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世界的地形》学案(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重难点:
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难点: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引入新课(或课前展示):
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学习过程:
(一)明标自学
学习任务一 陆地地形
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
(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
(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
分布在哪个大洲?
(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 ② 世界最大的高原 ③ 世界最高的高原 ④ 世界最大的盆地 ⑤ 世界最长的山脉 ⑥ 世界最深的海沟 ,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
学习任务二 海底地形
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
(二)小组合作
1.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
【教师精讲点拨】 (1)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2) 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
(3 ) 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4)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盆地的形态。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
【结论】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共同点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2.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结论】仔细阅读课文中关于大陆架的文字表述,会发现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
(三)交流展示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四)归纳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达标检测
见基础训练第27、28页
(六)反馈讲评
课后反思
课题:《世界的地形》学案(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 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
引入新课(或课前展示):
师:小明的爸爸是某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
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
学习过程:
(一)明标自学
学习任务一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
(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
学习任务二 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
(二)小组合作
问题1.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辅助理解方案】
方案一【转入多媒体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
注意观察绘图人员是如何利用等高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
演示过程中,解释等高距的概念。
方案二【形象演示】(没多媒体的可用方案二)
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
等高线(等深线)。
问题2、山峰、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问题3、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
【教师精讲点拨】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结论】
缓坡处等高线稀疏;
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三)交流展示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四)归纳提升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五)达标检测
1、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 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 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
2、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
3、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 )
A、洼地 B、谷地 C、鞍部 D、脊部
4.读下图完成问题:
(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
王村地处 ;余村地处 ;李村地处 。
(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 米。
(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 。
(六)反馈讲评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