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军突然袭击 B. 军事装备落后 C. 李鸿章的避战政策 D. 日军陆海两路夹攻
2.甲午战争后,面对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 发动了虎门销烟 B. 掀起了洋务运动 C. 进行了黄海海战 D. 发起了维新变法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种说法可谓是一针见血,不过,洋务运动也有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
③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黄海抗倭寇,英名留千古”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A. 林则徐 B. 谭嗣同 C. 邓世昌 D. 杨靖宇
5.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
A. 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 光绪帝和部分清政府官员 D. 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6.“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 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 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8.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 )
A. 光绪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道光帝
9.洋务运动期间,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是( )
A. 福州船政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汉阳铁厂
10.“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
A. 君主专制政体 B. 君主立宪制度 C. 民主共和政体 D. 三权分立制度
11.《辛丑条约》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了( )
A.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B.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C. 清政府军事上直接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D. 清政府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12.《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志士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
13.关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②宣传维新思想的是《民报》
③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④提倡民主、提倡科学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4.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科学技术 D. 思想文化
15.下列不属于洋务派代表的是( )
A. 李鸿章 B. 奕? C. 慈禧 D. 张之洞
16.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更不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7.最早强迫清政府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有人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 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 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 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20.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达到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中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措施是( )
A.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一批近代企业
B. 创办京师大学堂,“中西并用”“广育人才”
C. 修建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制度
D. 创办大生纱厂,提供引进外资
21.中日《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
A. 割让领土 B. 赔款白银2亿两
C. 开放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22.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和全面瓜分中国的侵略新阶段是在( )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23.“公车上书”发生于( )
A. 1872年 B. 1885年 C. 1895年 D. 1898年
2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振兴中华”
C. “打倒孔家店”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5.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美国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两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皆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1)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举一例李鸿章为使中国“自强”而创办的一个企业。
(2)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积极作用?
28.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 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一位皇帝是谁?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3)“皇太后”是指谁?
(4)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材料四 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2)材料二所示图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3)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
(4)材料四是某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请说出此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而这个时候,欧洲各国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而中国统治者对此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后来,中国落后了。
——温家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出两例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落后的原因,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了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了黄海制海权。这是导致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主要原因,故选C。
2.【答案】D
【解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等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没有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故排除②,C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黄海抗倭寇”是指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抗击日舰,其英雄人物是邓世昌,故选C。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人物。
5.【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是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他们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故选D。
6.【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本题选D。
7.【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就是和清政府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所以答案选择B。C项,清政府的腐朽与八国联军侵华不构成任何关系,C错误。A项和D项的内容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所以答案选择B。
8.【答案】A
【解析】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故选A。
9.【答案】C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所以答案选C。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开明君主实行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是指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故选B。
11.【答案】B
【解析】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变法的方式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为此在1898年他们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3.【答案】A
【解析】《民报》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纸,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主张,所以排除②④,选A。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A项学习政治制度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D项学习思想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B项经济制度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故选C。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慈禧是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代表。故本题选C。
16.【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不平等条约并无此项内容。
17.【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就是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资本输出的阶段,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18.【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行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技术,所以C项表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它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所以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0.【答案】A
【解析】B是戊戌变法的内容,C是清末“新政”的内容,D是1895年发生的事情,都不属于洋务运动,故选A。
21.【答案】D
【解析】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有: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分析发现与本题相符合的答案只能是D项。
22.【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和全面瓜分中国的侵略新阶段,故选D。
23.【答案】C
【解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可知,“公车上书”发生于1895年,故选C。
2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BCD和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置于列强共同支配之下,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6.【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
(2)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解析】(1)根据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根据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主张。
(2)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的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7.【答案】(1)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江南制造总局
(2)维护清朝统治。
(3)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4)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1)依据材料可以知道,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主张,为实现自强,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一民用工业。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4)根据材料所讲可以知道,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外商在中国的经济的扩张,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8.【答案】(1)光绪帝
(2)戊戌变法
(3)慈禧太后
(4)谭嗣同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在1898年开始实行,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所以材料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慈禧太后。
(4)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顽固派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亡,他说要为中国的变法做流血牺牲之第一人。就义前的这首诗表达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痛恨,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唯有以牺牲自己为变法做出贡献。
29.【答案】(1)人物:林则徐。
(2)条约:《南京条约》。
(3)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严重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禁烟的必要性。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2)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所以材料二所示图为《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钓鱼岛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也被割让给了日本。所以钓鱼岛问题源于甲午中日战争。
(4)材料四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0.【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3)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列强侵略。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世纪”可知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注意不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为1900年已经是20世纪的开端。
(2)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战争也随之展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战争重要的示例有,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以及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退让,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清朝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