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端午粽
屠再华会认13个生字,会写 7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米)”;理解“箬竹、裹”等词语。学习目标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起源于中
国,因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大诗人屈原
在该日抱石跳汨(mì)罗江自杀殉(xùn)
国,后代统治者为树立忠
君爱国的榜样而将端午作
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知识链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吃粽子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 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diàn)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要作品有《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等。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分亲密无间 间 形近字
牛(niú) 水牛 九牛一毛
午(wǔ) 中午 午夜时分苇(wěi) 芦(lú)苇 一床苇席
节(jié) 节日 高风亮节计(jì) 计划(huà) 不计其数
叶(yè) 树叶 一叶知秋来(lái) 来回 来来往往
米(mǐ) 米粉 鱼米之乡具(jù) 工具 别具匠(jiànɡ)心
真(zhēn) 真相 信以为真纷(fēn) 纷飞 纷至沓(tà)来
分(fēn) 分别 争分夺(duó)秒(miǎo)逗(dòu) 逗乐 说学逗唱
豆(dòu) 红豆 目光如豆词语学习词语理解箬竹:竹的一种,叶子大而宽,可以
编制器物或竹笠,还可以包粽子。
造句:奶奶买了一把箬竹叶,准备包
粽子。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造句:你快把东西裹好,别让它露出来。
糯米:糯稻碾(niǎn)出的米,富于黏性,可以做糕点、粽子,也可以酿(niànɡ)
酒。
造句:用糯米做成的糍
粑(cí bā)可好吃了!剥: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造句:妈妈剥了一个橘(jú)子给我吃。
黏:像胶水或糨(jiànɡ)糊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
造句:妈妈说用糯米、红糖熬成的粥
又黏又甜。
花样:花纹的式样,泛
指各种式样或种类。
造句:我会跳绳,还能
跳出很多花样呢!美滋滋:形容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
造句:我的作文发表了,这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纪念: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
造句:我买了一张奥(ào)运会纪念邮票。 近义词裹——(包) 清香——(芳香)
好吃——(美味) 花样——(种类)
据说——(听说) 纪念——(怀念)
掀开——(揭开)
美滋滋——(喜滋滋)
反义词里面——(外面)
纪念——(忘怀)
清香——(恶臭)
词语辨析清香 芳香
相同点:两者都指香味。
不同点:“清香”指清淡的香味,可用于指花草的香味,也可用于指其他事物的香味,如“油墨的清香、米饭的清香”。
“芳香”多指花草的
香味。
运用示例:
1.一阵清风带来了花园里的( )。
2.煮熟的荷叶粥散发着诱人的( )。芳香 清香 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盼”“总”两个字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朗读指导 第2自然段中, “青青”“白白”“红红”“又黏又甜”这几个词语要读得重一些,后两句要读出粽子香甜味美的感觉。
第3自然段中“十分”重读,强调
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
的无私、大方。
第4自然段“长大”重
读,突出小时候只是吃
粽子,却从来没有想过
为什么会吃粽子。 给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第1自然段:写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盼着家人团聚。
第2自然段:介绍粽子的做法、原料和味道。
第3自然段:写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还多,外婆还会让“我”回去分给邻居吃。
第4自然段:写“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课文解读 (2) 思考: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 “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这样直接开头本来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本文的开头好。本文由外婆煮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表现了外婆对一家团聚的期盼和对“我们”的牵挂和爱,
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粽子
的介绍。 2.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第2自然段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
写粽子的。
(2)读好这三句话:
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这些词要读得重一些。
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③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剥粽子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分别是什么? 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分别是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2)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 这座果园里除了杏树、枣树,还有几颗桃树。 3.学习第4自然段。
(1)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最后一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段话简单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呼应了前文。如果删掉,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关联词“一……就……”)
佳句积累学会使用“又×又×”式词语
在“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这个句子中,“又黏又甜”一词用两个
“又”字把粽子“黏”和“甜”的特
点连起来表达,十分生动。我们在写
句子时,也可以这样运用
词语。比如“八月十五
的月亮又圆又亮”,就
把中秋的月亮圆(形状)
和亮(光泽)这两个特点表达出来了。方法借鉴与端午节有关的童谣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ài),香满堂(tánɡ),
五彩线,手腕(wàn)绑(bǎnɡ),
吃粽子,撒(sǎ)白糖(tánɡ),
龙舟下水喜(xǐ)洋(yánɡ)洋。拓展延伸绑五彩线 划龙舟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通过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尝一尝粽子,或是和家人一起包一包粽子。课堂小结结构图示端午粽 做法:用箬竹叶包裹
原料:白糯米、红枣
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
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来历:纪念屈原传统节日习俗
丰富文化内涵色、香、味美当堂测试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_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的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_的枣。
外婆包的粽子_________,_________。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十分好吃 花样也多 写一写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习俗。
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敬老。
春节:贴窗花、贴春联、吃饺子。课后习题月饼 饺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