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2.板书:陋室铭
3.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2.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3. 背景链接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4. 文体知识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3.听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子,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和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归纳总结,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四、理解内容,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读课文,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3. 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 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不陋。 因为室主人不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7.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8.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五、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B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课件24张PPT。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学习目标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激趣导课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追溯背景,释“铭”解题“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作者名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整体感知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xīntáirúdúshǔ我会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在于动词,有灵气这只是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蔓延到映入动词,有名,出名疏通文意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调弄,这里指弹(琴)使……受到扰乱使……劳累形体、躯体说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指官府文书指佛经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子,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和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合作探究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不陋。 因为室主人不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6.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1.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难点探究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艺术特色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陋室铭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点明题旨山水喻室
仙龙喻人惟吾德馨具体描述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陋室不陋总结全文诸葛庐
子云亭何陋之有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课堂小结不管世风有多浮华 , 不论人生有多坎坷,都要给自己撑一片蓝天,留一方净土。 老师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