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魏晋胡床
南北朝
唐朝
明代
清朝
民国
现代
从胡床到真皮座椅,我们走了上千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聚焦
2.探讨孝文帝改
革内容及影响
3.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4.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掌握淝水之战
的基本史实
一、淝水岸边:兵戈声中显交融
二、洛阳城里:锐意改革促交融
三、北方地区:胡风汉韵大交融
第一板块
淝水岸边——兵戈声中看交融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注意战争的双方、时间、地点、结果、特点以及与战争相关的成语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项
目
内
容
交战双方
时
间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相关
成语
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史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史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史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狂妄自大
骄傲轻敌
结合材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的原因
矛盾尖锐
失去民心
战线过长
兵力分散
论从史出
一、淝水岸边: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
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第
二
板块
洛阳城里——改革潮中看交融
民
族
都
城
平城
北魏
建立时间
4世纪
统一时间
鲜卑族
拓跋部
439年
鲜
卑
统一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关史事: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她的影响,孝文帝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推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1.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2.服装: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缩句游戏
二、汉化措施:
一、迁都洛阳
改革的内容
平城
洛阳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改革第一步:
(494年)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
位置偏北,不利控制中原地区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旧俗多,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用汉语
材料二: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联汉姻
对号入座
穿汉服
改汉姓
胡服
汉服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元
拔
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一、淝水岸边: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洛阳城里: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移风易俗,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C
想一想
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A
练一练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第三板块
北方地区——胡风汉韵看交融
概念解读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这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边境汉人《放牧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生产方式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骑马
社会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汉方主要通用语
;西北乐器、歌舞传入中原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沿袭汉族
的统治方式——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交融的表现
内迁民族
汉
族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民族心理
汉族与内迁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隋唐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qu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探究
一、淝水岸边: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洛阳城里: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胡风汉韵看交融
民族交融: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回
望
民
交
融
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张骞通西域
昭君出塞
淝水之战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出行
魏碑《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女史箴图》
初唐《胡旋舞》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
过定居生活,为民族交融提供了便利;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3.汉族与北方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吸收。(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合作探究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学以致用
c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以致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