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āo) 仆道(pū) 音谬(miù) 鸡肋(lèi)
B.窈然(y?o) 引咎(jiù) 相之(xiàng) 内讧(hòng)
C.瑰怪(guī) 庐冢(zh?ng) 惊悚(s?ng) 字帖(tiè)
D.梵语(fàn) 深父(fù) 哂笑(sh?n) 愤懑(mè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D项,深父(f?),父:同“甫”,这是通假字。
2.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C
【解析】C项,观:值得观赏的景象。
3.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由山以上五六里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A
5.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仓皇东出
B.逸豫可以亡身 李牧连却之 会盟而谋弱秦
C.函梁君臣之首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满招损、谦受益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D
【解析】“逼”没有活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音谬也
【答案】D
【解析】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项均为发语词,大概。
7.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此余之所得也
【答案】A
【解析】B、C、D三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
8.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B.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竭尽我的志向却不能到达(那里),我可以无悔无怨,大概没有谁能讥讽我吧?
C.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抒发情怀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情趣一致。
D.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
【答案】B
【解析】“其”在此句中表反问,译为“难道”。“其”的主要词性是代词或副词,副词翻译时根据上下文确定意义,此题表示反问,不是猜测。
9.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思想的支撑,散文充其量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空壳;但是,在呼吁散文精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情况。《时代的稻草人》因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并用犀利的文笔批判剖析了当下社会的种种乱象而受到专家的激赏。但平心而论,它缺少了优秀散文应具备的情调、意蕴与美感。它之所以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头奖,唯其说是得益于审美,毋宁说是其思想性与批判性的胜利。
A.矫枉过正 B.激赏 C.平心而论 D.唯其
【答案】D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认为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
B.苏轼的散文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发展了新天地。
C.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情怀。
D.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创作的散文中,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认为”后加上“是”。B项,句子的主语应是“苏轼”,而不是“散文”;“发展”和“新天地”搭配不当,可改为“开拓了新天地”。D项,“他”指代不明。
1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是因为其具有伟大的创造力,但他们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②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④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⑤如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A.③②①④⑤ B.⑤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⑤④ D.⑤④①②③
【答案】B
12.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论》,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
【答案】(示例)我不认为王安石不近人情。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更为远大的目标,而不会在小节上孜孜以求。他不讲究吃穿正是他高洁品格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所给出的不同人物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然后明确观点态度,结合现实和自己的认识阐述即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冢:坟墓
C.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答案】A
【解析】舍:筑舍定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A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
【解析】①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②写前洞;⑥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可采用排除的方法。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答案】C
【解析】“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文中没有依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④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到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②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③叔孙胜狄,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叔孙得臣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遂更其子名为“侨如”。④荐:频仍,屡次。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互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D.以属客而告之 属:劝酒
【答案】B
【解析】相:帮助。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B.①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②竞周容以为度C.①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答案】D
20.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中,一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新建亭子恰巧落成,因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用雨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结构谨严。
【答案】D
【解析】D项“引出用雨给亭命名的缘由”有误,开篇就已经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答案】(1)后代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2)这年春天,在歧山之南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下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民一起在田头喜乐。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呢?”(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我说:)“无麦无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干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米饭。如今一场雨连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用它来命名我的亭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礻右 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B
23.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组是
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⑤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答案】B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不去;推荐他为谏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
B.嘉佑三年,王安石为朝廷度支判官,写了万言书,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C.王安石认为,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这是后世变风俗,立法度应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答案】A
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吏无敢逆其意者。
(2)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答案】(1)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务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目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论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天地困难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忧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 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有诏令规定合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谋求私利,但订立法令不应该如此。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合为参政知事。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