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七年级下苏少版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七年级下苏少版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1-04 19: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美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45页。
【教材分析】:
《重复的魔力》一课,选自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美术》第7课,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属“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重复构成也是平面构成中最简易和最常见的一种构成,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对该领域后面几课(渐变构成、分解构成等)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方法,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课分2课时,此教学设计为第1课时,主要学习重复构成的要素,第2课时主要学习非完全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分解构成等)。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重复现象,认识到重复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体会重复产生的秩序美、规律美、统一美,然后进一步分析并归纳出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设计制作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设计一件重复构成作品,让学生感受重复构成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通过自身的动手体验,启发学生认识重复构成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本课所要讲授的重复构成内容,也具备感性认识的能力。特别是第十三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这对理解本课中的教学重点——重复构成的骨式很有帮助。此学段的学生很喜欢自己创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较难设计出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作品,而且学生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不过,此学段的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既有条件下,本课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和求知欲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理解重复构成和骨式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重复构成中的骨骼形式变化形成重复构成形式;将这些骨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种实物若干、其他辅助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录像导课,请学生仔细观察。
媒体播放动画片《猴子捞月》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猴子被骗的原因。
2. 老师: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事情只是一则笑话,但是,对于动画片中的小猴子,月亮的倒影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题《重复的魔力》。
通过欣赏与观察,学生不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本课,也切身感受到了重复现象的有趣,对本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教师顺势揭示课题——重复的魔力。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赏析,感受重复的最基本含义,让学生对重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常被人们忽视的重复现象通过艺术加工之后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在对重复有一个直观感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课程的深入做好铺垫。
二、感受领悟
1.观赏重复——课件展示老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更多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
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重复的现象,情绪受到感染。
2.寻找重复——请学生举例自然界还有哪些重复的现象。
3.思考重复——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让学生找出其中重复的元素,并请学生思考:这里的重复是否还是自然现象?
教师总结:人们从自然界的重复现象中发现并感受到了美,于是,人们从重复现象中寻找规律,归纳出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重复构成作品,重复构成的物品在生活中几乎涉及到了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既方便又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从自然界——生活这样的一个关系为线索,使学生对重复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并随着内容逐层展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了审美能力,愉悦了情感,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与艺术血脉相连、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探究归纳
1、重复构成的两个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骼
2、理解要素: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重复构成作品若干,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骼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基本形和骨骼的理解。
3、分成若干组,请学生分析思考:相同的基本形,为何会摆出不同的重复构成?相同的基本形,做不同的重复构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变化呢?
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总结: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过变化它的方向和骨骼排列等来获取不同式样和风格的重复构成。
四、实践体验: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2、从基本形、方向、色彩、骨骼排列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美感。
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新颖的设计,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针对作品自己分析出制作方法,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增强了自信,也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设计的过程,教师的示范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分组合作是我们美术教学中常见的学生活动方式,既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的设想能够以较快较好的方式来实现,也轻松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展评交流
学生自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的作品展示是要让学生感受创作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培养自我展示的勇气和能力,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辨析及评价能力,教师最后给予适当点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美术课的兴趣,同时也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以后的设计制作中能做得更好。
六、课外拓展
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肖像画作品:《玛丽莲 梦露》、《毛泽东》、《猫王》等。
【设计意图】艺术形式总是多种多样的,丝网印刷体现了重复的特征,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更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完全体现了不一样的重复的美。
教师总结:这是一种动态的重复美,这种美不仅带给我们威武壮观、震撼人心的气势,更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动态的重复还有很多,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我们每天做操时整齐划一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相信我们会对它们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另外,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还有更多更有趣的构成形式,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