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四届“中国好教育”2018 年度“同课异构 《兰亭集序 》课件32张+音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语文第四届“中国好教育”2018 年度“同课异构 《兰亭集序 》课件32张+音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6 16:41:38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千古同悲
——为王羲之寻找最佳“代言人”新闻发布会
兰亭集序 目标 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为王羲之选出最佳“代言人”,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流 觞 曲 水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摹兰亭之雅——
课前预习:文学常识积累课前预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作名 贤人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 大事
一觞一咏: 觞 名词活用动词?喝酒
极视听之娱?: 动词活用为名词 视觉听觉
齐彭殇为妄作: 意动 把……等同
一死生为虚诞:意动 把……看作一体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动
游目骋怀:使…奔驰(使动用法)
书法作品: 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唐太宗极爱此帖,后将真迹殉葬,没入昭陵,现传世诸本均为摹本 二、寻兰亭之迹——兰亭序(周杰伦)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走进兰亭 被称为中国书法圣地的“兰亭”,位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亭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华亭”。
碑的反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御碑亭”的精雕石狮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兰亭书法博物馆的古砚展荷叶青蛙跳池砚 朗读指导:誦兰亭之音——
第一二自然段:“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要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 “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誦兰亭之音—— 女:这是千年之前的兰亭,天朗气清,绿竹猗猗,正是江南好风 景;
男:这是遥远时代的回响,文人贤士,三月雅集,曲水流觞,诗意清朗;
女:往事越千年,书圣挥毫,扣问生死,原应彭殇有别;
男:遗响今犹在,我辈放歌,深味悲欣,自是今古同怀;
男女生合:人心知音赏,魏晋妙人多,让我们共读《兰亭集序》, 感悟古人的情怀。
全班齐读:永和九年……
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乐痛悲四、品兰亭之情——小组合作讨论:
你从原文哪些语句看出王羲之的“乐”、”痛”、“悲”?请勾划出来,并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种情感写几句你的感悟——我看“羲之之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山林修竹 清流急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兰亭之会,其情可谓乐矣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乐矣——乐什么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痛一痛俯仰一世
三痛不知老之将至四痛情随事迁
生命短暂
光阴易逝
人生无常
美好消逝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痛矣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悲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古人今人后人千

同悲
小组合作讨论 清朝的金人瑞提出“逸少临文总是愁,暮春写得似清秋,少年太子无伤感,却把奇文一笔勾”。认为王羲之思想太消极,太悲观。
而吴楚材、吴调侯却在《古文观止》卷七中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假如你是在场的王羲之,你如何答复,请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的理解感悟,与之同慨,为他“代言”。


魏晋文人对“死生”的感慨: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东汉末年)曹操《短歌行》
2、人生一世间,忽如暮春草。——(汉魏)徐干
3、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
4、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东晋)陶渊明五、悟兰亭之思——背景资料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为了逃避或远离这种乱世,要突破精神的枷锁,使心性在天地自然间遨游,魏晋文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凝然关照进入艺术的审美世界。正如叶朗先生所言:“这个意象世界将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热爱生命的人们—
曹操虽然高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英豪;李白虽 “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歌猛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但他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正因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他们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为人世间留下了一叶苍翠,在人生长河中溅起了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课堂小结
王羲之在玄谈盛行的东晋高呼 ,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关注,提出了 的中心思想,在其“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注重个性与精神的自由,珍视人格与生命的完美。正因如此,写下此序的目的正是使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当我们感悟到人生悲剧的终极处境时,更因用行动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活出生命的价值!
?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当堂检测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为后之览者,你有什么感想?
以“羲之,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悟。
例如: 羲之,我想对你说:“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