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6 19: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 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 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2.1899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江苏南通大生纱厂。初期,厂子有长足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纱厂屡遭挫折,最后被吞并。对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民族工业
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C. 近代的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得到正常发展
D. 张謇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等教育机构
3.中国人最早看到的中国电影是于何时拍摄的( )
A. 1896年 B. 1905年 C. 1909年 D. 1912年
4.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5.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
A. 齐白石 B. 茅盾 C. 徐悲鸿 D. 鲁迅
6.一份文献记载着“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 五四运动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洋务运动后
7.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谁的名言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詹天佑 D. 徐悲鸿
9.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
A. 《愚公移山》徐悲鸿 B. 《奔马图》徐悲鸿
C. 《黄河大河唱》冼星海 D. 《屈原》郭沫若
10.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名称是
A. 总理衙门 B. 福州船政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京师大学堂
11.每当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总会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贝多芬、巴赫 B. 田汉、聂耳
C. 鲁迅、巴金 D. 蔡元培、陶行知
12.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像一棵古老的大树,在中国的土地上存活了(  )
A. 1200多年 B. 2000多年 C. 1300多年 D. 1500多年
13.下图是中国民族工业1912—1918年发展示意图,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D. 西方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14.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 《民报》 B. 《申报》
C. 《每周评论》 D. 《新青年》
15.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 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 利于信息的传达 D.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6.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17.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一批进步文学艺术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大量激励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下列作品,由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
A. 《松花江上》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李有才板话》
18.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辛亥革命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20世纪30—40年代,我国音乐家创作了许多控诉日本侵华造成民族苦难和讴歌、激励抗击日本侵略的音乐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的是( )
A. 《松花江上》 B. 《游击队之歌》
C. 《义勇军进行曲》 D. 《黄河大合唱》
20.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 新文化运动以后
C. 戊戌变法以后 D. 辛亥革命爆发后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2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结合所学,请回答:
(1)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今天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的方法有哪些?
(2)20世纪初,我国学习西方教育体制,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校,依据的教育法令是什么?
(3)近代日本的崛起,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明治维新中对教育作何规定?
(4)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理念的?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阶层人民不懈探索,共同谱写下民族复兴的交响史诗。这是某同学设计的近代前期研究简图。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据统计,1901-1911年全国民族资本设立了650家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企业,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观察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索过程呈现了怎样的特点。促使近代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中“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与哪一运动有关?材料一中“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923年至1936年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中工矿企业在各省和各行业的分布,概括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有什么关系。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5.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狂人日记》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它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打倒“吃人的礼教”,推翻黑暗的社会。所以选D。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张骞的大生纱厂经历了初期长足发展到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再到一战后被吞并的曲折历程,可知在当时的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近代的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得到正常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答案】B
【解析】1905 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著名京剧老生,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电影。所以答案选B。
4.【答案】C
【解析】“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所以答案选C。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的人物都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不符合题意;B项矛盾是著名的文学家,设置了茅盾文学奖,但不是杂文家,不符合题意;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杂文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毛泽东曾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所以答案选D。
6.【答案】B
【解析】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失去辫子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但人们一时又不习惯,所以又时兴起戴帽子,本题选B。
7.【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所以答案是C。
8.【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说的,亦是他本人的座右铭和人生写照。徐悲鸿画画技艺高超,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于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此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事翻译人员等。A不是新式学堂,B出现在C之后,D是维新派创办。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故选B。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时,科举制度已经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所以C项表述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题文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厂家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二是“一战”期间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者。所以答案选B。
14.【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文报纸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所以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应该出自《申报》,故选B。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而选项B人们之间沟通、选项C信息的传达、选项D商品的流通都与交通通讯变化相关;因此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是选项A,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根据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没有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涉及教育发展的内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它被誉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伟大祖国的音乐史诗。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政府奖励兴办实业,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即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D
【解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他们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震撼了一代中国人的心扉,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故此题选择答案D。
20.【答案】D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故选D。
21.【答案】(1)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解析】(1)阅读材料一得出有效信息“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法令,振兴工商业,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对一个即可)。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数目,工人数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阅读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5)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性质方面看,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2.【答案】⑴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独立思考等(至少答出3点)
⑵《奏定学堂章程》
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
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至少答出2点。)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教学理念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规定实施强制性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教育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等,体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
23.【答案】(1)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层深入;各阶层广泛参与。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洋务运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日本的侵略,十年内战;
(3)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内地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
(4)民族独立和统一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前提;民族企业发展促进民族独立和统一。
【解析】(1)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依次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是促使近代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共同原因。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导致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的原因;1918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再加上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导致1923年至1936年增长率下降。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面粉业”等,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通过“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企业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内地落后。
(4)通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掠夺中国原料、倾销商品有密切关系,所以这让我们认识到:民族独立和统一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前提;民族企业发展促进民族独立和统一。
24.【答案】(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刺激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积极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的增加,可以看出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原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④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回答。通过第一问,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尤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表明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工人的数量增多,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说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
25.【答案】(1)《申报》创办于1872年;上海;主要内容:新闻、评论、广告等.
(2)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
(3)现代汉语词典等.
(4)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近代一部“百科全书”式近代化商业性的报刊。
(2)根据图二及文字“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可知,这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是由它出版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报纸和印书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