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4 09: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黄埔军校和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①聘请外国教官,采用西式练兵方法
②以培养陆军军官为主,兼及海军军官
③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④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 )
A.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江浙财团的利益
C. 剥削阶级的利益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3.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 )
①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 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③一些中共党员任教官 ④军校培养出大批学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 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 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5.下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

A. 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 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 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 D. 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6.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7.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 )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彭德怀 D. 周恩来
8.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 湘江 B. 昆明 C. 遵义 D. 泸定桥
9.孙中山晚年致力于谋求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 创建兴中会 B. 成立中国同盟会
C. 发起护国战争 D. 召开国民党一大
10.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11.“……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井冈山会师 B. 挺进大别山 C. 长征 D. 渡江战役
12.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其寓意是( )
A. 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 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 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 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1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的召开。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国民党“一大”
15.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元帅中,有四位曾就读于黄埔军校,他们当时称呼蒋介石为 ( )
A. 校长 B. 主任 C. 司令 D. 总理
16.下列标语口号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是( )
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D.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17.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不包括(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贺龙 D. 叶挺
18.“孙中山愿意接受共产党员的原因很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感到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国民革命。实际上,他想利用共产党与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来改组国民党。”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C.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
20.“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 )
A. 代表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闻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中国革命歌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南昌打响第一枪”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中的“秋收暴动毛泽东”指什么历史事件?“暴动”的地点在哪里?
(3)“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2.材料《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回答:
(1)这是谁写的诗?诗中提到的长征起止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2)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史实是什么?
(3)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他们会师是在哪一省的哪一地区?
(4)表现出红军怎样的精神?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中西方冲突的第一件事,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是因通商上的隔阂深了,借烧烟而爆发的,实则通商上种种的症结,郁而必发,烧烟特其导火线耳。其结果,中国因兵力不敌,英人逼迫江宁,清人不得已,于江宁议和,订立条约{一}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三}进出口税,则秉公议定。{五}割香港岛。
材料二: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三:在中西方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洋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材料四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起义遭受了挫折。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烧烟”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内容推断,“江宁”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材料一签订的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提到了中国近代前期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它们分别是指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哪些重大事件?
(4)根据材料四回答,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指什么?
(5)对于材料三和材料四探索的不同结果,你有何感悟?
2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四万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中写道:“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哪两次武装起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材料二:(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材料三: “上山(井冈山)之后,毛泽东还提出:红军要严格执行‘行动听指挥, 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六项注意。”
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解答毛泽东当初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
(2)请你进一步解答工农革命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原因是什么?
(3)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后,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黄埔军校建立后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③④都是黄埔军校和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之处,故选B。
2.【答案】A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A。
3.【答案】B
【解析】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还从全国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②③都是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表现,故选B。
4.【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严明的军纪,因此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题干材料则说明了红军长征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革命遗址照片。图片显示的是遵义会议遗址,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积极合作,奋勇冲锋,打倒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北伐军队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故选B。
7.【答案】B
【解析】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朱德,毛泽东没有参加南昌起义;彭德怀既没有参加过南昌起义,又没有参与井冈山会师;周恩来没有参加井冈山会师,故选B。
8.【答案】B
【解析】红军长征中的事件有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和飞夺泸定桥,只有昆明是没有经过的,故选择B。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晚年致力于谋求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古田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党”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C项符合题意。A项中共三大上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项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D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C。
11.【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 “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尤其出现了“红军”字眼,和红军有关的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C长征相关联,该题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3.【答案】B
【解析】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故答案是B。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所以要建立统一战线,这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A
【解析】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故选A。
16.【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北伐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B项属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的内容;C项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D项出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为C。
17.【答案】A
【解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两万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A选项毛泽东参与领导了秋收起义,他并未参加南昌起义,故选A。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因此孙中山想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进行国共合作;在1924年初的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而不是过程,选项A符合题意;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孙中山已经去世,选项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9.【答案】C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故本题选C。
20.【答案】C
【解析】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由国民党一党专政,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答案是C。
21.【答案】(1)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湘赣边界。
(3)分别指:井冈山会师、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解析】(1)本问是考查南昌起义这一事件,即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题干中出现了秋收即是指秋收起义,地点在湘赣边界。
(3)“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分别指会师和建立军队。
22.【答案】(1)毛泽东。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
(4)表现了红军部队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解析】这是毛泽东写的诗,诗中提到的长征起止时间分别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史实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诗中的“三军”是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他们会师是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表现出红军部队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23.【答案】(1)虎门销烟;南京;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学技术:洋务运动。学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禁烟是指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在江宁议和,即签订《南京条约》,江宁是今天的南京;《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根据“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即先农村,后城市。这就是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4.【答案】(1)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2)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解析】(1)诗中“四万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2)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两次武装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25.【答案】(1)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比较丰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有较好的革命基础。
(2)工农红军有着严明的纪律,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各阶层的信任和支持。
(3)要学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他如看事情要有长远眼光、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等等,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材料一中井冈山地势险要,森林覆盖率高,并且自然资源丰富,植物众多,这都有利于革命军队生存和发展。材料二中,这一地区反动力量薄弱,还有农民自卫军,这说明这一地区有很好的革命基础,易于革命军队发展自己的力量。
(2)选择了井冈山,是因为其先天条件优越,而又进一步站稳脚跟,主要在于材料3给出的原因,总结材料三,革命军队建立了严明的纪律,不扰民,不坑民,赢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使红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3)做这类题要从题意出发,毛泽东这个转变战略路线的过程首先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遇到问题不硬拼,不盲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想办法,灵活应对,另外也可看到他转战农村,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巩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