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用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用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启发思考】
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自主或小组探究】
诗人形象
【协作交流】
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总结提高】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课: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2、走进作者(见课件)
3、了解幽州台(见课件)
4、写作背景(见课件)
二、诗歌朗读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诗歌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五、人物形象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六、写作手法: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七、拓展延伸:
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八、课堂总结
学习诗歌的方法: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内容、体会意境、辨析技巧、诗人形象等方面来鉴赏。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
课件18张PPT。导课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课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学习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关于作者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写作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诗歌赏析: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诗歌赏析: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诗歌赏析:人物形象: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一个沉思的陈子昂。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写作特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内容、体会意境、辨析技巧、诗人形象等方面来鉴赏。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