铁电极
…………提出方案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用不同电极电解Na2SO4溶液【小组活动汇报】【学生小结】
1、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
2、金属电极做阴极,阴极不参加反应【教师补充】
金、铂做阳极,阳极不参加反应突破了难点二(三)课堂小结,固化知识(1-2分钟)1、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2、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放电顺序:
S2->I->Br->Cl->OH->含氧酸根
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三)课堂小结,固化知识(1-2分钟)(四)、布置作业(分层布置)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分别是什么离子放电?总结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写出两极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第一组:HCl、CuCl2
第二组:NaCl、CuSO4
第三组:Na2SO4、H2SO4、NaOH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将“银钥匙”变成“铜钥匙”,并上交3(选做)、查阅资料,设计一套简单的家用简易消毒器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电解
总反应:CuCl2==Cu+Cl2↑
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3、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电子和离子的移动
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
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二、放电顺序(常见)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放电顺序:
S2->I->Br->Cl->OH->含氧酸根
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提前布置预习,学生提前设计方案,上课时直接提交实验方案,其它组的学生进行评价2、布鲁纳学习法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课堂问题的提出都是伴随学生的质疑而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也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进行的,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3、探究性的课要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高,三维目标才能很好的实现(六)教学反思人教版《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石门中学 陈克梅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理解认识电解原理。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四、 教法
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问题引入——活动探究1——学习电解理论——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
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3分钟)
直接提出问题“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引入新课
2、学习电解原理(38-40分钟分钟)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提示学生观察电解质溶液、两极有什么变化?
活动汇报:实验现象: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问题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问题2:在通电时这些微粒各向什么区移动?
思考3:通电后在阳极和阴极各会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
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3、电解本质:阳极:2Cl-+2e-=Cl2 (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4、能量变化: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5、电解工作原理
探究活动2:探究电解质溶液对电解的影响(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反应容器(U型管) 、直流电源、导线、 电极(碳棒)
第一组:NaCl溶液 第二组:CuSO4溶液 第三组:Na2SO4溶液
活动汇报:第一组:阳极:Cl2 阴极:H2
第二组:阳极:O2 阴极:Cu
第三组:阳极:O2 阴极:H2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阳离子:Ag+>Cu2+>H+>Fe2+>Zn2+ > Al3+ > Mg2+ > Na+ > K+
阴离子:S2->I ->Br ->Cl - >OH ->含氧酸根
【设疑】不同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给出电极:铜棒、碳棒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学生讨论】对比实验(电解质溶液不变,只改变电极)
【探究活动3】电解质溶液:Na2SO4溶液(观察电极的变化)
第一组:阳极Cu 阴极Cu
第二组:阳极碳 阴极Cu
第三组:阳极Cu 阴极碳
【活动汇报】第一组第三组的阳极本身参加了反应
【小结】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3、课堂小结,固化知识(2-3分钟)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电子移动
能量变化
反应是否自发
4、布置作业
(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分别是什么离子放电?总结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第一组:HCl、CuCl2 第二组:NaCl、CuSO4 第三组:Na2SO4、H2SO4、NaOH
(2)、以小组为单位,将下发的“银白色”钥匙变成“铜”钥匙
(3)选作:查阅资料,设计一套简单的家用简易消毒器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电解
总反应:CuCl2==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2、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3、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电子和离子的移动
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
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二、放电顺序(常见)
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
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八、教学反思
1、提前布置预习,学生提前设计方案,上课时直接提交实验方案,其它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2、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
3、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