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 考点精练19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 考点精练19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7 14:22:21

文档简介

考点19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2.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历年真题】
1.(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2.(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3.(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8.(2011·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9.(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2011·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1.(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2.(2010·江苏单科·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3.(2009·广东单科·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4.(2009·广东单科·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5.(2009·天津文综·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16.(2008·全国文综卷一·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7.(2008·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8.(2008·江苏单科·1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19.(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007·广东单科·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21.(2007·海南单科·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2.(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23.(2014·上海单科·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24.(2012·天津文综·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25.(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6.(2010·海南单科·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7.(2009·上海单科·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8.(2007·江苏单科·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29.(2008·海南单科·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
考点19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2.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历年真题】
1.(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解析】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答案】A
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①②④正确。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答案】D
7.(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A项排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项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因此D项排除。
【答案】B
8.(2011·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答案】D
9.(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答案】C
10.(2011·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解析】《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
【答案】D
11.(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12.(2010·江苏单科·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A和D项内容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故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B
13.(2009·广东单科·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原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于1937年9月建立的,不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答案】B
14.(2009·广东单科·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A
15.(2009·天津文综·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这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答案】C
16.(2008·全国文综卷一·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审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D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答案】C
17.(2008·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
【答案】D
18.(2008·江苏单科·1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解析】A项《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要求60年代不符,不选。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65年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而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
【答案】C
19.(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答案】D
20.(2007·广东单科·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即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答案】A
21.(2007·海南单科·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在国家机关任职情况可判断。
【答案】C
22.(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3.(2014·上海单科·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解析】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
24.(2012·天津文综·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D
25.(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台湾岛内仍然存在主张分裂倾向的势力,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目没有直接联系,20世纪90年港澳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合,部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答案】B
26.(2010·海南单科·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解析】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答案】A
27.(2009·上海单科·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皇家警察是英国由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答案】D
28.(2007·江苏单科·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
29.(2008·海南单科·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