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据甲骨文资料反映,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体现了( )
A.神权与王权结合B.族权与政权结合C.神权与族权结合D.神权高于王权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3.据《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同姓王族B.异姓功臣C.先代贵族D.重要官员
4.关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C.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
D.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
7.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8.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9.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
A.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1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有浓厚的神秘色彩B.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1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2.“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严格规定,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D.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1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 )
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④宗法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5.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16.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1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
18.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B.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
C.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19.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
A.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B.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D.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0.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得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學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A.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分封制B.封爵制有助于分封制瓦解
C.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分封诸侯D.社会等级日益分化且层次复杂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族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
——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
——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和诸侯承担的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代分封制实行的意义。
答案
1.A2.B3.A4.B5.C6.B7.C8.A9.C10.B11.B12.C13.A14.A15.D16.B17.A18.19.B20.B
21.(1)原因:①疆域广阔而力量不足
②中原地区出现权力真空
③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大
(2)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义务: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派兵随同作战
(3)意义:①加强了同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展了疆域
②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扩大了同文化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