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巨清华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为她所收集的资料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
①“秦王扫六合” ②“伐无道,诛暴秦”
③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④汉通西域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2.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景帝
3.“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宣扬这种教义的宗教是( )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4.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民间兴起于 ( )
A. 秦朝 B. 西汉初 C. 东汉 D. 西汉末
5.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文景之治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穷兵黩武 C. 增加赋税 D. “以德化民”
7.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该项措施是谁采取的建议( )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管仲 D. 王猛
8.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 秦朝人民习俗,喜欢拄拐杖 B. 秦朝法律的残暴
C. 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D. 人民为了赶时髦
9.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10.到河南安阳旅游,一定要参观医圣祠。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 )
A. 华佗 B. 扁鹊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11.“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皇帝早逝 B. 幼主即位 C. 宦官得宠 D. 外戚专权
12.此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这幅纸质地图是雕版印刷品
B. 两汉就已经发明可以绘写的纸
C. 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D. 最早的纸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原料制成
13.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90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这种方法是( )
A. 常服“麻沸散” B. 经常饮酒
C. 演练“五禽戏” D. 病了就做手术
14.“君暴税重民怨起,陈胜、吴广举大旗,错用兴楚号天下,星火燎原作先驱。”下列与诗中描述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相关的有( )
①烽火戏诸侯 ②徭役沉重 ③赋税沉重 ④刑法严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15.下列历史事件中,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
A. 班超经营西域 B. 张骞出使西域
C. 甘英出使大秦 D. 大秦遣使来汉
16.小说《西游记》中涉及到一些神仙,下列中属于佛教神仙的有( )
①如来佛祖 ②观音菩萨 ③太上老君 ④弥勒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出使西域
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灭亡的时间是( )
A. 公元9年 B. 公元25年
C. 公元前9年 D. 公元前25年
19.“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出现在( )
A. 西汉 B. 秦朝 C. 东汉 D. 三国时期
20.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
①先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负担 ?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10岁,随后的9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15岁,最小的是殇帝1岁,东汉最后10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9.5岁。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 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远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5)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23.认真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人物是谁?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2和图3反映的是他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这些措施的
实行有什么作用?
(3)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4)为加强控制,秦朝在思想上实行了什么措施?谈谈你对这一措施的看法。
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
(2)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统一?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对待儒学方面,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本目的是什么?
25.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图中的文字主要记录了我国哪一朝代的历史?
[思想篇]
材料二
(2)孔子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主要源于他在哪一方面的成就与主张。
[科技篇]
材料三 伟大的发明创造(如下图)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东汉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项技术成就?东汉谁改进了这一技术,使之得以普及?
[感悟篇]
(4)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你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话要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反映的是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汉朝与匈奴的和战”、“汉通西域”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和西汉开拓西域的相关内容。秦朝和西汉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上述主题可以拟定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指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指宋元时期。所以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称“文景之治”。从题文看,文景之治是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所以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C。
3.【答案】B
【解析】佛教宣扬“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让人们消除欲望,故选B。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C
【解析】汉朝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动到欧洲 ,又把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入中国内地。可见,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张骞通西域后,故选C。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穷困,为改变这种穷困,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A。
7.【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其原因是秦国主张以法治国,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腰斩酷刑,如果犯一点小错误,不是砍手就是砍腿。说明了秦朝法律的残暴。选B项。
9.【答案】D
【解析】公元纪年法是公元前再到公元的顺序来排列。公元前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公元前的世纪是按照实际年份的第一位数加1来计算的。公元前202年是处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本题答案选D。
10.【答案】C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外戚梁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大权就由外戚独揽,东汉时期外戚梁冀,是典型的外戚专权,他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动摇了东汉统治。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其原料为大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质地图。说明造纸术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蔡侯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作的纸,故C项错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用的原料,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禽戏是华佗模仿虎、鹿、猿、熊、鹤(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目的的一种健身方法。麻沸散是给病人做手术时用的一种麻醉药。故选C。
14.【答案】B
【解析】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遣使来汉均是在东汉时期,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都是佛教神仙。而太上老君则是道教的神仙。故排除③,答案为C。
17.【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的,它的起点是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故答案选D。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东汉建立时间;公元前9年和公元前25年,西汉还没有灭亡,C和D项不符合题干;故选A。
1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时间,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因此选A。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依据所学,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还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1)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专权。
(2)大意: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意思相近即可)原因: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措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解析】(1)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看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童谣的大意为: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有关。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22.【答案】(1)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如:在途中曾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设法逃脱,才到达大月氏。
(2)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作用: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西域都护的设置。
(4)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5)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汉武帝为了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如他在途中曾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设法逃脱,才到达大月氏。
(2)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很大,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名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的设立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5)本题考查的是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的现实意义。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扩大国家之间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密切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3.【答案】(1)秦始皇(嬴政)。 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 或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作用: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3)匈奴。
(4)焚书坑儒。有利于巩固思想统治,但压抑了人的创造性。
【解析】(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在经济上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在思想上焚书坑儒,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3)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令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被称为万里长城。
(4)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的统一,实行了焚书坑儒,发布焚书令,坑儒完成了思想上的专制统一,有利于巩固思想统治,但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思想活跃的局面,扼杀了思想,压抑了人性,摧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这是秦始皇不足的一面,但他仍不失为千古一帝。
24.【答案】(1)统一六国;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秦:郡县制; 汉: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解析】(1)扫六合的本意是指扫平了天下,这里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维护统一,即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引发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诸侯王封国的势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秦始皇、汉武帝思想方面措施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5.【答案】(1) 商朝。
(2) “仁”;教育方面。
(3)造纸技术;蔡伦。
(4)我为我们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无比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要为国家振兴而努力学习等。
【解析】(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另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万世师表是人们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称赞。
(3)由材料中“东汉时期”“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中国古代文化博大而精深,我为我们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无比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要为国家振兴而努力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