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018)期末专题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018)期末专题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5 23: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018)期末专题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阅读《一只小鸟》片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充满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觅食——( ) 充满——( )
赞美——( ) 好像——( )
2.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我也会来写一句。

3. “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小鸟的“新意”是什么?

4.树下有许多孩子,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看到了 ;
孩子们想到了 。
二、阅读《三月桃花水》片段,回答问题。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
1.按照原文填空。
2.三月桃花水为什么是“春天的明镜”?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觉得三月桃花水还会看见什么呢?


结尾点出了三月桃花水的 和 。
三、阅读《扁鹊治病》片段,回答问题。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扁鹊解释道:“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办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十来天后,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的病在 ,蔡桓公听了扁鹊的话,他的反应是 。
2.选文第一自然段可以用 这个成语来表示,选文第二自然段可以用 这个成语来表示。
A.病入膏肓 B.讳疾忌医
3.又过了十天,扁鹊看见蔡桓公为什么立刻掉头就跑?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4.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阅读《绿手指》片段,回答问题。
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能种出纯白金盏花的人。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还没见过。但是,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女讲了,遭到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色的。老奶奶选出了一株颜色稍淡的,让其自然枯萎,把种子精心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20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特别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而是雪一样的白。
“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大家 。
2.读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说说句子的意思。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3.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金盏花的?


4.你从老奶奶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五、阅读《倔强的小红军》片段,回答问题。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感到十分疲备。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备的瘦马,一步一步超前走着。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是 。
2.我从文中画“——”的句子中知道了 。( )
A.陈赓十分疲备。
B.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条件非常的艰苦。
C.陈赓有一匹马。
3.请用“ ”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4.联系全文想一想,这个小红军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川: 子规: 才了:
3.理解“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话的意思。


4.古诗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 。
(二)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无人过”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 。
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有一个人率先把蛇画好了,拿了酒正要喝。他看看身边的人都还没有完成,心里好一阵得意,便想让大家再瞧瞧他的本领。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拿起树枝又开始在地上作画,还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看,我还会给蛇画上脚呢。”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已经有人把蛇画好了。那人从他手里一把夺过酒壶,说道:“你倒好笑!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第一个画好的人应该是我,而不是你。”说罢,他拿起酒,咕噜咕噜就把酒喝完了。而给蛇添上脚的那个人,终究没能喝上一口酒。
1.选文选自寓言故事 。
2.我会仿写词语。
得意洋洋
3.率先把蛇画好的人为什么没有喝到酒?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八、阅读《最棒的玉米》片段,回答问题。
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棒玉米突然感悟:“我对自己的估计太高了,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其实,我是最差的玉米,连老爷爷都不要我。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的颗粒变得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不久躯体就要腐烂,我真难受啊!”棒玉米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不知不觉,一缕柔和的阳光照在棒玉米的脸上,它抬起头来,睁开眼睛,一下就看到站在它面前的老爷爷。
老爷爷也在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瞧着它,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哟!用它当种子,明年我的玉米一定会长得更好!”
直到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爷爷不摘走它的真正原因。
1.请你联系上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自言自语:
我会用这个词语写个句子:
2.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棒玉米感悟到了什么?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老爷爷不摘走棒玉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A.棒玉米对自己估计太高,其实,它是最差的玉米。
B.老爷爷要用棒玉米做种子。
C.老爷爷没看见棒玉米。
4.说说棒玉米的经历让你想到了什么?


九、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的在地上放着,里面的水还是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了一点儿在掌心里,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
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我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渴得实在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水,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1.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水罐变成银的是因为 ;
银水罐变成金的是因为 ;
金水罐跳出了七颗钻石是因为 。
3.你怎样评价这个小姑娘?


十、阅读《盘古开天辟地》片段,回答问题。
盘古倒下后,他的周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脉搏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把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1.根据选文填一填。
的金属 的石头
的珍珠 的玉石
2.盘古倒下以后,他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标出来。
3.盘古用他真个的身体换来了什么?

4.《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十一、阅读《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片段,回答问题。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嘹亮的乐曲声在天安门上空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飘然展开,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心中充满了自豪。一秒,两秒……两分零七秒,国旗升上旗杆顶端,太阳也跃出了地平线。国旗在太阳的映照下,更加熠熠生晖。
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仰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我会仿写词语。
熠熠生晖(AABC形式)
2.根据选文填空。
(1)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用时 。
(2)升旗时,奏响的音乐是 。
3.读一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句子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1)鲜艳的五星红旗飘然展开,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心中充满了自豪。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 。
人们仰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 。
4.如果你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阅读《失去的一天》片段,回答问题。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 )刚犁过的田地上,说:“昨天这里还是一( )收割完的麦茬,今天已全部翻耕了一遍。这是拖拉机手干的活。”
妈妈把儿子领到用砖砌成的墙跟前,说道:“这里早晨还只有基脚,可现在已经是一( )用砖砌好的墙啦。瞧,砌工干得多么出色!”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 )白色的大楼跟前,这里散发着面包的芳香。
“这是面包房。早晨,这些面包还是面粉,可现在令人馋涎欲滴……这是面包师一天的工作。”
最后,母子俩走进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指着一( )大书架说:“这些书是今天大家看完后还来的,而且又借走了同样这么多的新书。”
“可我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作“失去的一天”。
我会把下面量词填入括号里。
块 个 座 堵 片
2.这一天人们都干了什么呢?写一写。
拖拉机手:
砌工:
面包师:
图书管理员:
3.佩佳明白了什么道理?


4.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点拨: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答案:找食 充足 称赞 似乎
点拨: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
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句话符合这些特点,所以是拟人句。然后再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就可以了。
答案:拟人 例如: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第一自然段第4句话,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案: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
点拨: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认真思考,写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孩子们看到了枝头歌唱的小鸟 孩子们想到了要捉住这只小鸟
二、1.点拨:认真背诵课文,填写所缺少的内容,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答案:比金子还贵啊 比银子还亮啊
2.点拨:认真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所需要的内容。
答案: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3.点拨:以“它看见……”开头,想一想三月桃花水还会看到什么?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即可。
答案:例如:它看见河边吃草的小羊;它看见空中飞过的蜜蜂;它看见河边美丽的花朵……
4.点拨:“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金子的特点是贵重,银子的特点是光亮,写出了桃花水的珍贵和清亮。
答案:珍贵 清亮
三、1.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应的答案。
答案:胃里 不高兴
2.点拨:我们要想完成题目,首先要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病入膏肓的意思是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
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根据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B A
3.点拨:扁鹊解释的话语就是这道题目的答案。
答案: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办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4.点拨:通过学习本文,联系整篇课文,写出学习这篇课文学到的道理。
答案: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1.点拨: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这句话符合这些条件,所以是反问句。
答案:反问 都不相信老奶奶能种出纯白的金盏花。
点拨:认真阅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从中体会老奶奶勇于钻研,不断最求创新的精神。
答案:为奶奶这种勇于钻研,不断最求创新的精神而感动。
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标出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句子。
答案: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色的。老奶奶选出了一株颜色稍淡的,让其自然枯萎,把种子精心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
点拨:认真阅读选文,联系全文,总结答案。
答案:勇于钻研,不断最求创新的精神
五、1.点拨:认真阅读选文,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答案:深秋的一天 荒无人烟的草地上 陈赓和小红军
2.点拨:认真阅读划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答案:B
3.点拨: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答案: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4.点拨:回忆课文,联系上下文,根据小红军的所作所为,所说的话,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小红菊勇敢坚强,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拖累别人。
(一)1.宋 翁卷
2.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答案:平川 杜鹃鸟 刚刚结束
3.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四月的乡村正是农忙季节,村庄里男女老少谁都不会空闲。采桑养蚕的活儿刚刚干完,紧接着又要忙着插秧种田。
4.点拨:认真阅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农忙时农民的辛劳。
(二)1.宋 范成大
2.点拨:认真阅读古诗,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农忙时农民的辛劳。
3.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
七、1.《画蛇添足》
2.点拨: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词语的形式是ABCC形式,然后再仿写词语。
答案:例如:好事连连 兴致勃勃 想入非非
3.点拨:阅读选文,总结出率先完成画的人没有喝到酒的原因。
答案:因为他又给蛇添画脚,所以酒被别人抢走了
4.点拨:认真阅读选文,联系整篇课文,总结故事情节,写出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实际,不要卖弄聪明、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八、1.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写出句子。
答案: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例子:她不喜欢跟人说话,非常害羞,只敢自言自语。
2.点拨:阅读选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棒玉米发自内心感悟的句子,标出来。
答案:我对自己的估计太高了,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其实,我是最差的玉米,连老爷爷都不要我。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的颗粒变得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不久躯体就要腐烂,我真难受啊!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第三自然段,找出老爷爷不摘走棒玉米的原因。
答案:B
4.点拨:认真阅读选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棒玉米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要成为最好的玉米就要经历最艰苦的生活,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我们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成功、成才,就要经历艰苦的磨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九、1.《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2.点拨:认真阅读选文,找一找水罐变化的原因。
答案: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 小姑娘把水给妈妈喝 小女孩把水给过路的人喝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联系上下文,根据小姑娘的所作所为,来评价一下小姑娘。
答案:这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小女孩。
十、1.点拨:认真阅读选文,找出搭配合理的词语。
答案:闪光的金属 坚硬的石头 圆亮的珍珠 温润的玉石
2.点拨:阅读选文第一自然段,画出盘古倒下以后,他周围发生变化的句子。
答案: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脉搏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把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答案: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4.点拨: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
英雄传说。
点拨: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等。
十一、1.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词语是AABC形式的,然后仿写这样的词语。
答案:例如:津津有味 哈哈大笑 跃跃欲试
2.认真阅读选文,找出文中所缺少的内容。
答案:(1)两分零七秒 (2)《义勇军进行曲》
3.点拨:读一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案:(1)看到国旗升起时激动的心 情,以及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 (2)对国旗的崇敬之情。
4.点拨:想象一下自己如果去升旗现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如果我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我的心情会无比的激动。
十二、1.点拨:认真阅读选文,填写合适的量词。
答案:依次为:块 片 堵 座 个
2.点拨:仔细阅读选文,找出这一天人们都干了什么,写一写。
答案:把收割完的麦茬,已全部翻耕了一遍 砌完一堵墙 烤出芳香得的面包 天大家看完后还来的,而且又借走了同样这么多的新书。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体会佩佳的思想感情。
答案: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4.点拨:联系整篇课文,想一下你对“失去一天”的理解。
答案:一天中失去的东西,无法再用这一天弥补回来了的道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