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课件(22张ppt,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课件(22张ppt,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8 06:54:07

内容文字预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入学习。
【启发思考】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依据是什么?找到了吗?
【自主或小组探究】
1.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 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能找到?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协作交流】
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总结提高】
本文告诉我们: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入
二、走进作者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 臆(yì)断
(2)把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3.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4.教师强调总结文言词语。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2)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3)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5)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四、自主学习,重点研读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依据是什么?找到了吗?
讨论并归纳: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没找到。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应该找不到。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找到了。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能找到?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3.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4.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5.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拔苗助长
2. 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七、课堂总结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课件22张PPT。导入新课课题河中石兽茨威格学习目标1.了解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走近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走近作者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 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把握句子节奏。
文言积累通假字
曳铁钯
不亦颠乎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暴涨“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颠”同“癫”,疯狂。(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文言积累古今异义词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盖石性坚重
但知其一
是非木杮
求之下流,固傎
尔辈不能究物理(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文言积累自主学习,重点研读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4.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自主学习,重点研读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
2.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拓展延伸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拓展延伸课堂总结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