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5 14: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与(yǔ)会 供(gōng)给 竹篙(hāo) 相(xiàng)机行事
B. 押解(jiè) 颈(jǐng)椎 应(yìng)届 风靡(mí)一时
C. 辟(pì)谣 佣(yōng)金 病菌(jūn) 强(qiáng)词夺理
D. 碑帖(tiè) 粗犷(guǎng) 下载(zài) 人才济济(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脉搏 打蜡 名信片 惊滔骇浪
B. 竣工 平添 水龙头 人才辈出
C. 沉湎 账簿 渡假村 额首称庆
D. 坐阵 盘碟 挖墙脚 出奇不意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讲话和写文章一般不宜把成语用得过多,否则就容易因词语堆砌,给人带来掉书袋、矫揉造作之感。
B.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在航天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由其带动的其他发明更是罄竹难书,数不胜数。
C. 随着西溪湿地的开发,杭州城西已经从城乡结合部变成了风景优美、设施便利的宜居之地,该区楼盘也变得炙手可热。
D. 曾几何时,孔子杏坛讲学,不分贵贱。而今,就连幼儿园招生也要看“门第”靠“拼房”,无形中将一批资质优秀的孩子拒之门外。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偏重记言。通过记录人物言论或对话反映历史事实,总结政治得失。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时被儒家尊奉为经典之一。
C.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富有上天入地的神话和瑰丽的想象,更在其中隐含了屈原对楚国政治强烈的关怀。
D. 莫泊桑,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B. 其文约,其辞微 约:简洁
C. 吊有忧,贺有喜 吊:慰问
D. 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说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栖:退守
B.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夸耀
C. 国之孺子之游者 游:游说
D.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沉溺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越国亦节矣 节:节约
B. 厚币委质事楚 币:礼物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当:相抵
D.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
8.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A.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B.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C. 非二三子之罪也
D.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
A.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B. 被发行吟泽畔
C.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D.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10.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派出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本人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B. 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越国的人民爱戴我们的国君您,就好像爱戴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啊
C.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人处于困境就会返回本源,所以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
D.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前进时不能拼命,后退时没有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常常接受刑罚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
B. 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 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D.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他(王淡人)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故乡人·钓鱼的医生》)
对这段文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王淡人医生钓鱼过程的描绘表现了他虽行医为业,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
B. 带小锅、装作料提盒钓鱼,以及现钓现吃的做法,可见王淡人的怡然自得。
C. “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泥里”等动作描写,体现了作者笔法之细腻。
D. “一只钢蓝色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的描写堪称精彩,读来韵味悠长。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三)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米洛斯的维纳斯》)
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时候”“说得更为正确些”两句,作者赋予无生命雕像以人的思想情感。
B. “偶然追求”说明维纳斯隐藏双臂、农人发掘雕像等行为均非刻意为之。
C. 作者认为,失去双臂使维纳斯雕像获得了审美层次的飞跃,获得了完美效果。
D. 作者在本段介绍雕像的来历,继而提出了对雕像缺失双臂的理解与认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鞑靼荒漠
每天黄昏,我结束写作,对着窗外喊一声他的名字,他就会欢快地答应着,穿过二十多只孔雀,朝我住的吊脚楼狂奔过来。他怯生生地站在窗口,看着我收拾好桌子上的杂物,嘴唇动了几次,终于没能说出话来。最后,看我收拾好了,他才带着慌乱和一丝雀跃指着远处说:“你看!”
有时候我会看,有时候我就不看。我来这被群山与大水阻隔的荒岛上已经足足一月,不用抬头我也早已熟知他一再对我指点的那些事物:无非是野猫追赶着三两只鸟雀奔入丛林,远处江面上的一只小木船在漩涡里打转;无非是,登高望远,拨云见月,孔雀开屏,豌豆开花。是啊,它们存在,美好也正在发生,但它们不会带领我离开此刻的荒岛,最终我们尚需在各自的世界里痴呆、受苦和癫狂。
我更愿意和他散步,下六百多级台阶,在乱石丛中没有目的地往前走。经过大大小小十几个船坞,天色黑了下来,那时我们再折回。山区之夜星光明亮,他就忍不住在星光下歌唱,刚唱了一句,便把余下的歌词硬生生吞了回去,他应该是羞涩地偷看了我一眼的,但是夜幕深重,我们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他的名字叫莲生,一个来自安徽的十五岁的少年。
奇迹发生在涨水之夜,我们照常散步到了很远,回来的路上,仍然一前一后地走着。突然,莲生大声唱了起来,我诧异地回头,但他全然不理会我,中了魔障一般使出全身力气,不光我受了惊,就连一艘原本在夜幕下沉静航行的机动船上也亮起了电灯。而我,干脆就被这突如其来没有理由的歌声震动得不知所以。
我等待了一阵子,莲生终于唱完了,我们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前走,没有说话,耳边回响的仍然只有江水的拍打声,我不曾问他突然唱起来的原因。最后,散步结束,在我住的吊脚楼前,看得出来,莲生是想了又想,终了,他还是告诉我:“我其实和那本书中的人也差不多。”
这是我带到荒岛上来的惟一一本书《鞑靼人的荒漠》,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所著:一个年轻的军人接到命令,前往与敌国交界的北方荒漠等待伏击敌人,殊不料,终其一生他也没见到自己的敌人是什么样子,在没有敌人的战场上,他能做些什么呢?他只好迷恋上了枯燥,并且一再告诫自己要相信“等待是必要的”,就这样,年华老去,直至最后被他的同胞如此宣告死亡:“他和我们一样,都没遇到敌人,也没有遇到战争,然而,他却是死在战场上。”
莲生果然和小说里的那个年轻人差不多吗?我和他共同栖身的小岛竟然等同布扎蒂笔下的鞑靼荒漠?在许多寂寥的时刻,我已经听他说起过自己的来历:小学毕业之后,他从芜湖的一个小村庄里跑出来,到此地投奔做厨师的舅舅,舅舅将他送到了这个岛上。据说,打清朝起这个岛的名字就叫孔雀岛,但那不过是地貌形似,别无其他原因。大概是五年前,一帮人突发奇想,要把它变成真正的孔雀岛,先建了几幢吊脚楼,再引进来非洲孔雀,以求游人光顾,结果事与愿违,从开始到结束,从来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到最后,岛又重新变回荒岛,吊脚楼的房梁上都长满了苔藓,可是,要有一个人侍候那些当事者不知如何处置的孔雀,于是,莲生上了岛,转瞬便是两年。
两年里,他没离开过这个岛,也没有人上岛来看过他,每隔半个月,会有人托船家给他捎来吃喝的东西。在我来之前,他的粮草已经断了两个月,据说是因为雇主们彻底闹翻,不再过问这个荒岛的事情。他和他侍候的孔雀被遗忘了。两个月来,他的吃喝全靠过路船家施舍。但是,莲生的一堆问题却不可能指望过路船家给出答案,譬如,粮草断绝之后,他是否应该为自己种上一片菜园?譬如,如果他离开,这里的孔雀会在多长时间里死去?还有,他到底会在这里呆多长时间?雇主们会有一天重新过问起这座荒岛吗?
几乎是挣扎着,用了一个月时间,小学毕业的莲生看完了一部小说,并且在书里找到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下一个黄昏,当我们散步,他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怯生生,看着我,告诉我:“我想过了,我得动起来。”
于是他就动起来了。他从种菜园开始,连续一个星期,他终日蹲在防浪堤上求告过路船家,要来了萝卜籽、红薯籽,甚至还要来了西瓜籽。每当得手,他就赶紧狂奔上岛,奔向丛林里的一小块空地,那是他的菜园,是他的小小乌托邦;岂止他的小小乌托邦,我们的沉默之岛,在他的歌声与日渐奔走中越来越显露出理想国的模样。过去的日子里,我曾给过他一些钱,现在,他用这些钱拜托船家买来了一群鹅,并且顺利地安排它们在孔雀中间招摇过市;他还买来了丝线,他说,他要织一张鱼网,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嘴巴发愁了;他还和自己打赌,赌自己还会不会脸红,因为他暗自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我每天教会他认识十个繁体字,脸红怎么能行呢?
而那突出的、使我惊骇的,仍然是他的歌唱,我怀疑,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唱完了自己能唱出来的所有的歌,无论是在江水边织网,还是在孔雀与鹅群之间嬉闹,他都张开嘴巴涨红了脸,但那还算不上奇迹,奇迹发生在另外一个涨水之夜:这一晚,天降大雨,我再次被莲生的歌声惊醒,打开窗户,借着闪电,看见他正全身上下湿漉漉地守护他的乌托邦——为了菜地里的新芽不被摧毁,他将自己的被褥高悬于树木之上,而他自己,和新芽们坐在一起,放声歌唱,嗓音粗涩,曲调生硬,那些歌词就像是一块块石头从他的胸腔里迸了出来,但它们又分明像匕首般刺破了夜幕,看上去,全似一个苦役中的小小十二月党人。
我突然感到一阵厌倦,那厌倦只针对我自身:如果我能哭,我就会哭着告诉莲生,其实,我也在漫无边际的鞑靼荒漠中,但是,当我想起荒草、京剧和往事,而你已开始张开了嘴巴,我为什么就不能告诉你,其实,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即使从荒漠逃到荒岛,我也还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每日的写作,无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呆与痴狂?
是啊,在我们眼前,或有一片荒漠,或有一座荒岛,我们的肉身与心魄只能任由其包裹与浮沉,即使借我们一双翅膀,我们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蕾。我们到底能怎么办?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海德格尔说,人仅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日忘却营营;唯有你,我的小弟兄,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
——就是这样,即使在风雨如磐的后半夜,你也可能遭遇自己的定数:它是命定的闪电、歌唱和新芽,它是命定的小弟兄,小弟兄会对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什么都不要管了,走上去,抱住他,哭出来,因为他是你鞑靼荒漠上的小弟兄。
(取材于李修文同名散文)
14.下列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叙写了莲生的变化,也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B. 因为心中烦闷痛苦,作者并不觉得荒岛上令莲生欣喜的那些自然景色是美好的。
C. 作者第一次提到“奇迹”,是因为非常羞涩的莲生居然会不顾一切地大声歌唱。
D.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细腻准确,行文中旁征博引,构思巧妙,情感真实质朴。
15.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作者对莲生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16.结合文章分析,文章为什么以“鞑靼荒漠”作为题目?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1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林冲棒打洪教头》)
在这番对话中对人物形象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配军”“流配军人”的称呼表现了洪教头为人自负,对林冲轻慢无礼。
B. “跳起身来”“我不信他”的反应表现了洪教头对柴进看重林冲的嫉愤。
C. 柴进“大笑”,既有对洪教头骄矜态度的不满,也有能得见林冲本领的欣喜。
D. 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小人却是不敢”的回答表现了他担心打输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1)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
公曰:“然则公子开方(2)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3),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释:(1)獖[fén]:阉割。(2)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3)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匡天下 匡:扶正
B. 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
C. 刚愎而上悍 上:向上
D. 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管仲佐之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B. 为五伯长 为天下笑者
C. 公妒而好内 过而不听于忠臣
D. 卒见弑于其臣 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仲父在家病着,即使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
B. 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臣民就不听他使唤
C.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
开方为侍奉君主,因为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
D. 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
2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B. 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C. 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D. 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2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评卷人
得分
四、其他
2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拘泥(______) ②匀称(______) ③坍(______)塌
④冠(______)心病 ⑤鳞次栉(______)比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24.看拼音写汉字
①丰yú(________)②tuān(________)急③寒xuān(________)④大mǔ(________)指⑤金榜tí(________)名
评卷人
得分
六、句子默写
2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3)匪女之为美,______________。(《静女》)
(4)王于兴师,修我戈矛。______________!(《无衣》)
(5)视民不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鹿鸣》)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7)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关雎》)
(9)采采芣苢,__________。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芣苢》)
(10)带长剑兮挟秦弓,__________。(《国殇》)
(11)信而见疑,__________,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12)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离骚》)
评卷人
得分
七、诗歌鉴赏
2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到了孤雁不饮不啄,只是飞着叫着追寻,声音里透出孤雁对它的同伴的思念。
B. 颔联“一片影”与“万重云”相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孤单。
C. 颈联“似”“如”借写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表现了孤雁的渴望与煎熬。
D. 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衬托了孤雁渴望团聚的愁苦。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的两个儿子张秬、张秸。
27.请展开想象,以卖饼儿为视角,将诗歌前三联转换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文,诗句要点不能遗漏。
28.结合最后一联,分析诗人对两个儿子提出哪些告诫。
评卷人
得分
八、小作文
29.渡船、碾坊、鸭子、虎耳草,都是出现在《边城》中的事物,在表现人物、推进情节方面它们各有作用。请你从翠翠、傩送、天保、爷爷中选择一个说话者,让她(或他)对四个人中的另一个人说一段话。
要求:(1)这段话中包含上述四个事物;(2)事物的作用、说话者的身份和情感态度要符合原著。
评卷人
得分
九、命题作文
30.请以“岂能尽如人意”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A项,与(yù)会,竹篙(gāo);B项,应(yīng)届,风靡(mǐ)一时;C项,佣(yòng)金,强(qiǎng)词夺理。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A项,明信片、惊涛骇浪;C项,度假村、额手称庆;D项,坐镇、出其不意。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A项,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使用正确。B项,罄竹难书: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褒贬误用。C项,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对象误用,不能修饰“楼盘”。D项,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望文生义,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很久之前。故选A。
【点睛】
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4.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知基本的文学常识内容,要注意书本下面的注释,平时要多积累。本题中,C项,“《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错,《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劝:鼓励。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游:宦游,游学。故选C。
7.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节:节制。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例句和D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代“他”;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结构助词,的。故选D。
【点睛】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四、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之”有时用在时间词“前、后”的前面,组成双音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或后面。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妈妈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他们站在队旗之前举手宣誓。”
9.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此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帅”通“率”,率领;B项,“被”同“披”,披散;D项,“免”通“娩”。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D项,主要是对“进不用命”的理解错误,正确的翻译是: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没有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常常接受刑罚。故选D。
【点睛】
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此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都是通假字,通“返”返回。A项,分别是:誓言/古代领导人出征前告诫士兵的言辞,以表决心;B项,分别是:提出/全;D项,分别是:看见/体现。故选C。
12.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理解错误,描绘王淡人钓鱼的目的不是突显其技术精湛,而是表现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故选A。
13.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农人发掘雕像等行为均非刻意为之”理解错误,“偶然追求”讲的是维纳斯雕像审美效果,与其发掘来历无关。故选B。
14. B
15. (1)作者对莲生的态度,经历了不在意、惊讶、震惊(感动)、敬爱四个过程。(2)在开始的时候对莲生的呼唤并不在意,(3)到后来羞涩胆怯的莲生突然大声唱歌令作者惊讶,(4)到后来莲生想要在这“鞑靼荒漠”中真正行动起来,令作者深深的震惊,(5)到最后作者认为莲生是自己在这世间鞑靼荒漠上的唯一的知己小兄弟,对他深深地尊敬与喜爱。
16. (1)文章中引用了《鞑靼人的荒漠》这部小说。主人公等待伏击敌人,与枯燥相伴,他在鞑靼荒漠中等待了一生。(2)莲生也被安排在孔雀岛,而一直在等待,渐渐被遗忘在这个荒岛。这个荒岛就是莲生的鞑靼荒漠。(3)作者认为自己也与小说主人公、莲生一样,在这人生的“鞑靼荒漠”中渐渐被枯燥包围。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作者并不觉得荒岛上令莲生欣喜的那些自然景色是美好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不用抬头我也早已熟知他一再对我指点的那些事物:无非是野猫追赶着三两只鸟雀奔入丛林,远处江面上的一只小木船在漩涡里打转;无非是,登高望远,拨云见月,孔雀开屏,豌豆开花。是啊,它们存在,美好也正在发生”分析可知,只是对这些自然景色已经非常熟悉了,没有了新鲜感,并不是不觉得美好。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概括文意作答。概括分析作者对莲生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有时候我会看,有时候我就不看。我来这被群山与大水阻隔的荒岛上已经足足一月,不用抬头我也早已熟知他一再对我指点的那些事物”“莲生大声唱了起来,我诧异地回头,但他全然不理会我,中了魔障一般使出全身力气”“几乎是挣扎着,用了一个月时间,小学毕业的莲生看完了一部小说,并且在书里找到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下一个黄昏,当我们散步,他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怯生生,看着我,告诉我:‘我想过了,我得动起来。’”“唯有你,我的小弟兄……哭出来,因为他是你鞑靼荒漠上的小弟兄”分析可知,作者对莲生的态度,经历了不在意、惊讶、震惊(感动)、敬爱四个过程。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结合“这是我带到荒岛上来的惟一一本书《鞑靼人的荒漠》,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所著……并且一再告诫自己要相信‘等待是必要的’”分析可知,文章中引用了《鞑靼人的荒漠》这部小说;结合“他的粮草已经断了两个月……这里的孔雀会在多长时间里死去?还有,他到底会在这里呆多长时间?雇主们会有一天重新过问起这座荒岛吗”分析可知,莲生也被安排在孔雀岛,而一直在等待,渐渐被遗忘在这个荒岛。结合“在我们眼前,或有一片荒漠,或有一座荒岛,我们的肉身与心魄只能任由其包裹与浮沉,即使借我们一双翅膀,我们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蕾”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自己也与小说主人公、莲生一样,在这人生的“鞑靼荒漠”中渐渐被枯燥包围。
17.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表现了他担心打输的心理”理解错误,林冲不愿比试非担心打输,而是怕赢了伤柴进面子。故选D。
【点睛】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18. C
19. D
20. A
21. C
22.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上”通“尚”,崇尚。故选C。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D项,都是代词,他的。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作为/被;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故选D。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A项,对“即”的意思翻译错误,“即”在句子中意为“如果”。故选A。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齐桓公先任用了他”有误,隰朋始终未被任用。故选C。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先根据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词如“也”、“夫”“则”来断句;再根据“坚中……则”“廉外……则”“少欲……则”“多信……则”的相同句式即可正确断句。断句为: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点睛】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过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霸之首,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悍。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的心思无所畏惧,不是霸主的好帮手。”
桓公说:“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
恒公说:“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
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桓公说:“那么谁行呢?”管仲说:“隰朋行。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作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桓公说:“好吧。”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首,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23.①拘泥nì ②匀称chèn ③坍tān塌 ④冠guān心病 ⑤鳞次栉zhì比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本题考查的多数是多音字,需要结合词语意思,辨析字音。如泥,ní,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像泥的东西;nì,用灰、泥等涂塞;死板,不灵活。冠,guān,帽子,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guàn,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居第一位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点睛】
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4.①丰腴 ②湍急 ③寒暄 ④大拇指 ⑤金榜题名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①丰腴:形容人体态丰满;(土地)丰饶;丰富。②湍急:水势急。③寒暄:意思是问候与应酬。⑤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
25.(1)愿逐月华流照君。
(2)落月摇情满江树。
(3)美人之贻。
(4)与子同仇!
(5)君子是则是效。
(6)夙兴夜寐,
(7)渐车帷裳。
(8)君子好逑。
(9)薄言掇之。
(10)首身离兮心不惩。
(11)忠而被谤,
(12)恐美人之迟暮。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贻”“寐”“帷”“雎”“掇”“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6.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错误,“野鸭毫无愁绪,杂乱地吵嚷不停”,用野鸭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故选D。
27. 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变冷啊!
28. ①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②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解析】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请展开想象,以卖饼儿为视角,将诗歌前三联转换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文,诗句要点不能遗漏”,这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主要的意象,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即可。本题前三联语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所以在描绘情景交融的画面时刻适当地加一些修饰词,使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有韵味。如“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最后一联“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的意思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有追求的男儿怎能会有空闲呢?”,结合全诗的内容可知,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由此可得出诗人对两个儿子提出的告诫有: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29.翠翠对爷爷说:“爷爷,不要再渡船了。我唱歌给你听。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捉了白鸭的二老,当时还骂了他。我听人们都在议论呢,说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爷爷,你说二老会同意么?”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写作时首先要定好说话者,要在翠翠、傩送、天保、爷爷中选择一个说话者,让她(或他)对四个人中的另一个人说一段话。其次要注意渡船、碾坊、鸭子、虎耳草,在《边城》中的象征意义。如虎耳草象征爱情。渡船象征着淳朴的古老文明,代表着苗族传统的价值观念。而碾坊象征着现代物质文明,代表着一种金钱至上的生活观念,是一种外来的崭新的价值观念。最后要注意(1)这段话中包含上述四个事物;(2)事物的作用、说话者的身份和情感态度要符合原著。
30.岂能尽如人意
无愧我心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地还要澄明清澈的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灵魂。于是我犹豫着迟迟无法为我的心灵选择。我决定云游四方寻访那些我景仰的人然后做出这郑重的选择。临行前上帝一扬他手中的信封:“我打赌你最终的选择会是在这里面。”“上帝也玩骰子吗?”我不信笑着上路了。
竹篱茅舍边,我见到了颜斤蜀,那个齐宣王说他宁愿“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人。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隐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怎么还是那两句话”我嘟嚷着想离开,身后却又响起了那个静如止水的声音:“‘不辱’的是心灵心灵是不能有一点尘滓和愧怍的。”
爱琴海的烽烟弥漫在苍凉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宁愿让帕里斯卑鄙阴险的箭射进他的脚后而至死也不肯从暗处给人致命一击。“帕里斯要的是海伦和我的生命,而我要的是一颗高贵纯洁的心灵,我无愧无悔。”他刚毅冷酷的脸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注定了要被铸成青铜塑像,英雄的名义千年不朽。
瞿秋白和鲁迅在火炉边促膝长谈,我向他们请教人生的真谛。“您为什么要写那篇《多余的话》让自己蒙受那么大的争议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瞿秋白平静地说,“最‘知我’的莫过于我心,我不想让心灵带着愧疚死去。”“周先生呢?为什么您选择了在铁屋中呐喊而不是像胡适之先生一样坐在书斋里安闲地写作?”“中国不需要温文尔雅的士大夫,中国需要斗士。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牎”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险,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于心。
上帝微笑着把信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惊讶地看着他,问他如何知晓我的选择,他却平静地说,这其实是心灵最好的选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题目是“岂能尽如人意”,写作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作文题目是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写出精彩的佳作的关键,所以认真审题是关键。
一、题目分析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尽如人意,即达到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也可引申为达到社会普世价值观中对于自身的要求。
“岂能尽如人意”是反问句,意即不能尽如人意。它的主语可以是生活、人生、世事,等等。
二、构思立意
“岂能尽如人意”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行文时如果仅止于对生活/人生/世事不如意的感叹,就会失之消极,显得颓废。
因而,“岂能尽如人意”应该是我们写作的起点。它提醒完美主义者认清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的真相,也激励奋发图强者鼓起勇气改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这可以作为我们立意的一个角度——世事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懂得理解、接纳、欣赏这种不完美。
“岂能尽如人意”可以是弱者失败时的自我安慰,也可以是智者失意后的洒脱达观。
因而,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不如意,不要消极堕落,而应达观面对,进而走向超越!
就像尼采说的:“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面对“不尽如人意”,弱者颓然倒下,而强者越挫越勇。就像“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及的那些先贤:“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当然,还可结合后半句“但求无愧我心”做文章——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样就有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贯注于文中。
也许拼尽全力仍然无法实现目标,也许仁至义尽仍然无法打动他人,也许呕心沥血仍然收效甚微,也许振臂高呼却应者寥寥,也许牺牲一切却无力济世……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样的仁人志士太多了,孔子、屈原、岳飞、辛弃疾、鲁迅、甘地、切·格瓦拉……他们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都做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
除此之外,可写的角度还有很多……
同学们平时多读、多思,有意识地储备素材,考试时便会文思泉涌啦!
三、注意事项
1.标题。本次写作是命题作文,不可自拟题目。
2.虽说文体不限,但即便你写的是散文,也要尽量形散而神不散。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主题突出,是对考场文的起码尊重。
3.议论文观点务必明确,记叙文杜绝瞎编乱造。
4.情感真挚,不要无病呻吟,切莫虚饰矫揉。
5.语言流畅,表达平实精准,不要自造词汇。
6.避免错别字。
【点睛】
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