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4 19: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被后世尊称为“神医”的医学家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扁鹊 D. 葛洪
2.下列哪项不是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 )
A.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B. 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
C. 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减轻人们的负担 C. 发展生产 D. 巩固统治
4.文景之治是指( )
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5.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灭亡的时间是( )
A. 公元9年 B. 公元25年 C. 公元前9年 D. 公元前25年
6.下列关于东汉衰败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统治日益腐败 D.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7.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 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8.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非常萧条 B. 统治者宽厚仁慈
C. 儒家思想的盛行 D. 社会劳动力缺乏
9.下图书中主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

A. 西汉初期 B. 西汉中期 C. 西汉末年 D. 东汉初期
10.张骞出使西域是在( )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11.西汉建立于 ( )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02年 C. 公元前207年 D. 公元前209年
12.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官员。这些官员 ( )
A. 拥有封地 B. 负责地方政务 C. 对丞相负责 D. 官职世袭而来
13.导致陈胜、吴广等人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陈胜要夺取帝位
B. 吴广和其他人的要求
C. 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无法生活
D. 到渔阳戍边的农民在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
14.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5.观察秦朝疆域图(见下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请你判断秦朝疆域最西到达今天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 )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陕西省 C. 西藏自治区 D. 甘肃省
16.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
A.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 丝绸之路 C. 新航路的开辟 D. 郑和下西洋
17.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他能实现大一统是因为继承了前朝的繁荣盛世,这里“前朝的繁荣盛世”是指(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1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是( )
A. 陈 B. 沛县 C. 大泽乡 D. 渔阳
19.下面的著作中,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  )
A. 《九章算术》 B. 《周髀算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20.当你被这“人间仙境”的清幽所打动时,是否能认出图中是哪个宗教的胜地 ( )

A. 儒教 B. 道教 C. 佛教 D. 喇嘛教
21.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2.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开元通宝 B. 刀形币 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
2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 改国王为皇帝 B. 建立中央官制 C. 实行郡县制 D. 皇权至高无上
2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 领导人 C. 口号 D. 作用
25.在位20多年间,大到宫室小到车骑都没有增加,以节俭著称的西汉皇帝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哪三点暴政?
(2)材料四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3)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28.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条通道在历史上被我们称之为。当时东起中国的A __________ ,西至西亚和B。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是。
(2)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10岁,随后的9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15岁,最小的是殇帝1岁,东汉最后10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9.5岁。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为乱政虐刑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内外骚动,百姓罢敝(人民疲劳困顿),财匮力尽(财物缺乏,力量用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阅读材料概括:秦朝实行怎样的统治?这样的统治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国家有了怎样的统治才会繁荣富强?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们誉为“神医”。

2.【答案】D
【解析】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包括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是“文景之治”的表现,故选D。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征战,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人民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文景之治”,是一历史事件,选项给出四个解释以供选择。回归课本内容分析可知:A项在时间指代上不明,该事件与汉高祖无关,所以不是正确选项。C、D两项分别从社会状况和经济方面说明,说法不够全面,故不选。B项既指明了时间,又指明了概念的内涵,是惟一正确的说法,因此应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东汉建立时间;公元前9年和公元前25年,西汉还没有灭亡,C和D项不符合题干;故选A。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统治日益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东汉逐渐衰败;A是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而采取的仁政措施。因此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统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C项符合题意;项羽的残余势力不足以威胁到西汉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是宋太祖的举措,ABD不符合题题意,故选C。
8.【答案】A
【解析】休养生息就是要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其直接原因是西汉建立初,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非常萧条,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不是直接原因,故选A。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是西汉初期的皇帝,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
10.【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故选D。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刘邦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阶段统一的政权。故选B。
12.【答案】B
【解析】郡守,县令帮助皇帝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13.【答案】C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根本原因”,读选项来判断,A、B两项显然是错误的,D选项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旧称汉人,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国力强盛,国号为汉,因而得名,成为汉族永远的名字,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秦朝的疆域,西到陇西,在今天的甘肃省。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途径,故选B。
17.【答案】D
【解析】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国家实力大大增强,被称为“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物质条件。
18.【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伤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C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数学成就显著,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A项不合题意;《周髀算经》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B项不合题意;《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0.【答案】B
【解析】此图为道教圣地青城山五洞天,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21.【答案】A
【解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楚军数万人被秦军30万人围困在巨鹿,为鼓舞志气,项羽令将士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誓与秦军决死一战。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A符合题意,故选A项。
22.【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经济交流,在全国推行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唯一使用的货币。

23.【答案】D
【解析】在封建时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政府采取任何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皇权。

2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倡勤俭治国的西汉皇帝是文帝和景帝,A和D项排除;文帝和景帝都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没有增加过宫室、园林和车骑,B项符合题意;汉景帝也以勤俭著称,但与题干例子不符,C项排除;故选B。
26.【答案】(1)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
(2)陈胜讲的;激发人们推翻暴秦和意志和决心。
(3)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解析】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三点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材料四的话是陈胜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激发人们推翻暴秦的意志和决心。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的联系是: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27.【答案】(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汉景帝时期的情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治世局面,是因为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28.【答案】(1)丝绸之路;长安;欧洲;张骞。
(2)①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②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解析】(1)仔细观察示意图,图中的西汉、匈奴、玉门关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条通道在历史上被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开始了往来,形成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我国的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的桥梁。
29.【答案】(1)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专权。
(2)大意: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意思相近即可)原因: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措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解析】(1)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看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童谣的大意为: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有关。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30.【答案】(1)实行残暴统治。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2)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依法治国。
【解析】(1)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九百多因雨误期的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等被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乱世,稳定了天下。但其统治者却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征收沉重的赋税,让天下百姓没有享受到国家统一带来的安定,所以他们因暴政而进行反抗,最终推翻了暴秦。随后的汉王朝统治者从中汲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减少徭役的措施,让百姓能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了经济,使西汉王朝走上了强盛之路。秦灭汉兴的不同局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要注意减少人治,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