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用“五岳归来不看山”俗语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启发思考】
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自主或小组探究】
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协作交流】
诗歌的主题、杜甫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总结提高】
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散文
教材分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2、走进作者(见课件)
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
二、诗歌朗读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四、理解诗情:
1、诗的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
2、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见课件)
五、赏析诗歌:
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2、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3、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6、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六、课堂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岳》。
2、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3、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课件19张PPT。导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课题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关于作者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杜甫创造的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感知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理解诗情:1、诗的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
2、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凝望愿望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写出了泰山的阔大景象使自己心胸摇荡。赏析诗歌: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2、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3、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6、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①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②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③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课堂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望岳》。
2、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3、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