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太空一日》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15:39:07

文档简介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介绍神州系列飞天情况,自然引入学习。
【启发思考】
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从中可看出他怎样的品格?
【自主或小组探究】
分析重点句子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协作交流】
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总结提高】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教材分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太空一日》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机遇作了详细介绍。本文具有很强的变现力,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读起来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 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 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 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 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走进作者
1.走近作家作品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三、整体感知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赫兹(hè??zī)
2.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四、自主学习,重点研读
1.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点拨:(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2.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点拨:
第一次意外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3.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点拨:(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
1.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 (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 (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 (乘组)景海鹏、陈冬
2.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七、课堂总结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点拨: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八、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推荐阅读《天地九重》。
课件18张PPT。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走近作者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整体感知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赫兹(hè zī)
2.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整体感知自主学习,重点研读1.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点拨:(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自主学习,重点研读2.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自主学习,重点研读3.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拓展延伸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 (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 (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 (乘组)景海鹏、陈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布置作业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推荐阅读《天地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