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4 11: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重庆谈判时期
2.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重庆谈判 B. 中共七大召开 C. 日本投降 D. 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3.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 依靠贫雇农 B. 团结中农 C. 消灭地主阶级 D. 发展农业生产
4.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的“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 )
A. 游击战 B. 阵地战 C. 运动战 D. 闪电战
5.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6.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
A. 解放南京 B. 挺进大别山 C. 转战陕北 D. 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7.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①七七事变 ②《挺进大别山》 ③《西安事变》 ④《辽沈战役》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8.到1948年底,解放区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主要得益于(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重庆谈判 D. 土地改革的开展
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序幕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0.下面知识卡片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中共七大 B. 重庆谈判 C. 转战陕北 D. 挺进大别山
11.“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解放战争的影响
12.口号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13.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A. 商谈和平建国问题 B.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C. 筹备召开政协会 D.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14.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迫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5.刘伯承和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它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17.流行词汇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平、民主”最有可能流行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国共重庆谈判时期 D. 解放战争期间
18.三大战役是“一场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政权赖以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19.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0.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 《资政新篇》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土地改革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条约”指什么?它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解放南京”与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战役有关?
(3)有人说:“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请你写出一例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要事件。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主席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3年前(2005年)的今天我们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是由哪两个人发动的?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推断,“60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当时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年6月,该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23.学习历史有多种方式,泰兴市实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1)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曾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暴行,请问在这场屠杀中日本侵略者屠杀了多少中国人?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什么?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写出歌曲名称)。
方式四:识物学史
(4)下图中的标语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什么战役?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24.国共合作: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丰碑意义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开始两岸全面实现直接“三通”,即直接通邮、直接通航、直接通商。
材料一:改组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材料二: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三封电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材料四:

(1)材料一的事件意味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任务是?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主要任务是?
(3)材料三的重庆谈判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此后爆发了决定中国人民命运同时也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战争,这场内战的名称是什么?
(4)国共之间如果有第三次合作,那么你认为这次合作最重大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耻辱]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此之前,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3)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 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个事件是如何解决的?当时起调停作用的共产党领导人主要是谁?
[同仇敌忾]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4)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全面内战]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5)请问这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有何意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什么?
[归纳总结]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国共两党应该怎样相处才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重庆的合影,故D正确。
2.【答案】A
【解析】句子中提到“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以和“假和平的阴谋”联系起来,即重庆谈判的背景,故选择A。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BD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不符合题意;消灭地主阶级不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故C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内战初期,针对敌我力量的悬殊,人民解放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而“蘑菇”战术则体现了运动战的特点。因此“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运动战,故选C。
5.【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故选B。
6.【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的含义就是指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故答案选A。
7.【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946年,《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均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七七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发生在全面抗战前的1936年。所以答案选B。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年底,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9.【答案】A
【解析】题干中明确的提示词就是战略大决战的“序幕”,根据所学知识:1948年9月-11月是辽沈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是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是最后一次战役。故此题选择答案A。
10.【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所以答案选B。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故选A。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AC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
14.【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时,应抓住关键词、句:“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该战役是平津战役。再者“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也正是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故答案选B。
15.【答案】B
【解析】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三次战略决战,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平津战役的指挥者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6.【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南京;淮海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徐州;平津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天津;辽沈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锦州,故选A。
17.【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在美国的支持下,妄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C。
18.【答案】B
【解析】平津战役使华北全景基本基本解放,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津战役,A是北伐战争,B是台儿庄战役,C是淮海战役,D是平津战役,这一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故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故AC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法》不是1947年颁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答案】(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渡江战役。
(3)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解析】(1)从材料一的内容看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材料二解读图片信息得出,该图片是南京解放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南京解放是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等等。
22.【答案】(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重庆谈判;毛泽东、蒋介石;《双十协定》;中原。
【解析】(1)材料中有明显的提示词“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 “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说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的西安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结合课本知识可确定是“西安事变”。
(2)学生可以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会谈”,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进行的会谈,结合所学知识就能想到是“重庆谈判”第一问解决了,其他小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23.【答案】(1)30万以上;抗日战争。
(2)遵义会议;毛泽东。
(3)百团大战;《义勇军进行曲》。
(4)渡江战役。
(5)上网搜索(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老红军、老战士等革命干部)。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不仅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还考查对历史常识的理解。
(4)考查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考生应将这类答案记住。
24.【答案】(1)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2)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人民解放战争。
(4)维护民族团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作用的理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结合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共从全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故其任务是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结合所学可知,重庆谈判是蒋介石为“假和平,真内战”争取时间、骗取舆论的幌子,在1946年蒋介石向中共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爆发。
(4)在当今形势下,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回顾历史,分裂是不能持久的,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每个炎黄子孙都要以维护国家统一为自己的责任,故如果国共两党有第三次合作,其最重大的主题应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5.【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
(2)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伐的统治;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周恩来
(4)台儿庄战役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南京解放(或渡江战役)
(6)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斗则惧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这之前,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最终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预示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在解放战争中,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最终在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政权垮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斗则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