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6 16: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一、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
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

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陶世龙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https:?/??/?baike.so.com?/?doc?/?6303512-6517037.html" \l "refff_6303512-6517037-1?)

三、学习方法:
(1)关注说明内容;
(2)关注生动说明;
(3)关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四、思维导图:
(1)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2)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3)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4)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五、原文及标注:
《时间的脚印》

(1)时间伯伯,
(2)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3)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4)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
(5)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6)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7)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8)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9)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10)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11)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12)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13)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14)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15)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16)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17)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18)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9)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20)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21)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22)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23)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24)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25)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26)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7)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28)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9)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30)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31)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2)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33)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34)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35)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六:注释:
犹豫: 指迟疑,不果断,对事难以做决定。?
低洼dīwā : 指所在地势比四周低.概要?
悬崖绝壁 xuán yá jué bì : 形容山势险峻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 :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无时无刻?wú shí wú kè : 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
帷幕wéimù: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山麓shān lù : 山脚下

七、原文段落大意: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5--29)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一层(5--21)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实际意义,号召找寻时间的踪影。

八、学习说明文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段中“钟表、日历……”说明人们想出的许多法子。
4段中“铜壶滴漏”装置,说明了时间虽然看不见,但铜壶滴漏却见证了看得见的时间。
23段“砾岩……”说明了砾岩上的鹅卵石见证了时间在沧海桑田中的变迁。
28段“例如……”说明了三叶虫化石见证了时间对地球时代变化的痕迹。
29段“如雨打……水波……动物脚印……”真实地说明了时间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

(2)打比方:
10段中把“水流和风的冲刷吹拂比作了砂轮有力的转动……”既形象生动,有使人可具体感知腐蚀过程。
12段中“把水形成的冰河的移动比作一柄铁扫帚扫过”说领了冰河破坏力之大。
19段 中“把岩石一层一层的堆叠比作书页一样平卧”说明沉淀物水平工整分布形成岩石的状况,说明的通俗易懂。

(3)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让枯燥的说明文鲜活生动起来。
9段中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15段“……来了,……来了,……来了”这一排比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不但增强了风水冰的动感和目的性,还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16段中“……石头越跑不远……旅行……”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很有趣味性。(拟人)
19段中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给人身临其境的鲜活感,富有感染力。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段“大约”一词说明了岩石形成的时间跨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九、阅读检验:
阅读22——29段,
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参考: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
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