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1-04 18:17:1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典型例题一
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答案】B
【分析】肺泡内的气体要进入血液,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壁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所以只要穿过两层细胞,肺内的气体就可以进入血液。
典型例题二
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
C.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
D.婴儿肺的质量大
【答案】C
【分析】蜷缩于子宫中的胎儿,胸腔的容积很小,肺内不含有空气而仅有少量的液体,出生后,躯体伸展,胸廓由于扩张,同时吸气肌开始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肺也被动扩张,空气才入肺,由于产前婴儿未进行呼吸,所以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因此投入水中时下沉,如果是产后死婴,就浮于水面。
典型例题三
为了增加肺的通气量,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增加心率
B.增加心输出量
C.增加呼吸频率
D.加深呼吸
【答案】D
【分析】肺的通气量是指外界气体进入到肺的含量,呼吸加深,气体进入的多,肺的通气量增加。
课件33张PPT。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鼻腔支气管咽气管各级支气管肺肺的位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
左肺两叶,右肺三叶。胸廓是骨骼和肌肉构成,胸腔是胸廓包围的空腔。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感觉自己肋骨移动的情况。从中你认为胸腔体积怎样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胸廓扩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胸廓缩小。 实验:测量胸围差
胸围最大值(尽力深吸气)-胸围最小值(尽力深呼气)=胸围差结论:性别有关年龄有关身体锻炼有关1.有差异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系?
2.不能。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结论:
吸气时,胸廓扩大
呼气时,胸廓缩小
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
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胸腔容积的变化还和膈的活动有关。膈主要是肌肉组织。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腔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探究1. 胸廓变化时,肺有变化吗?
2. 肺究竟是怎样变化的?
3. 肺扩大和缩小时,肺内气体是如何变化的?
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气管胸廓肺膈肌膈肌舒张
膈顶上升膈肌收缩
膈顶下降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收缩肺扩张胸廓扩大气体进肺肺内气压下降呼吸肌舒张肺回缩胸廓缩小气体出肺肺内气压上升吸气呼气收缩舒张
吸气收缩扩大增大减小外界空气
进入肺
舒张缩小减小增大肺内气体被排出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
对比气体含量的区别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了,如何证明?1、呼出气和吸入气相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有什么变化?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请观察1、甲瓶、乙瓶中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演示实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较多作对照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肺泡氧气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交换过程二氧化碳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扩散原理进入到血液中的氧又到哪去了?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
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呼吸的全过程: 外界空气 呼吸道 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各组织
各器官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氧气二氧化碳(1)在相同的时间内,坐、散步和睡眠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少。游泳、慢跑、踢足球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多。依据是教科书中第51页的表格。
(2)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是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 。解读曲线:2、曲线A和曲线B分别表示人体处于何种状态?1、两曲线反映的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有何不同?曲线A:安静状态;曲线B:运动状态与曲线A相比曲线B 呼吸深度深,呼吸频率快课堂练习1 胸廓容积扩大时,肺内的变化是( )
A、 肺内气压降低,空气从外界进入肺泡内
B、 肺内气压没变化,空气从外界进入肺泡内
C 、肺内气压升高,空气从外界进入肺泡内
D 、肺内气压下降,肺泡内的气体排出
2 呼气时空气排出肺,下列与之矛盾的是( )
A 肋间外肌收缩 B 膈肌舒张
C 胸廓及肺容积减小 D 肺内气压升高
A A3、成年人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等呼吸肌活动情况及胸廓变化是( )
A、呼吸肌收缩,肋骨上升,膈顶下降,胸廓扩大
B、呼吸肌收缩,肋骨上升,膈顶上升,胸廓扩大
C、呼吸肌舒张,肋骨下降,膈顶下降,胸廓缩小
D、呼吸肌收缩,肋骨下降,膈顶上升,胸廓扩大
4.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是有利于( ) A、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气体的过滤、温暖和湿润
AB学生活动设计:自己制作肺活量计
材料:大容积(如4升),可以看清里面水位,最好带盖子的干净透明的瓶子或罐子;量杯;记号笔或胶带;半米长的橡皮管;洗碗槽或大碗;水;酒精和无菌棉球。
步骤:
1.数一下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与别人的差多少?弯腰摸脚趾50次,然后再数一下你在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看看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影响?
2.在一个大瓶子或罐子上刻度。用量杯每次往瓶中加入400ml的水。每次加水后,用记号笔或胶带标出水位。
3.把瓶子中加满水,盖上盖子或把手盖在瓶口上。把瓶子倒放在一个装满3/4水的水槽或大碗中,保证不要让水从瓶子中流出来。
4.拧开瓶盖,从水下往瓶子中插入一根长的导管。如果瓶中进了空气,把导管插到存有空气的部分,吮吸导管的另一端,把空气吸出来,水一进入瓶中的导管,马上停止吮吸。捏住导管,防止水再流动。
正常吸气,然后通过导管把气呼出去。往导管里吹会使水流出瓶子。当呼完气后,把导管捏住。
6.瓶子中的空气量就是你的肺活量。用瓶子边上的标记,可以查出你的肺活量。
7.试着再做一次正常呼吸时肺活量的测试。(每次测试前,把瓶中的水填满,用水和酒精棉球清洗导管的末端)。两次实验结果比较起来,有何不同?你和别人的测试何不同?
另外,自做肺量计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制作有相似之处,选取一个大瓶子将瓶底去掉,还要保证瓶口用塞子塞住不漏气。将瓶子做好标记,正立放入水槽中,里面充满水,导管由瓶底进入瓶内并放入瓶口处,测量时,瓶内的水以呼出的气体代替,其体积即为呼出的气体量。
做肺活量测量时强调尽力,尽力吸气、尽力呼气,尤其是尽力呼气,并不是指将肺内所有的气体都呼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肺是始终处于扩张状态。在尽力呼气时始终保留在肺中的这部分气体量称之为余气量或称残气量。男性约有1500ml,女性约有1000ml。
其它数据: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进出肺的气体量约有400~500ml。
肺活量,正常成人男性为3500~4500ml.
女性为2500~3500ml
关于测量肺活量的注意事项:
(1)操作要严格
A.教师一定要强调两个尽力,即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谓尽力一定要达到力所能及的极限,如果以胸廓为标度的话,那一定是将胸廓扩的最大后再缩到最小,这一点学生往往体会不到,做不好将直接影响测量数据。
B.测量准确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要保证将所有呼出的气体都进入测量筒内,一个是口与吹嘴要无缝隙,如果再严格的话,最好用鼻夹将鼻子夹住。
C.因为肺量计的吹嘴不是一次性用品,所以教师要严格采取消毒的措施,每个学生用毕都要认真地用棉球将吹嘴仔细擦试。而且棉球要用摄子夹住,不能直接用手拿,这些小节上同样要注意科学的严谨和严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2)上一节测过胸廓大小的测量,此处又做了肺活量测量,这二者之间是有相关性,
但注意不要将上一次的测量结果直接与本次测量结果衔接,可以进行对比分析,但不能是“某某同学胸廓大小为多少,而肺活量为多少”。因为两次测量在是不同状态下进行的。
如果某个同学的肺活量比起其它学生为低,或低于全班同性同学的平均水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注意运动,需要加强锻炼的原因,一个人肺活量的大小决定于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先天发育、身高、体重,当然还包括了体育锻炼因素,甚至还包括了测量时操作不够准确。这些都应考虑到,如果一个学生测量水平较低,教师要帮助他(她)找原因,简单的结论容易对学生挫伤。
课件22张PPT。一、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呼吸系统食团软腭咽会厌软骨食道气管食团会厌软骨二、呼吸和吞咽不能同时进行三、呼吸道的作用:1、气体进出的通道2、对吸入的气体
进行处理(鼻和气管)3、发声4、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喉里的声带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右肺。肺的位置和结构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气管左肺:两叶
右肺:三叶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外界空气肺吸气呼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呼吸频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胸腔由皮肤、肌肉、胸廓共同围成(呼吸运动)胸骨肋骨胸椎胸廓的组成胸廓: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围成胸廓,保护肺和心脏等器官。小游戏要求:坐直身体;双手轻放在胸部深吸气,深呼气吸气——
呼气——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 缩小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哪些?认识肋间肌和膈肌观察呼吸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有什么关系?肋间肌膈肌看清楚了吗? 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 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分析例子:你能说出胸廓扩张与呼吸的关系吗?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参考知识:气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规律1:一定的条件下,压缩气体体积导致压力变大状态分析:活塞静止不动的原因是两边气体压力相等结论:一定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变小和压力变大 气体的体积变大和压力变小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气管胸廓肺膈肌膈肌舒张
膈顶上升
呼气膈肌收缩
膈顶下降
吸气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如何完成的?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
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
扩大气体进肺肺内气压下降
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
舒张,膈肌顶部上升
肺回缩
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
缩小
气体出肺肺内气压上升吸气呼气肺肺泡肺泡及周围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毛细血管1、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⑵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⑶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⑴肺泡数目多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厨房里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传到客厅甚至卧室里?气体的扩散原理:
一种气体总是由含量多的地方向含量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过程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学习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阅读课本,动手实践,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一、肺的结构
1.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肺位于内,左右各一,左肺,右肺。
二、动手做一做:呼吸时,你的胸廓有什么变化?
吸气时,你的肋骨在运动,胸廓。
呼气时,你的肋骨在运动,胸廓。
【课堂学习探究内容】
一、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溺水.煤气中毒为什么会危及生命?患肺炎.尘肺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问题与“呼吸”密切相关,通过本节学习,你会对呼吸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动手做一做,亲自体验一下,是什么导致胸廓发生变化了呢?
【交流与探索】
1.模拟膈肌运动
右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要求】仔细观察图形,分析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1)呼气时,膈肌。膈顶;吸气时,膈肌。膈顶;
(2)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
肺内气压增大,外界气体。
(吸入或呼出)
(3)①和②模拟表示呼吸系统的结构
是和。③是。
(4)乙图中用手向下拉橡皮膜,表示当③处于(收缩.舒张)状态时,②被动(扩大.缩小),完成过程。
三、反思小结,整理提高
吸气和呼气时,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是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通过胸廓的结构以及肺的位置学习,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重难点突破: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教法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
活动:分组实验,探究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
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的方法。
生:回答,可以直接向气球里吹气,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瓶壁鼓起,里面的气球就会鼓起。
过渡: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气体进出瓶内的过程是不是跟人体的呼吸相似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外界气体是怎么进出人体的呢?
二、新课内容:
(一)肺的位置、结构以及胸腔、胸廓的结构
点拨方法:
1、展示人体体腔图 2、展示肺与胸廓图
结论:1、肺位于胸腔内2、胸腔由胸廓、膈围成的空腔。
探究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1、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呼吸。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小组内同学交流,总结并回答问题;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过渡: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三)探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
活动:师展示胸廓图,播放膈肌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
生: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跟随老师做屈肘伸肘动作
师生共同总结:肋间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增大;肋间肌、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
探究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扩大
活动:分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
活动目标:知道胸廓纵向径的变化 受膈 肌控制
活动安排:
1、观察并思考:瓶壁、胶管、气球、橡皮膜分别模拟什么?
2、先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橡皮膜位置的变化。小组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3、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四)探究:为什么肺扩大吸气,肺缩小吸气,即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
活动:分组探究——气压与容积的关系
活动目标:1、描述气压与容积的关系
2、理解气体进出人体与肺内气压变化有关。
活动安排:
1、分组完成探究: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抽满一管空气,左手堵住前端,右手推活塞,感受气压变化;松开活塞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
2、小组内讨论交流推活塞过程中注射器内气压与容积的变化,概括气压与容积的变化关系。
3、表达交流
三、概括总结、突出重点
活动目标:不限形式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活动安排:
1、小组交流合作
2、大屏幕展示各小组的总结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四、巩固训练、拓展新知
(一)基础题:大屏幕展示达标检测题
(二)拓展题:
1、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世上?
2、睡觉时,把手放在胸部,为什么感到憋闷?
3、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煤气中毒、溺水、触电等突然停止呼吸时,为什么可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急救?
4、打“嗝”是由于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属于呼吸的什么状态?有的人喜欢喝水压住,是否合理?为什么?
5、游泳时水过胸部会感到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
【评价设计】
(一)新课标要求:
1、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进行评价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3、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评价设计内容如下:
(二)评价内容
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方面进行评价。
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三)评价形式:口头评价、不同梯度的习题评价。
【板书设计】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收缩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吸气
膈肌收缩 变大 增大 减小
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呼气
膈肌舒张 变小 减小 增大
【教学反思】
优点:
1、利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入新课内容,从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如何让瘪瓶内的瘪气球鼓起来”兴趣浓厚。本节以实验探究导入新课还能更好的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之后学习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
2、通过设计的“亲身体验胸廓变化”、“模拟膈肌运动”、“利用注射器探究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三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由于本节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调动逻辑性。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讨论、探究的时间。
缺点:
1、为了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给学生留有的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有的班级没有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通过将肺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对策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两大部分?
2、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
展示目标
明确目标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创设情境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位置和功能?
2、呼吸运动胸廓和呼吸肌及气压的变化


安排学生完成想一想议一议小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其功能。出示胸腔结构图说明胸腔的结构是由肋间肌和肋骨及膈肌组成的。为下一学习任务做准备。
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感受肋骨及胸廓的变化,教师讲授变化的原因。
演示模型,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消除学生的前错误概念即膈肌收缩方向向下而不是向上;教师以针管吸水的实验讲解呼吸运动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加深学生对气压变化的理解。
教师总结:胸廓扩张导致肺扩张,则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就会被吸入肺内。澄清学生的错误概念。
学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氧气的含量减少了。
认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及课件小组合作说出肺的位置和功能体会呼吸过程包括哪两个动作。并体会每分钟的呼吸频率。
小组同学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和呼气,感受肋骨及胸廓的变化。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并通过老师所举事例进一步理解呼吸运动引起的气压变化。
呼吸运动时膈、气压的变化,学生理解很困难,可借助课件及模型进行演示和讲授,便于进一步理解。
教师解释气体流动的原因是压力差。一定条件下,气体的容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收缩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吸气
膈肌收缩 变大 增大 减小
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呼气
膈肌舒张 变小 减小 增大
课件18张PPT。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呼吸道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的功能清洁空气毛细血管温暖空气鼻毛 、黏液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湿润空气黏液1.通过观察呼吸时胸廓和膈肌的运动,概括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观看动画视频,概括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左肺 两叶
右肺 三叶
呼吸频率 16次/分钟肺的外观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位置:位于胸廓内,左右各一个。肺胸骨肋骨肋间肌脊柱胸廓是由肋骨、胸骨、脊柱和肋间肌构成的骨性笼状支架。胸廓(前面观)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呼吸,你会感觉到什么变化。做一做:看清楚了吗
?观察呼吸运动与肋间肌肉、膈肌有什么关系?呼吸运动胸廓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主要与哪些结构有关?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气管胸廓肺膈呼气膈顶部上升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吸气膈肌收缩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膈顶部下降
胸腔的容积扩大
肺扩张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气体进入肺(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
肋骨下降,膈顶部回升
胸腔的容积缩小
肺收缩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气体排出肺(呼气)吸气时,“收缩大大小”
呼气时,“舒张小小大”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主要是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 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胸廓容积的变化还和膈的活动有关。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1)用手拉下橡皮膜,气球会____,这表示膈肌_____,膈顶____,胸腔容积_____,肺内的气压相应_____,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2)松手后,气球会____,这表示膈肌_____,膈顶_____,胸腔容积_____,肺内的气压相应_____,于是气体就被排出。胸廓肺膈气管胀大收缩下降变大减小回缩舒张上升变小变大课件9张PPT。第一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人生下来就要呼吸,分析表中数据,思考: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节预习内容肺的结构、位置位置: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肺有节奏的呼气和吸气,一分钟约呼吸16次。自我体验:双手放在两侧肋骨,先深吸气,再深呼气,感受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大小的变化。
做一做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气管胸廓肺膈呼气膈向上运动膈向下运动吸气你能总结出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了吗?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习重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课前预习题】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_______组成,在呼吸时,空气中的______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______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______的过程排出体外。
【课堂学习探究内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7分钟)
想一想: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探究一】
肺泡和外面的毛细血管都有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肺泡数目多。
【探究二】
(1)在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以后,肺泡和血液中的气体各发生了那些变化?
肺泡中的少了,多了,血液中的多了,少了。
(2)如果用以下图示表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请根据图示回答:
??
肺泡外界环境肺泡血液
??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根据上图提示,小组交流讨论问号代表哪种气体?(二氧化碳或氧气。)
反思小结,整理提高
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肺泡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要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教材在这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教学目标】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对策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是由肺泡组成的; 肺泡与毛细血管紧紧包绕在一起;肺泡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气体扩散是指某种气体分子通过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它气体里;因为气体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比较激烈,所以扩散比较明显。
肺泡是细支气管末端的球状小囊,它们在把氧气供应给血液以及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每个肺约有三亿个肺泡,其总面积约等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的结构特点
2、气体扩散原理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拓展提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肺的图片,讲解肺泡适于交换的特点:即肺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与毛细血管紧紧包绕在一起;肺泡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做演示实验:在讲台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香味会从讲台向教室后部飘散?进一步讲解气体分子只能由高尝试处向低浓度处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出示课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师讲解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内,氧气从肺泡内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内。
引导学生回顾呼吸作用的公式,讲解氧气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到达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在线粒体内完成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气化碳,以相同的逆过程到达肺泡并排出体外。
观看课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体会香味飘散的现象,认真领会气体扩散的原理,小组同学可以引用其它事例进一步加深理解。
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领会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呼吸的实质。
认真领会细胞呼吸使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这个变化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借助动画课件进行讲授,会有预期的效果。
知识梳理: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对两节课的呼吸过程进行梳理。完成课后技能训练及练习题。
讲解呼吸的四个完整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梳理进一步理解呼吸的过程;完成技能训练及知识运用。
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的结构: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教学反思】
在学生了解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氧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本节学习的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讲授新课]
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课堂小结]
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
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课件6张PPT。第一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本节预习内容你已经了解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明显的不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肺部毛细血管分析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CO2O2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多的血液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血液肺泡中含氧气多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组织细胞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血液O2CO2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多的血液由图示得知,血液中的氧气供给了组织细胞。氧气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处氧化有机物。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