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课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课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6 20: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2.课标要求
3.三维目标

4.重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和内容上它承接了第二课《辛亥革命》,又为专题四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感受到中共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艰辛。
2.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三维目标
掌握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十年对峙、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感悟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感受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分析概括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的意义,以及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读史料,辩证质疑,归纳概括
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采用自主阅读,总结概括的方法,结合表格法
4.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史实,即掌握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国共十年对峙期间、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难点: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意义;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Text
Text
优势
劣势
对策
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探究欲望,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课堂参与性较好;初中接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因此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历史知识不够系统化和深入;本课内容过于庞杂繁多,预计传统教学枯燥乏味;
比较分析,史论结合;辩论质疑,增加兴趣。
2.学法
三.说教法
主要掌握比较分析法,不同角度解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对归纳总结、协作学习,以及表格法有一定的认知;采用辩论的方式探究问题。
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引导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读史料,结合问题导学法和探究讨论法;适当采用表格法。
一条主线:比较中解读历史
研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和《蒋介石日记》,比较二人对同一段历史的不同态度
四个核心问题:
整体构思
探究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
论争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对日态度问题
评析解放战争的成败
四、教学过程
比较两地教材目录,直观体会对同一段历史的不同评述;
激发学生试图通过比较分析历史的兴趣。
一、對日抗戰是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戰前:日本即不斷進逼,導致中國無法在內部完成整合統一
2.戰時:中共躲過被剿滅的命運
二、從抗戰後期到中共政權的建立,國共鬥爭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1.自中共建立後,國共間的鬥爭即未曾中斷
2.抗戰結束後,國家立即陷入內戰
台湾目录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比较教材
,导入新课 中国内地和台湾教材关于同一部分内容的比较:

*
过程与方法:回顾以往知识,自主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下面的具体分析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感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的艰辛历程。

五四运动:1919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解放战争:1945—1949年
问题设计:回顾初中知识,请简单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辩证质疑
,解决重难点
明确本课讨论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有整体认知
蒋毛二人眼中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对日问题
解放战争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辩证质疑
,解决重难点



蒋介石将五四的意义缩小为学生的爱国示威,主要赞同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对于全盘西化和激烈反传统则不敢苟同。 ——《周为筠:台湾人怎样看五四运动》
问题设计1:蒋介石认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问题设计2:将五四运动说成是“学生的爱国示威”是否准确?历史客观事实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问题设计: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只是觉悟的、先进的学生参加,发展到“六三”时,在上海已经不只是学生,而且有广大的工人、商界参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 》
问题设计1: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设计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设计意图:强烈对比,比较分析,辩证质疑,让学生深刻掌握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感受五四精神。
2.中共的成立
怎样说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呢?因为中国的商家富翁的资产最多的不过几百万……共产是实行于大资本的国家如英美等国。因为大资本家渐渐发生起来,不止是工农受资本家的压迫,就是小资本家也要被压迫不能生活。大资本家为害如此,所以激成一般主张共产。 ——《蒋介石日记》1925年
问题设计1:蒋认为中国适合走共产主义道路吗?为什么?
问题设计2:用世界史的事例反驳蒋介石的观点,论证中国也可以走共产主义道路。
由于他们(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问题设计1: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为什么失败了?
问题设计2:为什么只有中共能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 问题设计3:中共诞生的意义何在?
设计意图:比较蒋毛二人对共产主义道路的看法,揭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共诞生的伟大意义。
3.国共的对日争议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蒋介石于1930年11月,1931年1月和7月三次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共获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阅读书本,简述国共十年对峙初期(1927—1931年)中共根据地发展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环节的辩论提供历史背景。
3.国共的对日争议
辩论:请结合毛蒋二人的史料,表明他们的对日立场,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当时实行的政策进行辩护。
第一组:国民党方面的资料
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固无益,而且反速其亡。 ——《蒋介石日记》1931年10月17日
政府现时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告全国同胞书》
我们这次剿匪戡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 ……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 必须安内。 ——1932年蒋介石《五省剿匪会议》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以个人之牺牲事小,国家之牺牲事大;个人之生命有限,民族之生命无穷固也。 ——蒋介石1935年五全大会
第二组:共产党相关资料,并结合书中的知识

中国各派国民党及各派军阀根本都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高唱无抵抗主义,与和平镇静的忍耐外交,充分的表现了他们无耻的屈服,出卖民族利益的面目。
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9月20日
设计意图:1.过程与方法上,辩论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加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2.知识技能上,运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相关史实进行辩论,巩固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一步感受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3.国共的对日争议
4.解放战争的成王败寇
问题设计1: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四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分析原因提供基础。
4.解放战争的成王败寇
材料一:(蒋介石认为战争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以军队纪纲的败坏最为严重……就是没有奉行三民主义之故。”
材料二:“经济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军事与社会的瓦解。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农村凋敝”,“而工业尚未恢复战前的繁荣”,“国民就业的机会不能增殖”。
材料三:蒋介石认为“戡乱失败最后一步就是党的失败”。 “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组织之庞大复杂,内容之分歧矛盾”。 ——节选自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问题设计3:毛泽东认为中共获胜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上,通过比较,深刻掌握解放战争国共成败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感受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问题设计2:结合材料分析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及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情升华,认知由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成主人
(2)国家有了新方向
(3)改变世界的格局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归纳提升
,深化主题
教师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1949年9月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布新中国成立

问题设计:结合本课所学,请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呈现本课主要内容框架及设计思想,展现重点,突出难点。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4—1927年:国民革命
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

1937—1945年:抗日战争
1946—1949年:解放战争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意义: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对日问题)
(成败的原因)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总结概括

①针对高一学生新课练习,简单高效,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
②在有限的题目中包含重点和难点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D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中共“一大”的党纲中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有人认为党纲中“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是错误的,其理由不包括( B )
A.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B.中国资产阶级未曾掌握过国家政权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D.没有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
2010某报刊刊登的一首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风雷滚滚来天半,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赞歌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随堂小练
,巩固新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