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二氧化硫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二氧化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2-13 18:25:00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 长春市十一高中 林 海
2019/2/242说课流程图2019/2/243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1.教材分析2019/2/2441. 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
2. 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
3. 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2019/2/245 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2019/2/246 “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2. 《课标》规定2019/2/247知识储备: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 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 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 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 是恰到好处。
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对社会问题形成了一定的正确 认识;可以简单的调查走访。
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探索及评价能力尚不成熟, 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 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 的、有计划进行。3.学情分析2019/2/2481.教学重点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策略的制定2019/2/249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2019/2/241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硫危害和用途。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卷,布置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调查资料、探究
二氧化硫的性质;
(2)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漂白性等化学特性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
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4)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2)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体验评价式教学带来的改变和快乐。
3.教学目标2019/2/2411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合作过程。

“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4.教法与学法2019/2/2412 采用评价式教学,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2019/2/2413三.教学过程的运行1.教学思路2019/2/24142.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2019/2/2415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
2019/2/2416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
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
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
4、你对食品安全关注吗?
5、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6、你知道银耳雪白的成因吗?
7、你想做些什么?
8、如果你痛恨那些不法商贩,想做名环保卫士,那么你需要了解二氧化硫气体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019/2/2417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教学的五个环节2019/2/2418第二环节: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方案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2019/2/2419 1.课外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形成影像资料,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中心发言。
自评
他评
师评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开展。2019/2/2420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教学的五个环节2019/2/2421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展示收集的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总结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分
析任务: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引入新课 引
导驱
动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学生互评提问: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提
出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从二氧化硫中硫的价态分析性质

析引
导总结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驱
动学生总结学生互评2019/2/2422提问:用什么样的方案来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思
考方案:1)测量其水溶液的PH值;
2)蓝色石蕊试纸; 驱
动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思
考方案:1)品红溶液;
2)红花绿叶;
3)有色布条;
4)银耳;方案:1)高锰酸钾溶液;
2)溴水;
3)氯水;
4)碘水;
5)三氯化铁溶液;思
考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学生评价2019/2/2424
从反应装置的设计和二氧化硫性质探究方案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2019/2/24252.设计的探究方案,简单可行、有创新性。并能说明设计的依据。4.能依据设计正确连接仪器,进行相关实验。1.验证的二氧化硫性质,如何分析你验证的性质:
你选择的试剂:
理由:(用有关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表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7.能正确的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6.实验现象明显,得出正确结论,解释得当。3.试剂选择合理。5.实验操作熟练,考虑尾气
吸收问题。2019/2/2426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教学的五个环节2019/2/2427第四环节: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自评
他评
师评1.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2019/2/2428二氧
化硫

污染

用途1.叙述全面、解释得当。(20%)
2.防治措施合理有效。 (25%)
3.实例丰富。 (15%)
4.能够辩证看待二氧化硫的功和过。 (25%)
5.能形成影像资料。 (15%)2.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评价2019/2/2429第一环节设置问卷 引入问题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教学的五个环节2019/2/2430第五环节: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有那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这种物质你有哪些更新的了解?是否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活动中我遇到何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活动中是否与本组其他成员交流和合作,并欣赏他人?本次活动中,我做了些什么?2019/2/24312019/2/2432 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四次表现性评价:2019/2/24331. 下列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SO2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
又可以是含硫物质的还原产物
B.SO2是硫酸的酸酐
C.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出的尾气
D.SO2具有漂白性,因而可以使石蕊试液褪色
3.纸笔性评价2019/2/24342. 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和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其中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载体
3. 下列物质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氢硫酸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氯气2019/2/2435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2019/2/2435谢谢指导2019/2/2436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 调查评价 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 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 形成认识 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 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 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