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刻骨的仇恨,九一八事变就是这一仇恨产生的起点。下列关于这一事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蓄意发动的
B. 蒋介石命令中国军队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C. 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D. 是由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引起的
2.“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召开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与张少帅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台儿庄战役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下列哪次事件后(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七七事变
5.一位网友为纪念某一事件作诗一首“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灌卢沟。”该诗纪念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6.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一决定有利于( )
①全世界清醒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激发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仇视
③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④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7.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更大图谋”指日本( )
A. 割占台湾 B. 侵占东北三省 C. 制造南京大屠杀 D. 灭亡中国
8.以下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幅挽联:零一年生零一年逝,百岁人生誉青史;为国兵调为国兵谏,数载风云扭乾坤。主要称赞了他领导的哪一重大事件( )
A. 百团大战 B. 西安事变 C. 东北易帜 D. 台儿庄战役
9.疑是问之源。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
A. 东北将士的回忆 B. 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 C. 东北人民的控诉D. 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
10.“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较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积极意义是( )
A. 显示了国军实力 B. 显示了八路军的实力
C.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日军迅速投降
11.我们说台儿庄战役是最能体现“血肉筑长城”的战役,主要原因是( )
A. 它是国民党领导的 B. 它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重大胜利
C. 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 D. 它反映了中国军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12.在某纪念馆的尾厅里,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侧面墙上贴着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再熄灭……而这12秒汇聚成的数字就是30万人,由此可判断该纪念馆是( )
A.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B. 七七事变纪念馆
C.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 八一三事迹纪念馆
13.为了发展生产,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采取的举措是( )
A. 没收地主土地 B. 允许土地买卖 C.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D. 开展生产自救
14.下列对百团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B.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C.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日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D.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5.卢沟桥的枪声是我们民族奋起雪耻的号角,是振聋发聩的警钟。下面有关七七事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爆发于1937年7月7日 B. 局部性的抗战由此爆发
C. 是日军蓄意挑衅制造的 D.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6.中国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
A. 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
B. 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
C.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中共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7.正在全国热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大屠杀的真实场面,摄制组在拍摄前搜集的资料应该包括( )
①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 ②记录日军屠杀罪行的老照片
③目击大屠杀的外国友人写的回忆录 ④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篡改历史的教科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地位及关系表现为( )
A. 正面战场居主导,敌后战场积极协同正面战场作战
B. 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共产党退让,力图维护统一战线
C. 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D. 国民党领导发动人民进行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予以积极配合
19.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0.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 )
A. 1945年8月15日 B. 1945年9月2日 C. 1945年9月9日 D. 1945年10月25日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8年底开始,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次重大战役的战绩。
材料三“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二,请你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战役?你知道这一战役名称的由来吗?
(2)材料三中毛泽东赞颂的“彭大将军”是材料二战役的指挥者,他是谁?他在八路军中担任哪一要职?
22.中国将以立法形式正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阅读日本侵华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人民网
材料二:1931年9月18日,和三十七年前的黄海之役几乎只差一天,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沟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东北军遵从中央指示没有抵抗。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材料三: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宛平城外夜间演习,以“丢人”为名挑起了事端。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 “《下关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是对哪次事变的描述?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抗战局面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为侵略战争翻案,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请你举出一种日本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为战争翻案的行为。
23.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给张学良的密电?对该事件国民党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2)与材料二有重大关系的事件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该事件?
(3)材料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25.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这场战争是要警示世人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知史]
(1)下图酷似“台历”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而建立的?
[时事追史]
(2)2015年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相互信任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请问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名人说史]
材料一: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毛泽东
材料二: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罗斯福
(3)结合两则材料,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史启示]
(4)综上所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故选D。
2.【答案】D
【解析】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D。
3.【答案】C
【解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成为千古功臣。故答案是C。
4.【答案】D
【解析】A项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项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项是日本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故选D。
5.【答案】B
【解析】诗句内容所涉及到的事件有:中国衰落,日本入侵,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由此引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所以与诗句内容相符的为B。
6.【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此举是要人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和决心。故答案选C。
7.【答案】D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成为亚洲强国,即开始对邻国进行侵略,其侵略计划前期分为三步:占台湾、朝鲜、满蒙,之后是灭亡中国,征服世界。故选D。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为国兵调为国兵谏”、“ 扭乾坤”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挽联描绘的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A是彭德怀领导的,D是李宗仁领导的,C不是材料中的内容,故选B。
9.【答案】D
【解析】“九一八”事变为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显然可能倾向日本的立场,带有主观色彩,歪曲事件真相,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因此选D。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将日本原来嚣张的气焰打击的荡然无存,曾经叫嚣着三个月将中国全面占领也成了一句空话,中国虽然说损失巨大,但是对日军也带来了很大打击,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就战争的残酷性而言,台儿庄战役是非常惨烈的,它是中国军民用生命换取的,故选C。
12.【答案】C
【解析】“这12秒汇聚成的数字就是30万人”,根据这个判断,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日本占领了南京后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我军民三十万人以上,A,B,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发展生产,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采取的举措是减租减息政策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政策为战胜困难,巩固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所以答案选择D。
15.【答案】B
【解析】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A、C、D项均正确,故选B。
16.【答案】D
【解析】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大屠杀。①②③项均是能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与④无关,故选A。
1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抵抗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并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占据着抗战的主导地位;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辅助正面战场,扰乱日军后方,极有力地牵制着日军。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南昌起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侵略的产物。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故选A。
2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故选A。
21.【答案】(1)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彭德怀;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破坏交通线2000多米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彭德怀担任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22.【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九一八事变。
(3)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非法购买钓鱼岛等;
【解析】(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2)注意材料信息“1931年9月18日”,应是指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3)注意材料信息“1937年7月7日夜间”,应是指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也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4)本问言之有理即可,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非法购买钓鱼岛等。
23.【答案】(1)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
(2)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材料一中“无论日本……我方应予不抵抗”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4.【答案】(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2)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日本。
(4)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日本。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是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5.【答案】(1)九一八事变(或柳条湖事件)。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抗日战争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4)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等。
【解析】(1)图片所示的纪念碑上“1931”“九月小”“18”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这一纪念碑是为纪念九一八事变而建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题目是要求结合两则材料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一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反抗外国侵略的屡战屡败的局面。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4)本题探讨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洗劫,由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等。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世界各国要团结一致,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