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一、内容简介:
介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同时又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
二、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 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 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 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三:学习方法:
在结合上篇文章中的学习方法时,注意文中概念“撞击说”与“火山说”及其证明恐龙灭绝说的成立。
四、思维导图:
五:原文及标注: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5)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7)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8)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9)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10)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11)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 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1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14)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15)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6)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7)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六、注释:
两栖 liǎng qī: 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携带xié dài : 1、随身带着。2.照顾,帮助。
褶皱zhě zhòu: 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陨石: 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
潮汐: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劫难: 道教语。谓灾难;灾祸
追溯 亦作" 追遡 "。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骨骼: 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的骨骼在体内,由许多块骨头组成,叫内骨骼;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等)体表的鳞、甲等叫外骨骼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七、原文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6):
介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7-17):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
(也有1—4和5—17的)
附:段意
1段: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2段: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3段:从“撞击说”引出反论“火山说”。(举例子)
4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承上启下。
5段:点明探讨“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6段:归纳科学家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为下文做铺垫。
7段:举例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照应题目(作比较)。
8段:介绍斯石英的性质,为下文它能印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9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举例子)。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10段: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11段:说明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2段:说明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13段: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否定“火山说”)
14段:肯定斯石英的形成是撞击的结果,再次排除了“火山说”。
15段:科学家研究6500万年恐龙年代的岩层。
16段:科学家检测到了斯石英的原子排列。
17段: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八、难点说明:
两篇短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但作者在说明事物的同时也伴随有作者的一些科学观点。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也有议论文的成分这符合科普文的特点,在说明事物中说理。
九、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
主要包括六种: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一般。
还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层递关系、从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