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在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这一短篇小说,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以梨花姑娘为代表的一群人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独出心裁,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讴歌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立意新而深 ;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标题譬喻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略读,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3.板书:驿路梨花
4.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驿路 陡峭 花瓣 简陋
撵走 麂子 恍惚修葺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听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②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③梳理文章的脉络。
4.依据“我们”的见闻,全文共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为课文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想一想: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插叙
A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B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C解放军盖茅屋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2)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知识链接:
顺叙: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5.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明确:茅屋的主人是谁?
7.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解放军)
8.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C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
标题:“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1O.说说本文的艺术特色:
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有关梨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2.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六、布置作业:
找找你身边的“梨花”姑娘,请写一篇小作文。
课件38张PPT。激趣导入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3、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学习目标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者简介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背景链接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瑶族哈尼族驿路( ) 陡峭( )
花瓣( ) 简陋( )
撵走( ) 麂子( )
恍惚( ) 修葺( )yìdǒubànlòuniǎnjǐhuǎnɡ hūqì字词学习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初读感知①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②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③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方便过路人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建造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插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想一想: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细读感悟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顺叙倒叙插叙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茅屋的主人是谁?七嘴八舌寻主人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初误会再误会解误会回环往复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梨花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一种花梨花姑娘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实写难点探究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双关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标题:“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写法探究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小屋解除饥饿疲劳周到细心雷锋精神高尚品德老人诉说梨花小屋来历解放军热情赞美以花喻人板书设计有关梨花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拓展延伸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