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在115师的战前动员大会上,指挥官讲道:“同志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要在敌人进攻平型关时,利用这一带的有利地形,从侧后猛击一拳,打一个大胜仗。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振奋!”文中的“敌人”和“友军”分别是
A. 美军和国民党军队 B. 美军和八路军
C. 日军和国民党军队 D. 日军和新四军
2.下图照片是一座图形独特的纪念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纪念的事件发生的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一个日本访问团为了反省战争罪恶要参观这座纪念馆,他们应去( )
A. 南京 B. 北京 C. 武汉 D. 沈阳
3.该事件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该事件指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七七事变
4.“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5.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A.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6.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这个命令发布于( )
A. 九一八事变时 B. 双十二事变时
C. 七七事变时 D. 八一三事变时
7.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我党特制定了政治路线。这一路线制定于(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共“七大”
8.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促进全国的抗战,1940年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八路军集中兵力对华北的日、伪军实施了大规模的破袭战,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 )
A. 百团大战 B. 台儿庄战役 C. 长沙会战 D. 淞沪会战
9.“时间:1937年;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战果:歼敌一千余人;历史地位: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符合这些条件的应该是( )
A. 百团大战 B. 台儿庄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平津会战
10.小明准备出一期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黑板报,下列选材不当的是( )
A. 七七事变 B. 南京大屠杀 C. 西安事变 D. 九一八事变
11.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B. 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正式合作
C.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D. 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请问: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造成多少中国同胞无辜遇难?中国抗日战争在哪一年取得完全胜利( )
A. 10万、1931年 B. 20万、1937年
C. 30万、1945年 D. 40万、1949年
14.与张学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15.当原子弹试爆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时,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喃喃自语:“我们正在毁灭世界!”世界上第一个遭受核灾难的城市是( )
A. 柏林 B. 东京 C. 广岛 D. 纽约
16.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______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A. 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 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 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17.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中共北平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次学生运动是( )
A. 五四运动
B. “五二〇”惨案
C.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8.下列对百团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B.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C.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日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D.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9.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
B.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20.1938年,一位作家写道:“日本(军队)对待中国大众的行为特点是不会改变的。东京的日本当局……希望这种野蛮行径所产生的压力会迫使中国人变得道德败坏,以至放弃抵抗。”抗战中,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人民最惨痛的一幕是屠杀了达30万人以上的( )
A. 旅顺大屠杀 B. 南京大屠杀 C. 重庆轰炸 D. 山西“万人坑”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中国历史》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势力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
——《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作为“中国之巨祸”的是哪场战争?
(2)“此后半个世纪”日本由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3)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23.请认真阅读下列两份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军队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民间小调
材料二:
(1)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史称什么事件?几十万军队奉谁的命令让出沈阳城?此人对日军进攻采取什么政策?
(2)由于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什么事件的发生?事件的组织者是谁?发动这一事件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派谁为全权代表前往参加谈判,解决材料二反映的事件?这一事件在我党积极努力下最后得到怎样的解决?
(4)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什么意义?
24.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抗战经典战例:台儿庄大捷》人民网
(1)台儿庄大捷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该战役的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谁?
(2)台儿庄大捷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事件发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哪一年的哪次战役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图一再现了哪一战役?该战役属于正面战场的哪一会战?该会战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反映了哪一战役胜利后人们的喜悦?该战役与上述战役都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抗战,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平型关”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平型关大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行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日军之间的一场战役,这个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敌人指的是日本,友军指的是国民党军队。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所以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也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故选D。
4.【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日本人”“夺我东三省”可推断出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B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C
【解析】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因此又称七七事变,从题干中信息可知是卢沟桥事变,故选C。
7.【答案】D
【解析】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故选D。
8.【答案】A
【解析】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本发动大规模攻击,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A。
9.【答案】C
【解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参战部队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平津会战是国民党的军队。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日本侵华,有关的只是国内政局,与外国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之后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上述歌曲出自《松花江上》,它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亡,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张寒晖谱写的,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国土沦亡的悲愤之情。一二八事变的地点是上海,七七事变的地点是卢沟桥,八一三事变的地点是上海,本题选A。
13.【答案】C
【解析】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造成30万中国同胞无辜遇难,这是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所以答案选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西安事变,A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事变,C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D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参加的谈判,本题选B。
15.【答案】C
【解析】“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可知,世界上第一个遭受核灾难的城市是广岛,故选C。
16.【答案】C
【解析】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1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所以答案选择D。
19.【答案】D
【解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故选D。
20.【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屠杀了达30万人以上”,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1.【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其它大型抗战会战亦可,如淞沪会战等,但必须写出两例)。
(3)中共七大。意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错误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我们要坚决抵制。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解析】(1)材料一中“19世纪末”暗示了“中国之巨祸”指的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经过这场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题干中“此后半个世纪”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指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有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这里可以写其他大型会战)。
(3)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共七大。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它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行,主要有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右翼势力的这些言行必然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坚决抵制的。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22.【答案】(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2)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日本。
(4)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日本。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是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3.【答案】(1)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3)周恩来;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2)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答案】(1)1938年。司令长官:李宗仁。
(2)意义: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的基本史实及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5.【答案】(1)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江西万家岭战役。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和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减轻了二战其他战场上盟军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1)依据材料一“……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出自《李宗仁回忆录》。可知这次战役发生1937年南京被占领之后,取得胜利,李宗仁参与。由这些特征结合所学可确定为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依据图一的场面结合所学,可知是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建工事,积极抵御。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重创日军;武汉会战后,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依据图三长沙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场景,可知反映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人们的喜悦;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和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减轻了二战其他战场上盟军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