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 945年增至1亿石,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兵和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这说明了( )
A.国民党政府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B.在农民的支持下,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D.国民政府牺牲农业来发展非农产业
2.周朝时的”,每一次献酒,宾主之间都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下列对周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B.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
C.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 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外交( )
A.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 B.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4.元代某学者曾经评论行省制度:“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以下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的行省制度具有宗法制的特点 B.行省主要设立于京城之外的区域
C.河北、山东等地都曾经设立了行省 D.行省制度有利于防止割据维护统一
5.明朝内阁大学士张璁曾说:“从来内阁之臣,鲜有能善始善终者,盖密勿之地,易生嫌怨;代言之责,易招议论,甚非君臣相保之道也。”下列说法与张璁心态最为吻合的是( )
A.谨慎戒惧 B.幸灾乐祸 C.冷静分析 D.同情怜悯
6.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有了新的表述,最有可能是( )
A.农民阶级的暴力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
7.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 康熙 ) 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监察体制
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
A.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 B.官民平等,军民一体的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10.汉文帝曾派人“督监察御史”,唐朝丞相可“(弹)劾御史举不当者”,元朝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A.逐渐地走向完善与成熟 B.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质
C.以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 D.以维护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
11.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有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④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与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据记载,在1860—1861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占领区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3.“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1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1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6.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会面中,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应该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是基于双方继续坚持
A.“一个中国”的共识 B.“区域合作”的模式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睦邻友好”的方针
17.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1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1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约法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
A.效法美国 B.效法法国 C.维护总统的权力 D.约束总统的权力
20.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 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明代内阁制与清代军机处差异》
21.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该现象说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决策体现原始民主的色彩 D.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
22.据民国初年《泸县志》记载,辛亥革命后各种民间社团应运而生,这些团体均“由人民自动组织,提倡俭朴则有崇俭会、砥砺学行则有学生会,校外有同学会、体育会,促进文化则有文化促进会”。这表明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社会风貌根本改观 D.民众现代意识增强
23.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汉废除三公九卿制,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
②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
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25.下列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C.向西方学习,发展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
D.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新华网
请回答:
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的政治思想,包括民主观念对中世纪欧洲影响甚微,直到126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译成拉丁文,希腊人的政治思想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知。……但到这时欧洲的议会政治已经形成,英国法学家布拉克顿也已提出“王在法下”的政治主张。……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传统对近代民主有重要的孕育作用。
——摘编自《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代表名单初步产生之后,又经过筹备会反复协商,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参加1949 年新政协的662位代表名单。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各界的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的成员约占30%。……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1953年召开由人民普选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的追求》等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说明近代民主制中的中世纪因素。近代英国又从其中孕育出哪些民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协确定的代表比例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比较1949年和1953年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何根本不同?
参考答案
1.C2.C3.D4.D5.A6.C7.B8.D9.A10.A?11.C12.B13.D14.A15.D?16.A17.B18.A19.D20.B
21.B22.D23.D24.B25.C
26.(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27.(1)中世纪因素:议会制、君主制(或有限君主制)。民主制度:在议会制中孕育出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内阁和政党制;从“王在法下”的有限君主制发展到“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2)意义:这样的比例既有效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又广泛团结了党外人士,从而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同:政协是协商产生,人大是选举(普选)产生(如答“新政协代表是自上而下产生的,人大代表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