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卷(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卷(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6 21: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1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材料表明
A.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一致
C.两极格局出现解体趋势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3.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相互承认。毛泽东把这一外交方针概括为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古罗马神话中,人神同形,英雄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人比神的地位略低。这种观念体现在法律中就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上,而是以过去存在相当时期的做法与惯例为合理、合法。统治者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习惯做法,《十二铜表法》便是如此。这表明
A.习惯法具有一定进步性 B.《十二铜表法》就是习惯法
C.习惯法来自于神话传说 D.法律就是统治者个人的意志
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D.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8.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9.恩格斯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普鲁士首相)身段剪裁成功的”。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A.议会两院各司其职且互相制衡 B.皇帝、首相是国家制度的中轴
C.首相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D.国家权力结构体现了三权分立
10.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9月报道,安倍晋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积极推进“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该现象实质反映出当下日本
A.着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致力提升国家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C.成功独霸世界政坛的强权理念 D.顺应鲜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地区发展
11.唐代置十道按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地方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这表明
A.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趋势 B.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C.分道监察须扩大监察官行政权 D.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12.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不管是封同姓诸侯还是异姓诸侯,均为周宗之分宗。这反映出
①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②中央集权政治已形成 ③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的依据 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2013·江苏南京模拟)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C.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了台湾问题的解决
14.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形成了多个国际合作机制,代表性的有:“金砖国家”机制、中俄印三方会晤机制、“8+5”中的五国会晤机制、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机制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国际政治格局已转入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
B.世界多极化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D.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
15.1911年5月,长沙税务司伟克非在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指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B.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
C.反映了列强对辛亥革命的赞同和支持
D.认为列强应对中国革命保持高度的警惕
16.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①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②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③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④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18.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外交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延伸出“三个世界”的理论。这能看出
A.中国逐步放弃反对霸权主义政策 B.中国当时把苏联作为最大的威胁
C.中美建交有力推动中国外交调整 D.受“文革”影响中国外交有“左”的色彩
19.“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可见,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空想”是因为
A.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与阶级基础 B.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充分反映了世界无产阶级利益诉求 D.未启发欧洲工人阶级的斗争觉悟
20.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21.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在1946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弱点”。当时国民党的“实际弱点”不包括
A.政治腐败 B.缺乏外援 C.军队散漫 D.日趋孤立
22.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由此看,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23.“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24.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5.托马斯·潘恩把美国宪法设计的这种新型政体,概括为代表制与民主制的“嫁接”,称赞它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性质上和实践上都是真正共和制的政府”。这种说法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787年最终形成的共和政体方案,基于政体混合的理念,对历史上各种政体的要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吸收,构建出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共和政体。材料内容认为这种新型的政体
A.是人类最完美的民主政体
B.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C.是一种既有吸收借鉴又具有创造性的新式政体
D.是历史上仅有的真正共和制政体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5分)
2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即6 000法郎,等等。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府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措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3)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较,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主要有哪些进步性?






















答案
1.D2.B3.D4.A5.A6.A7.D8.D9.B10.B11.B12.D13.B14.D15.C16.C17.D 18.B19.A20.B21.B22.B23.A24.B25.C
26.(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
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
27.(1)措施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构;都体现出民主性和人民性;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涉及公有性。
(2)巴黎公社和苏维埃政府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为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及时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