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6 19:0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达148万,山东解放区有近60万农民参军,700万农民随军支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北伐战争结束 B. 国民革命进行
C. 抗日战争结束 D. 土地改革开展
2.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下面知识卡片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 中共七大 B. 重庆谈判 C. 转战陕北 D. 挺进大别山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5.“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次见面的地点是( )
A. 南京 B. 重庆 C. 延安 D. 北京
6.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 )
A. 徐州 B. 连云港 C. 济南 D. 南京
7.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7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 )

A. 南京 B. 延安 C. 北京 D. 重庆
8.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社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 占领上海国民党统治宣告结束
B. 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C. 解放军纪律严明是夺取胜利的保证
D.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9.“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电文中被邀请的“先生”是( )
A. 蒋介石 B. 李宗仁 C. 周恩来 D. 毛泽东
10.报纸与历史密切相关,历史所记载的重大事件,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重大新闻。与下图报纸头版头条新闻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1.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重庆谈判时期
12.1945年8月到10月间,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关注点是( )
A. 北伐战争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13.“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中华民国约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14.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5.下图为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打败敌人的哪一重要原因( )

A.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 B. 武器装备精良
C. 双方兵力悬殊 D. 将士作战勇敢
16.到1948年底,解放区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主要得益于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重庆谈判 D. 土地改革的开展
17.如下图,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西安事变 C. 抗日战争胜利 D. 重庆谈判
18.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你知道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吗( )
A.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B.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 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D.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19.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减租减息
B. 将逃亡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D. 打击地主,保护贫下中农
20.下图是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的合影。本次谈判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联合进行北伐战争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致电毛泽东
材料二:“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贻害无穷……遵照中正(即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概括,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指出蒋介石谈判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重庆进行谈判?
(3)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这个成果实现了吗?请用史实说明。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23.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
材料一:这年8月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材料二:在时间意义上是一个新年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历史的见证(见图一) 材料四:定格的历史一页(见图二)

请回答:
(1)假如你要了解近代南京历史,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任举两例)
(2)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起点”和“终点”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民国取代了帝国”发生在哪一年(以公元纪年)?材料三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三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1)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说的“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
(3)试分析党中央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指挥的“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5.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诉。下列天安门广场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请回答:
(1)浮雕1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请问是谁领导了这一事件?
(2)浮雕2展现了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其名称是什么?
(3)写出浮雕3反映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4)浮雕4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请写出战争的
名称。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5)浮雕5反映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请问这是什么战役?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即1946年到1948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60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B
【解析】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所以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②③④,故答案为B。
3.【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所以答案选B。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有时间:“1945年”,人物地点:“毛泽东来到重庆”等提示。可判断出是重庆谈判。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渴望的是实现和平民主,人民摆脱压迫实现自由。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故选择答案A。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判断,毛蒋第一次会面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十几年后再见面应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由此据题意要求,可知毛蒋会面地点在重庆,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A
【解析】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动了淮海战役。故纪念馆应建在徐州,这是淮海战役的中心。所以答案选择A。
7.【答案】D
【解析】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重庆,故此题选D。
8.【答案】C
【解析】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解放军纪律严明,宁可自己睡大街也不扰民,这是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故答案选C。
9.【答案】D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而不是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在战争准备尚未充分,以及和平的压力下,才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解放南京是渡江战役的一部分,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重庆的合影,故D正确。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到10月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选项B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选项 C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选项D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到10月间;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故选D。
14.【答案】B
【解析】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题干的“故宫、颐和园”都在北京,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统计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打败敌人的重要原因。这也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答案选A。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年底,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7.【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为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所以答案选D。
18.【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故选A。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故选C。
20.【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可见D符合题意,因此选D。
21.【答案】(1)和平谈判;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3)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没有实现。《双十协定》宣布必须坚决避免内战,但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便进行了反革命部署。如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解析】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之所以去,是为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宣布坚决避免内战,但从材料二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进行了反革命部署,因此《双十协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内战不可避免。
22.【答案】(1)1921年。事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任举两个即可)
(2)遵义会议。历史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政治斗争:重庆谈判。重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判定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中央负责人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和出处可以判定该会议为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政治斗争为重庆谈判。随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期间重要战役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23.【答案】(1)当时的照片、当事人日记、(本人口授或档案文字材料记录等,任选两条即可)
(2)起点是鸦片战争战败,(或者签订《南京条约》,英军占领南京);终点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3)1912年,南京大屠杀,说明日军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或者说明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等,符合题意均可)
【解析】(1)第一手材料就是最直接的材料,当时的照片,日记,以及一些重要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一手材料。
(2)根据材料一和图二可知,材料一指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受屈辱的历史开始,图二是指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权覆灭。
(3)材料二中“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是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图三中的关键数字是“30000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抗战时期日本在南京屠杀了中国军民30多万人,说明了日军的残暴,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之一。
24.【答案】(1)渡江战役。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②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③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④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诗词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大江”指的就是长江天险。该战役是指渡江战役。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25.【答案】(1)林则徐。
(2)五四爱国运动。
(3)南昌起义。
(4)抗日战争。
(5)百团大战。
(6)渡江战役。
【解析】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的战役是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