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卷
一、选择题
1. 《周易》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下列哪些远古人类已经能“易之以宫室”( C)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元谋人生活在( A )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辽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4.如果要再现半坡人原始农耕生活,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D)
A. 在田地里种粟 B. 使用陶器装水
C.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 吃大米饭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D )
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 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6.某位同学写“北京人的一天”时,他用到的关键词语有“群居一起、粗糙石器、共同劳动、共同抵御禽兽、共同分享劳动果实”,那么,这位同学所描述的“北京人”生活阶段是( A )
A. 远古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7.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B.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D. 北京人已会建造房屋,种植粮食
8.“大禹治水”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下列关于“大禹”及“大禹治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 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
B. 大禹最早创立禅让制
C. 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递了人们对大禹尊敬爱戴之情
9.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类应当是( D )
A. 北京人 B. 蓝田人 C. 山顶洞人 D. 元谋人
10. 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出现这种房屋构造的原因是(B )
A. 外形美观 B. 根据自然条件而定
C. 人们喜欢这种建筑 D. 便于饲养家禽
1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 C )
A. 300万年 B. 200万年 C. 170万年 D. 70~20万年
1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C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13.传说中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B )
A. 黄帝 B. 炎帝 C. 舜 D. 禹
14.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D )
A. 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
B. 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 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 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不少传说含有极高价值的内容
15.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描述的是哪一种原始居民的生活( C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16.下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C )①烧骨 ②石器 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骨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7.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把______和______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始祖( D)
①黄帝 ②女娲 ③盘古 ④炎帝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他是( D )
A. 蚩尤 B. 大禹 C. 炎帝 D. 黄帝
19.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房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C )
A. 审美观不一样 B. 用途不一样
C. 气候环境不一样 D. 生产技术水平不一样
20. 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B )
A. 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 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 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群居生活。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2.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出,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②结合生活常识,请分析:火对远古原始居民有哪些作用? 火的使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答案】①过着艰苦的群居生活。
②烧烤食物;驱逐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在当时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2)“选贤与能”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是什么?
(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禅让制。
(2)尧、舜、禹。
(3)夏(朝)。
(4)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