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江苏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江苏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10:22:0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情预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
选文
类型
作者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分析概括
文化常识
文言翻译
归纳要点
2018
《重到沭阳图记》
散文
袁枚(清代)




2017
《汪容甫先生行状》
传记
王引之(清代)




2016
《家传》
散文
张岱(明代)




2015
《欧阳伯和墓志铭》
散文
张耒(北宋)




2014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散文
柳宗元(唐代)




命题规律
1.选材:近五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选材形式上不断求变:墓志铭、书、表、传等,但从表达方式上看,基本上为记叙类(议论类仅一篇),重点在记人叙事,尽管有些文本是几种表达方式兼用。
2.命题:四道题目,题型稳定,全面考查五大考点,设题紧扣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又能提供新的角度和知识点,如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技法提分点 10 聚焦语境速推断,掌握方法明答案
六方法巧解文言实词题
读文支招
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
从文题判断,这篇文章是袁枚老来重回沭阳的一篇游记,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属于叙事性散文。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第1段,故旧诚邀。
第2段,回归故地。
第3段,故地重游。
第4段,依依惜别。
第三步:把握文本,勾画要点
1.议论“书”情。文章起始深情写道:“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叙事之前议论式抒情,情感真挚动人。
2.细节“撩”情。故地重游,善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3.质朴“增”情。惜别之际,“不能答”“不忍答”,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情真意切。
4.点睛“助”情。结尾“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写文明志,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升华感情。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
(具体见1—4题“解析”)
典题文本
(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议论式抒情】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细节描写,与《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年老多危,伤感不已,故矛盾心态】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交代写作目的】,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 ①风世:劝勉世人。
对点解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巧用语境推断法,即联系上下文,结合文言实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据境析文,依境解文,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继而推测词语意思的正误。B项“说当时决某狱”,意思是“谈论当时判决某人的诉讼案件”,所以“决”,判决。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答案 C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解析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第二句中得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答案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
答案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人,那地方的人,也不能忘记他。我在沭阳担任县令两年,乙丑年,调迁到南京。现在已是戊申年了,感动于吕峄亭观察使连写三封信邀请我,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君本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并且留着胡子,接三长得很像他,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他反而不很清楚。这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夜深了摆下酒宴,听到车声辚辚,是峄亭派遣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工夫,看见城墙挡在前面,知道这是沭阳城新建的。几十位官绅争着来扶车。大概昔日的儿童,现在已是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人了。
第二天,进入县衙游览,到之前人们准备膳食的地方,姊妹斗草玩耍的地方,昔日会见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步行走,盘桓逗留,潸然泪下,伤感地擦拭着眼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口井、一处排水的阴沟,也对此生情,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他们说起当年我处理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县中朱广文擅长写诗,吴中翰精于鉴赏,解、陈二位年轻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经常到了深夜,嘴里还在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画人物小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谈论上下古今,有时招人过来,有时叫车前往,没有片刻闲暇。于是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做客,也忘记了自己年老并且衰朽了。
住了半月,冰雪渐飞,一年将要结束了,不得已苦苦地辞别主人。主人仍然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替我整理好行装,牵好缰绳完毕,握着我的手问道:“何时能再见到先生?”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忍心回答。唉!我今年已经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说能再来吗?忍心伤害他说不再来吗?然而以五十年前县令的身份,到过去任职的地方拜会,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四品的尊贵官员,奉养母亲闲居在家,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老县令,世上像吕君的人更少啊。离散而又聚合,聚合而又离散,离散可以再聚合,但人老了却不能再年少。这一别之后,我不能学习修养高的人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绘制两图,一幅用来送给吕君,一幅用来自存,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可以重来旧地,做官的人可以这么想,迎接旧官如同新官,主人也可以这么想。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记下这件事,可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是对区区几个朋友的聚散而生的感触。
(2018·南京、盐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则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劝:勉励
B.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 尤:杰出
C.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副:符合
D.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差:差错
解析 D项,运用语境推断法,应为“差别”“区别”。A项,运用知识迁移法,联想《劝学》中“劝”解释为“勉励”。B项,运用通假代入法,是通假“优”,杰出。C项,运用成语验证法,结合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副其实”,应为“相称,符合”。
答案 D
2.(改编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求姑息      姑息:苟且求安
B.无藩篱之限 限:限制
C.审其意而察其忠 审:明悉
D.帝或私有所求 私:私下
解析 A项,结合语境,应为“迁就,纵容”。B项,可结合下文“可浚之以限其奔突”,解释为“限制”。C项,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清楚知道”“明悉”。D项,理解为“私下”较为常见。
答案 A
3.(改编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遇大敌,不走则降     走:逃跑
B.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 寇:侵略
C.咎将谁执 执:执行
D.帝以县官久不铸钱 县官:朝廷
解析 C项,结合语境,应为“承担”。A项,结合“弃甲曳兵而走”解释为“逃跑”。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侵略。D项,这里引申为朝廷。在那个朝代称皇帝为县官只是一种俗语。
答案 C
4.(改编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欲简阅      简:挑选
B.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休息:停止劳累
C.丙寅朔 朔:农历每月初一
D.给其直 直:价值
解析 B项,结合语境,应为“休养生息”。A项,联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C项,晦:农历每月月终;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D项,结合具体语境,“给其直”的意思是“付给等值的钱”,价值。
答案 B
【参考译文】
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检查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占据多数,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各朝丧失国家的原因,也大多由于这个。后周世宗通过高平一战,开始知道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得起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各军普遍检查挑选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又因强健勇猛的战士大多被藩镇收养,下诏征募天下壮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挑选其中最好的组成殿前诸班,其余骑兵、步兵各军,分别命令将帅挑选士兵。由此士兵精干强壮,近代以来没有比得过的,征伐四方,所到之处频传捷报,这就是挑选兵员的功效啊!
契丹自从后晋、后汉以来,频繁侵犯河北地区,轻骑兵长驱直入,没有任何屏障的阻隔,郊区野外的农民经常陷入烧杀抢掠的困境。向朝廷陈述政见的人称说深州、冀州之间有胡卢河,绵延横亘几百里,可以疏通河道来阻截契丹骑兵的横冲直撞。当月,诏令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率领士兵、民夫疏通胡卢河,在李晏口筑城,留驻军队守卫。从此契丹军队不敢再过胡卢河,胡卢河以南的百姓开始得到休养生息。
壬戌(二十三日),后周世宗诏令群臣畅所欲言陈述政事的得失利弊,诏书大致说:“朕对各位卿大夫,才能没法全部知道,面孔没法全都认识;倘若不采集他们的言论从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明悉他们的意见从而考察他们的忠诚,那凭什么来看出各人才器韬略的高低深浅,了解任用是否得当!倘若卿大夫陈说了而听不进,罪确实在朕身上;假使我要求了而不说,罪责将归谁呢?”
后周世宗任命枢密院承旨清河人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当初,世宗在澶州时,张美掌管州中隶属于三司的钱粮,世宗有时私下有所索求,张美千方百计为他提供满足。张美治理财政很精明,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所以世宗将财政收入的大权授给他;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来对待。
后周世宗因为朝廷长久没有铸造铜钱,而民间许多人销毁钱币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铜钱越来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开始设立机构采集铜来铸造钱币,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超过期限隐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也不值得吝惜啊。”
一、(2018·江苏苏州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庆传
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①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②,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节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 ①司理,官职名,文中用作人的称谓。②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应若响       响:回声
B.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C.束贽请益者众 贽:礼物
D.问知其有巨室逋 逋:追讨
解析 D项,“问知其有巨室逋”的意思是询问后知道他们欠了豪门的债,其中“逋”是名词“债务”,而不是动词“追讨”。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当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B.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他却再次落榜,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C.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与亲朋好友饮酒作诗,日子闲适自得。
D.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命运不好,常常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解析 C项,“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错,原文表达的意思是此后就拒绝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
答案 C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
译文:                                    
                                    
(2)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
译文:                                    
                                    
解析 (1)“壮”,长大后;“狭瘠”,狭窄贫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里人”,同里的人,同乡;“杖”,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坐系”,获罪入狱。
答案 (1)(橘泉公)长大后考虑到定安地狭而贫穷,不能用来舒展自己的才能,于是向西在湘汉一带游历。
(2)我的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将要死了,还是因罪关押在狱中不能出来。
4.请概括余征君为人方面的特点。
答:                                    
                                    
解析 集中在第三段,如看到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于是解下自己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到富豪家,自己写了一张欠条来代那对夫妇还债而解除了那对夫妇的困境。可见其好善乐施,急人所难。他受人恩德,一丝丝牢记心头,急着报答,不能马上报答不肯停止。可见其受人之恩急于图报。余征君侍奉橘泉公始终和颜悦色。父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以至于形体消瘦憔悴。后来每次想到不能奉养橘泉公以终其天年时,就泪流满面。可见其侍亲孝顺。
答案 好善乐施,急人所难;侍亲孝顺;受人之恩急于图报。
【参考译文】
余征君,名庆。祖父希犹是南昌定安人,生儿子橘泉公,名禄,学问广博擅长写诗,尤其精通医药。(橘泉公)长大后考虑到定安地狭而贫穷,不能用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向西在湘汉一带游历,(后来)到了固始,在那儿凭着自己的岐黄之业治好了病人,固始的士大夫特别认为他有才能,于是在那儿成家。娶妻于氏,生了征君。
征君才七岁,却有了大人的志向,各位长者叫他对对子,他就能对答迅速,如回声应和。那些长者赞叹说:“这个孩子,是治国的人才啊。”因此,橘泉公更加看重他。(征君)成年时,补为太学生。中原一带写文章以气势见长,但是征君却独独以说理见长,他的文字能充分阐发道理,屡次比试,学政都把他列为同辈之首,但到了乡试(大比)时,却运气不好,总共考了四次都失败了。戊午年又考了一次,他的文章已经中榜了,到张榜公布时却因为有人说坏话,两次被取消。征君不为此而受到阻挠,又在甲子年参加科考,(这时,他的儿子)司理长大了,跟着他一起参加科考而独自中了第一名。征君自己略微感到愉快,过了一会歌唱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伯乐看一下汗血马,马便价值千金,(我)竟然不如儿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无休无止地驾着盐车行走在太行山的崎岖之路呢?”此后就拒绝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并在河岸边考察住地筑室而居,开凿水池、编织篱笆、浇灌花朵、种植竹木使之繁茂,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一起饮酒赋诗,非常满足安适。征君做了儒生的老师后,拿着礼物来请教的学生很多。
我的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将要死了,还是因罪关押在狱中不能出来,征君解下自己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给他寻医问药,秦生得以不死。某一天,征君到别墅去,碰到一对夫妇哭得很悲伤,询问后知道他们欠了豪门的债,将要把妻子卖了来还债,(征君)急忙赶到富豪家,自己写了一张欠条来代他们还债而解除了那对夫妇的困境。余征君做的善事很多,但并不借此自夸而求取名声。他受人恩德,一丝丝(牢记心头),急着(报答),不能马上报答不肯停止。余征君侍奉橘泉公始终和颜悦色。父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以至于形体消瘦憔悴。(后来)每次想到不能奉养橘泉公以终其天年时,就泪流满面。
余征君年少时就擅长写诗,晚年渐渐有了唐诗的格调。(他还)擅长写文章,擅长书法,又旁通天文历法。大概是京城因为想让征君应征而没有成功,就又让接受岁荐,(他)刚整治行装却因病去世了,年仅五十七岁。
赞曰:我所看到的征君的学友们推荐他的文案,是那么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汝南这个地方向来喜欢品评人物,至今遗风犹存。大概是因为他文章言辞诙谐而没被列入方志,方志所记的几乎全部是说司理治理晋陵的政事。我因此为他写了这篇传。
二、(2018·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钱勰传
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生五岁,日诵千言。十三岁,制举之业成。熙宁三年试应,既中秘阁选,廷对入等矣,会王安石恶孔文仲策,迁怒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
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还,拜中书舍人。
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诧。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开封,临事益精。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简,近所未见也。”
哲宗莅政,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仍兼侍读。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岂非‘鞅鞅非少主之臣,硁硁无大臣之节’者乎?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郑、雍,小人离间骨肉如此。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弗容群枉,规欲动摇,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夫何异趣,乃尔乞身。”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言不已。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知尉氏县     知:主持
B.归次紫燕岛 次:驻扎
C.王有命,徒归则死 徒:徒步
D.一人又至,呼诘之曰 诘:责备
解析 “徒”是副词,空。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 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
B.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 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
C.主簿钱勰为之耳 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
D.此非臣所能 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C项,动词,作/介词,表被动。D项,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短语。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勰任流内铨主簿期间,虽然官职卑微,但能力很强,业绩突出,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宋神宗召见了他,当面表示要授予他品级较高的官职。
B.钱勰出使高丽,高丽国王多次送重金给他,但均被钱勰拒绝。在回国的路上,高丽国王又派使者飞奔而至,一定要送给钱勰四千两金银,钱勰坚决不受。
C.钱勰出任开封知府,开封府老吏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找人告状,诉状多达七百份。钱勰随来随审,剖决如流,无人能浑水摸鱼,众人都很敬佩他。
D.宋哲宗继位后,钱勰出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他言辞间对章惇很是不敬。章惇嫉恨,背地里发动御史们不断弹劾他,钱勰因此罢官,贬至池州。
解析 C项,“众人都很敬佩他”,无中生有。
答案 C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
译文: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
译文:                                    
                                    
(3)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
译文:                                    
                                    
解析 故事,旧例;故,原来;弗,不;为:因为;虽:即使;谒:拜见;械:名词作状语,用刑具;乘:趁;据:靠着;遗:送给;就:完成;报:回复。
答案 (1)于是要求按照吕端的旧例行事,凡馈赠不是原来所应有的都不接受。
(2)宗室贵戚因此收敛,即使是丞相府的官吏拜见请托,也会用刑具惩治他们。
(3)苏轼趁他靠着书桌时送给他一首诗,钱勰拿起笔立即写成一首诗回复。
【参考译文】
钱勰字穆父,是钱彦远的儿子。五岁时就每天诵读千余字。十三岁,应制科举的学业完成。熙宁三年应试,秘阁选拔合格之后,廷对也有了等第,恰逢王安石讨厌孔文仲的政策,迁怒停止那次科选,于是没能及第。凭祖荫任尉氏知县,授流内铨的主簿。判铨陈襄曾经被写入进班簿,神宗称赞他。陈襄说:“这不我的本领,是主簿钱勰做了这件事罢了。”第二天召见钱勰对策,将要任命他清要的官职。就让他代理盐铁判官,历任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
奉命出使慰问高丽,朝廷外很多人认为是想和高丽结盟来北伐。钱勰入朝请教出使目的,皇帝说:“高丽人好文,又看重士大夫的家世,所以选中你,没有其他原因。”于是要求吕端按照的旧例行事,凡馈赠不是原来所应有的都不接受。回来时暂住紫燕岛,高丽王又派两个使者追送四千两金银。钱勰说:“在馆驿时已经辞掉了,现在又做什么?”使者哭着说:“大王有命令,你空着手回去我就要死,况且副使已经接受了。”钱勰说:“左右使各有职责,我只认规则,你能死,我不能接受。”最后推却了。回国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元祐初年,升为给事中,凭龙图阁待制的身份做开封知府。老吏畏惧他的机敏,想拿事为难他,让人来告状,诉状多达七百。钱勰随来随审,挑不合法理的,就封上并做上标记,告诫他不要再来了。过了一个月审案,一个人又来了,斥责他说:“我早就告诫过你了,怎么能欺骗我呢?”那个人抵赖说:“没有。”钱勰说:“你上次怎么怎么说,我用某个字标记了。”开封给他看,确实是这样,上上下下都非常惊诧。宗室贵戚因此收敛,即使是丞相府的官吏拜见请托,也会用刑具惩治他们。时间长了被很多人怨恨,外调做越州知州,又调到瀛州。后任命工部、户部侍郎,升为尚书,加封龙图阁直学士,又做开封知州,遇到事情更加精明。苏轼趁他靠着书桌时送给他一首诗,钱勰拿起笔立即写成一首诗回复。苏轼说:“像闪电一样一下审清案件,像回声一样应答诗文,近代没见过这样的人。”
哲宗即位,翰林缺少学士,章惇多次推荐林希,皇帝任用钱勰,仍然兼任侍读。因为曾经说过贬低章惇的话,害怕报复而请求辞官离开。皇帝说:“难道不是‘鞅鞅非少主之臣,硁硁无大臣之节’那句话吗?我早就知道这事,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侍读,皇帝留下和他说到:“御史们谈论徐邸的事,他们的言辞涉及郑雍,小人们像这样离间骨肉君臣。如果郑雍有奏章,我要委托你拟写美诏来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了,钱勰回复到:“不要担心那些小人,就内心动摇了,我知道你被人诬告,大力加以明辨,怎么有这样不同的心思,像这样告老辞官。”皇帝看到诏书,认为能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章惇因此极力排斥诋毁他,授意全御史台的人攻讦他,进言不止。罢官知池州,死在任上,享年六十四岁。
技法提分点 11 研透真题找规律,依托教材广积累
两方法突破文化常识
读文支招
第一步 整体关注
1.全文共五段。
2.注意标题。“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第二步 把握内容
①叙述了汪中先生少孤家贫,天资聪慧,科举顺利,文章酣畅,名噪一时。
②叙述了汪中先生专治经学,文章人品,深受器重。
③交代了汪中先生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④交代了汪中先生性格朴实正直,痛恨神怪学说,赞美美好的行为,并身体力行,堪为人师。
⑤交代写作目的,赞颂汪中先生的美好品格。
第三步 信息圈画
1.重要的文言实词。
2.重要的文化常识、文学常识。
3.文中加注的词句,都是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关键,也是体察传主生平、事迹、性格和社会影响力的主要依据。
4.后面习题考查的重要词语、文化常识、关键句子,在原文剖析中都要重点关注。
典题文本
(2017·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①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卖,出售】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②年二十九,始颛【通“专”,专门】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被】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拜见】,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为气节而死】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③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见解】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④性质直,不饰容止【仪容举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放弃,停止】。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慰问;慰劳】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⑤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点解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 对于古代文化常识,考生可采取分类串记、联想记忆等方法,多积累。“三代”有多种解释。①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②泛指三个朝代。③指自祖至孙。④指曾祖、祖父、父。⑤三十年。本文中“三代”应该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理解为家族里“曾祖、祖父、父亲三代”是错误的。
答案 B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解析 C项,放弃。
答案 C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译文: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译文:                                    
                                    
答案 (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                                    
                                    
解析 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 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参考译文】
汪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士。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爱好学习。非常贫困没有能力买书,就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机通读了经史百家的经典书籍,而且他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二十岁时候,参加院试考试,应试文章《射雁赋》被列为第一,补为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更有长进。仪征的盐船遭遇大火,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写了序文,认为先生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振。当世的学识渊博的儒者像学士朱筠、学士卢文弨,看到先生撰写的文章,都惊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
汪先生二十九岁的时候,才专门研究经术,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列一张榜,名字排在其他生员前面。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当以容甫为老师。”他被器重到如此程度。朱文正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去拜访他,回答叙述扬州割据的现状和为气节而死的人。写了三千字的《广陵对》,广泛地综合古今文字,这篇文章可以成为天下奇文了。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之士。先生前往投靠他,替他撰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做了石刻铭文,嘉定通判钱坫写了匾额,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先生对六经、经史子集和词章、金石篆刻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广泛地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仪式,至于文字梳理、名物象数方面的学问,也撰写了文章论述,写了《述学》内外篇,又钻研《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解超凡卓越,评论的人认为唐以后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写文章以经、史为根基,受汉魏影响,不沿袭欧、曾、王、苏等文学流派,而是取法于古人,所以高远特立、自成一家。
先生性格质朴正直,不修饰自己的仪容举止。痛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阴阳禁忌、佛教、道教那些神怪的学说,不遗余力地驳斥它们。但是一旦遇到美好的行为,好的文章和诗句,就称颂有加不愿意停下来。以孝道侍奉母亲闻名于世,生活贫困没有供养的物品,就卖文章来供养母亲,侍候母亲左右,不怕烦劳、委屈。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那年,死在杭州西湖边。
汪先生,是我父亲非常推崇佩服的一个人。他的学问和品行,我在接受父亲的教诲时就听说了。先生对于我解说《尚书》的训诂,极其赞赏,认为可以读我父亲的文章,就又有跟父亲是知己的感觉。我虽然不能自己写(他的传记),尚且想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论述先生的事迹,来告诉后辈君子。
(2018·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遁石先生传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咸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解析 怀恨。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解析 B项,“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不当,由原文“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可知,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的是王与准的先辈。
答案 B
3.(改编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本文传主姓王,名与准,字公度,自号遁石先生。
B.《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C.膺贡: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王与准的儿子王世杰凭名儒宿学的身份举为贡生,到南雍游学。
D.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己”“忝列门墙”“忝为人师”。文中“俨忝与同舍”意思是说“我恭敬地能有幸与王世杰先生同处一个房间”。
解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编定注释者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由于以朱熹和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B项中“北宋”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南宋”。
答案 B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译文: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译文:                                    
                                    
答案 (1)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与准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
(2)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啊。
5.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
答:                                    
                                    
答案 ①父亲的影响;②赵先生的教诲;③应酬之苦;④信奉《易经》之说。
【参考译文】
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准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王与准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与准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准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
与准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准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的。远近人们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更加迫切,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与准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使者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与准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与准。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心怀不满之心。”使者发怒拘捕与准的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准。与准听说后逃跑到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部使见与准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他意图。与准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准。部使看到与准的次子世杰很贤良,于是对与准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你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而王与准最终凭脚病能免去出仕。王与准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啊。”于是自号通石翁。
王与准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之“震”,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兴盛吗?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在与准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宿学的身份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一看见他,用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都把他当老师对待。我恭敬地能有幸与世杰同处一个房间,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相知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地了解老先生的谦虚的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
一、(2018·江苏兴化月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国祚,汉军镶红旗人。父一鹤,太祖时来归。天聪间,授三等甲喇章京。国祚其次子也。初授牛录额真,屯田义州。从征黑龙江。取前屯卫、中后所。顺治初,从征江南,克扬州、嘉兴、江阴,皆有功。世职自半个前程累进二等阿达哈哈番。历官自甲喇额真累迁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
十三年,加平南将军,驻师温州。十五年,授浙江总督。郑成功犯温州,国祚督兵击卻之,得舟九十馀。成功又犯宁波,副都统夏景梅、总兵常进功等督兵击卻之,奏捷,上以成功自引退,疏语铺张,饬毋蹈明末行间陋习,罔上冒功。成功旋大举犯江宁,督兵防御,事定,部议国祚等玩寇,当夺官,诏改罚俸。国祚督浙江四年,颇尽心民事。岁饥,米值昂,发帑平粜,并移檄邻省毋遏粜,民以是德之。十八年,调山东,复调山西。康熙元年,甄别各直省督抚,国祚以功不掩过,解任。
吴三桂反,十三年,赵国祚江西提督,驻九江。三桂兵入江西境,命移驻南昌。耿精忠应三桂,亦遣兵犯江西,陷广信、建昌。国祚与将军希尔根、哈尔哈齐督兵赴援,精忠将易明自建昌以万馀人迎战。师分道纵击,破贼,逐北七十馀里,克抚州。明复以万馀人来攻,国祚与前锋统领沙纳哈、署护军统领瓦岱等奋击破之,斩四千馀级。十四年,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以国祚随征,报可。十五年,师进攻长沙,三桂兵来犯,国祚击之败走。寻命移驻茶陵。十八年,长沙下,从安亲王攻宝庆。世璠将吴国贵据武冈,国祚与建义将军林兴珠督兵力战,炮殪国贵,克武冈。国祚以创发乞休。二十七年,卒,年八十,赐祭葬,谥敏壮。
(清史稿列传四十四《赵国祚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饬毋蹈明末行间陋习         饬:告诫
B.罔上冒功 罔:欺骗
C.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以国祚随征, 报可 报:报告
D.炮殪国贵 殪:杀死
解析 C项,“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以国祚随征,报可”意思是“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求朝廷让赵国祚随他出征,皇上回复可以”,其中“报”是“回复”的意思,“报告”是错误的。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这里是指努尔哈赤。文中的天聪、顺治、康熙都是庙号。
B.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封建统治者为了奖励手下,按血缘关系让某个家族一代继承一代地连续担任某个爵位或职位。
C.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种事务。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中国古代官员可以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请求辞去官职,亦称告老、乞身、乞骸骨等。
解析 A项,“太祖”是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文中的“天聪”“顺治”“康熙”都是年号。一个皇帝年号可以有多个,庙号只有一个。年号生前定,庙号死后定。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清朝历代皇帝的庙号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颙琰,清宣宗旻宁,清穆宗载淳,清德宗载湉,溥仪(最后一位皇帝)没有庙号。
答案 A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米值昂,发帑平粜,并移檄邻省毋遏粜,民以是德之。
译文:                                    
                                    
(2)师分道纵击,破贼,逐北七十馀里,克抚州。
译文:                                    
                                    
解析 (1)“岁饥”,年成不好;“值昂”,价格狂涨;“发帑平粜”,帑,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粜,是卖的意思;整个意思就是:打开府库,平价卖米。“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德”,动词,感激。(2)“纵击”,猛烈攻击;“逐北”,追逐败军;“克”攻克。
答案 (1)(浙江)年成不好,大米价格狂涨,(赵国祚)打开府库,平价卖米,并且发文晓示邻省不要阻遏卖米,百姓因为这件事感激他。
(2)大清军队兵分几路猛烈攻击,击败敌兵,追剿败兵七十多里,攻克抚州。
4.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赵国祚被赐“敏壮”这一谥号的原因。
答:                                    
                                    
                                    
解析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文中没有对这一原因进行阐述,但可以结合赵国祚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分析。文章主要记录了赵国祚作为将军,在军事作战方面的才能,可见其勇猛;文中还写了他做官时的一些举措,如发帑平粜,可见其机敏、勤勉的品德。所以“敏壮”这一谥号适合他。
答案 ①“敏”是机敏之意:发帑平粜,分道纵击等;“敏”又有勤勉做事之意:尽心民事,尽职军事。②“壮”是勇猛有力之意:身经百战,奋力破敌,屡立战功。
【参考译文】
赵国祚,是汉军镶红旗人。赵国祚的父亲是赵一鹤(本为明军军官),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归降大清。天聪年间,赵一鹤被授予三等甲喇章京(官爵名)。赵国祚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起初被授予牛录额真(官名),在义州屯田。跟随清军征讨黑龙江。夺取前屯卫、中后所两座城池。顺治初年,跟随大军征讨江南,攻克扬州、嘉兴、江阴,都有战功。世袭职位自半个前程(清初世袭的最低官职)多次升迁到二等阿达哈哈番(清爵名)。经历的官职自甲喇额真(官名)多次升迁至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官名)。
顺治十三年,赵国祚被加封为平南将军,率领军队驻守温州。顺治十五年,被授予浙江总督。郑成功侵犯温州,赵国祚率领军队击退他们,缴获船只九十多艘。后来郑成功又来侵犯宁波,副都统夏景梅、总兵常进功等率领军队击退他们,赵国祚向皇帝报捷,皇上认为是郑成功自行退兵,而他给皇上的奏疏语言夸大其实,告诫他不要重蹈明末军队陋习,欺骗上级,冒领军功。郑成功不久又大举侵犯江宁,赵国祚率领军队防御,事情平定之后,朝廷相关部门认定赵国祚等人消极抗敌,应当削去官职,皇上下诏改为罚俸。赵国祚担任浙江总督四年,在民事上颇为费心。(浙江)年成不好,大米价格狂涨,(赵国祚)打开府库,平价卖米,并且发文晓示邻省不要阻遏卖米,百姓因为这件事感激他。顺治十八年,调任山东总督,后又调任山西总督。康熙元年,考核鉴定各直省督抚,赵国祚因为功劳不能抵消过失,被解除职务。
吴三桂反叛,康熙十三年,起用赵国祚为江西提督,驻守九江。吴三桂的军队进入江西境内,朝廷命令赵国祚移师驻守南昌。耿精忠响应吴三桂,也派遣军队进犯江西,攻克广信、建昌。赵国祚与将军希尔根、哈尔哈齐率领军队去支援,耿精忠手下大将易明从建昌率领一万多人马迎战。大清军队兵分几路猛烈攻击,击败敌兵,追剿败兵七十多里,攻克抚州。易明又率领一万多人来进攻,赵国祚与前锋统领沙纳哈、署护军统领瓦岱等奋勇出击,击败贼军,斩首四千多级。康熙十四年,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求朝廷让赵国祚随他出征,皇上回复可以。康熙十五年,大军进攻长沙,吴三桂军队来犯,赵国祚攻打吴三桂的军队使其败逃。不久又命令赵国祚移师驻守茶陵。康熙十八年,攻克长沙,又跟从安亲王进攻宝庆。吴世璠(吴三桂之孙)手下大将吴国贵占据武冈,赵国祚与建义将军林兴珠率军奋力作战,开炮轰死吴国贵,攻克武冈。赵国祚因为身上创伤发作,请求退休。康熙二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赏赐祭葬尊荣,谥号敏壮。
二、(2018·江苏南通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封中宪大夫兴化府知府周公行状
归有光
公姓周氏,讳书,字存中。其先汴人。宋靖康末,扈跸临安。至贵一公,始家昆山之吴家桥。贵一生思聪;思聪生士贤;士贤生显;显生明,是为耕乐翁,有行谊,学士吴文定公铭其墓曰“刚直君子”。生四子:长讳璇,是为乐清翁;次讳玑,讳玉,讳衡。衡,太学生。家世孝弟力田,至太学,始用儒雅登上舍。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吴家桥在邑南千墩浦上。直桥并小溪以东,独周氏兄弟居之;殆成聚落,无他族。其南惟有晏翁云。
乐清生四子,公其季也。母张氏。公甫冠,为晏翁壻。虽在宾馆,犹东西家也。每入定省,父母以其出壻,怜爱之,至则喜见颜色。少有志于学,为博士弟子,益自砥砺。以病,不克卒业。其病痰喘,竟岁不愈。即愈,月复继作。然性孝友恭谨,不以病废礼。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惟见相随擗踊,则稍慰,曰:“儿能助吾哀。”自是病日益深。乐清晚得末疾,不能行,又时时欲行。公旦夕扶掖,令诸儿读书于傍,以更代。乐清谓能将迎其意,喜曰:“吾有子有孙,死不恨矣。”兄弟友爱甚笃,不忍一日相离。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其它内外宗党,待之曲有恩礼。见耆年,特加敬让。人有犯,辄自反,曰:“吾其有以召之也?”置不与较。自为博士弟子不遂,居常悒悒。故尤勤于教子,延师礼费不少靳;而规范之严,诸子循循,未尝识人间佻宕之习。仲子宪副君,自束发至于贵显,所至必与天下知名之士游。而居官律己,当世士大夫称之。繄①公之教也。其为兴化知府,政成上计, 封如其官。金绯②辉煌,然惴惴不敢当。自宪副君起进士,出守郡,至持宪节③,专制海南,积官十余年,依然故庐,无一瓦一椽之增焉。仲兄之殁也,公已步,力疾往哭甚哀,公自是遂不复起矣。
【注】 ①繄:相当于“是”。②金绯:金印红袍,谓官服。③宪节:廉访使、巡按等风宪官所持的符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  赀:钱财
B.以病,不克卒业 卒:完成
C.公甫冠,为晏翁壻 冠:帽子
D.延师礼费不少靳 延:聘请
解析 冠:举行冠礼。“公甫冠”中“公”为主语,“甫”为副词,后面应该跟动词谓语,所以“冠”解释为名词“帽子”错。
答案 C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发:系结头发,成童;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季:古代有伯、仲、季、叔之分,即现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C.定省: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侍奉双亲日常礼节。
D.封:封建社会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解析 正确的排序应该是伯、仲、叔、季。
答案 B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
译文:                                    
                                    
(2)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
译文:                                    
                                    
解析 (1)关键词:忧,这里指母亲去世;号,号哭;毁,毁坏;语句要通顺。(2)关键词:病,生病;舆舁,抬;进,送上。
答案 (1)在为母亲张硕人服丧期间,号哭哭坏了身子;孩儿们给他劝解,他哭得更加哀伤。
(2)二哥曾经生腹胀的病,抬来家中,早晚都不肯离开他的身旁,喝的水吃的药必定亲自调好后送上。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存中公的优秀品质。
答:                                    
                                    
解析 “虽在宾馆,犹东西家也。每入定省”“然性孝友恭谨,不以病废礼”“其它内外宗党,待之曲有恩礼”可以看出他恪守礼节;“人有犯……置不与较”可见宽容大度;砥砺志向,“人有犯,辄自反,曰:‘吾其有以召之也?’”“积官十余年,依然故庐,无一瓦一椽之增焉”可见律己;“尤勤于教子,延师礼费不少靳;而规范之严,诸子循循,未尝识人间佻宕之习”可见重教。
答案 恪守礼节,宽容大度,砥砺志向,重教律己。
【参考译文】
公姓周,名书,字存中。他的祖先是汴梁人。宋靖康末年,随侍皇帝出行至临安。到了贵一公的时候,才开始在昆山的吴家桥安家。贵一养了儿子思聪,思聪养了士贤,士贤养了周显,周显养了周明,这就是耕乐翁,耕乐翁有好的品行,学士吴文定刻他的墓碑说“刚直君子”。周明又生四子:长子周璇,这就是乐清翁;其余依次是周玑、周玉、周衡。周衡是太学生。其家世代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从事农田生产,到了太学,才因为学问渊博成为监生。但是兄弟都凭借资财在乡里称雄。吴家桥在城南千墩浦边。直桥并至小溪往东,只有周家居住在那里;大概逐渐成为周家聚集的村落,没有其他家族。那南边只有晏翁家。
乐清翁养了四个儿子,周存中是最小的。母亲张氏。存中刚二十岁的时候,便做了晏翁的女婿。虽然住在宾馆,还是在家的近旁。常常来家看望父母,早晚请安,父母因为他外出做了晏翁家的女婿,疼爱他,他来家的时候,父母都非常高兴。存中年少时在学业上有志向,成为博士弟子,更加砥砺自己的学识情操。因为生病,不能完成最终的学业。他的病是由气管积痰而引起的呼吸不畅、心跳、出汗等症状,终年不能痊愈。即使好了,一个月之后会再次发作。但是存中生性孝顺父母友爱兄长恭敬谨慎,不因为生病而废止礼节。在为母亲张硕人服丧期间,号哭哭坏了身子;孩儿们给他劝解,他哭得更加哀伤。只有见到孩子们一道随他用手拍胸以脚顿地悲痛不止,内心就稍微安慰,说:“孩子们能帮助我哀伤了。”从此他的病越来越严重。乐清翁晚年得了脚病,不能行走,又时时想走。存中公早晚搀扶他,并让孩子们在旁边读书,轮流更换。乐清翁讲这很符合他的心意,高兴地说:“我有儿有孙,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兄弟间友爱也非常深厚,不忍心一日分离。二哥曾经生腹胀的病,抬来家中,早晚都不肯离开他的身旁,喝的水、吃的药必定亲自调好后送上。其他内亲外戚同宗之人,对待他们细致周到有礼节。见到年老之人,特别尊敬礼让。别人有冒犯,总是反省自己,说:“我难道有招致他冒犯的原因吗?”放下来不与别人计较。自己虽是博士弟子但学业上没有遂愿,平时常常忧郁,愁闷。所以对于教育孩子特别勤勉,请老师的礼节费用从来不吝惜;严格规范,孩子们遵循规矩,不曾染上世间轻佻浮荡的坏毛病。二儿子周宪副,从十五岁开始到地位显贵之日,所到之处必定与天下知名之士交游。做官严于律己,当代士大夫都称赞他。这都是源于存中公的教诲。他做兴化知府的时候,政绩考核上等,父母得到如他官职一样的封号。金印红袍光辉灿烂,但是存中公惶恐不敢承当。从宪副君以进士身份,出任守郡开始,到拿着风宪官所持的符节,专门管理海南,连续做官十多年,存中公依然住的是原有的房子,没有一瓦一椽的增加。二哥去世的时候,存中公还能步行,奋力奔跑前往,痛哭非常哀伤,自此之后存中公就没能再站起来。
技法提分点 12 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
三处着眼六点考虑落实文言翻译
读文支招
1.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文本后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
3.以注解文。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4.以理解文。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典题文本
(2016·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停滞】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差不多】矣,还【回去】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堕落】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努力】,特耕而不获耳,藨蔉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审问】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朝廷考定】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对点解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译文:                                    
                                    
解析 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恰当使用留、换、调、删、补、变等方法技巧,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答案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写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解析 “目眚”,是指眼珠上长了斑翳。“病”应是患病的意思。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解析 据文中黄贞父所言:“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注:张汝霖时调广昌,古人善以地名代称人名,这也是借代)看来,黄贞父并未受理此案,而是交给张汝霖断案,想以此让张广昌难堪。
答案 D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答:                                    
                                    
解析 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根据“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一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一特点。
答案 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或:书写要端正美观;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参考译文】
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食物,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原来是邓文洁听信心怀忌妒者的传言,说祖父近来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邓文洁见到祖父就很感慨。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六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放下符节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阳和子大概可以永生了。”
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鹤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房内。要经由他拿取文牍,往上送到大主考九我李公那里去,骂写得不好,让再呈上,呈上以后又说不好,又呈上,到了四遍五遍,房中的文牍将要没有了。教谕忿恨哭泣,李公寻找文牍发现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有七卷非常不通畅,留着作为笑料吧。”李公说:“赶快把你的笑料拿来!”李公看了之后,拍掌说是非常好,整理书卷更换准备了朱砂和铅粉。《易经》把大父作为拟元,龚三益是次一等,其余的都置于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贞父黄先生善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考定非常优异,名列第一。
(2018·江苏启东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 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译文: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译文:                                    
                                    
解析 (1)“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停止。(2)“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陈述。
答案 (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
2.(改编题)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译文:                                    
                                    
(2)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译文:                                    
                                    
解析 (1)“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孝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父忧”是指父亲去世,要服丧守孝。“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辟”,本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这里指征召为官。本句中有三个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如不熟悉这些知识,并且准确而灵活地翻译,就极易出现错误。(2)借用历史典故,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如“六事”“自让”“闭女谒”“退舍”等。如不熟悉文史知识,且不能灵活变通,也极易出现错误。
答案 (1)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2)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
3.(改编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
译文:                                    
                                    
(2)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译文:                                    
                                    
解析 (1)“伯夷”“柳下惠”“传”等都是专有名词,表具体的人名和书名,保留不变。“盖”句首发语词;“故”,所以。(2)“巴郡”“黄错”“汉阳”“任棠”是专有的人名、地名,“作者七人”文下注解表明也是专有名词,翻译时不变。“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伏”,谦辞,“我”。“耆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古称六十岁曰耆,年八十曰耋。另外文中有“公车”“会稽”“广汉”“尚书仆射”“德阳殿”等都属于专有名词,都要注意翻译技巧。
答案 (1)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
(2)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这些有名的隐逸高士,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高远的志向。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
4.(改编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
译文:                                    
                                    
(2)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译文:                                    
                                    
解析 (1)“台阁”,专指官府;“故事”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先例、旧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文言文中碰见古今异义词应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2)“好恶”,偏义复词。“好恶”此处只取“恶”的意思。“法度”,同义复词,法规,法纪。“使遵法度”是省略宾语“之”。
答案 (1)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
(2)明令近臣,让他们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是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这些有名的隐逸高士,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高远的志向。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现在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让他们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如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一、(2018·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践踏
B.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厌:满足
C.喜交贤士,敏于为政 敏:努力
D.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俾:使
解析 藉:枕垫,这里指坐卧。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B.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
C.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D.因游金陵,登蒋山
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解析 均是连词,表转折。A项,代词,它,指《水记》;副词,表选择。C项,动词,认为;介词,用。D项,连词,于是;介词,趁。
答案 B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译文:                                    
                                    
(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译文:                                    
                                    
答案 (1)(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
(2)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
4.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
答:                                    
                                    
解析 紧扣题干中“称赞李侯贤达”一语的含义,在文本中筛选有关信息。李侯能实地考察,于是发现了浮槎山泉;他能走遍幽深隐蔽的地方,去感受山林的乐趣;他能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他勤勉政务,好名声遐迩传播等,都应视为称赞其“贤达”的表现。
答案 ①实地考察,发现浮槎山泉;②走遍幽深隐蔽的地方,感受山林的乐趣;③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④勤勉政务,声名远播。
【参考译文】
浮槎山,在慎县南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人叫它浮巢山,也有人叫它浮巢二山,这出自于那些佛教、道教之徒荒怪虚诞幻化的说法。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这里的泉水。
我曾经读《茶经》,欣赏陆羽擅长谈论水(的本事)。(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等级,(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那里得来的,但是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张又新是个狂妄怪异的人,他所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到我见到浮槎山的泉水后,更加认为陆羽是了解水的人。浮槎山、龙池山均位于庐州界中,比较它们的水质,(龙池山的水)远远比不上浮槎山的水。但张又新记载的,把龙池的水列为第十,浮槎山的水却弃而不录,从这里可以知道张又新有很多没有收录到的泉水。陆羽却不是这样,他论述说:“山水最好,江水中等,井水是最差的。山水中又以像乳汁一样喷流的泉水和石池里漫流四溢的泉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质的品论(已经)达到极点了。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并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对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让他们动心的。或许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者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获得的是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现在李侯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到达了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李侯能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从政勤勉,所到之处有非凡的名声。有些东西不会自己出现,却等到人们发掘才得以彰显出名,这种情况是有的;有的东西不一定珍贵却依靠别人的发现而得以贵重起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这浮槎泉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
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二、(2018·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郱,字某,雍王绘之后。王孙道明,唐初以属封淮阳王,又追王其祖父,曰雍王、长平王。淮阳王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生务该,务该生思一,思一生岌。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
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无家,母抱置之姑氏以去,姑怜而食之。至五六岁,自问知本末,因不复与群儿戏,常默默独处,曰:“吾独无父母,不力学问自立,不名为人!”年十四五,能暗记《论语》《尚书》《毛诗》《左氏》《文选》,凡百余万言,凛然殊异。姑氏子弟,莫敢为敌。浸传之闻诸父,诸父泣曰:“吾兄尚有子耶?”迎归而坐门之,应对横从无难。诸父悲喜,顾语群子弟曰:“吾为汝得师。”于是纵学,无不观。
以朝邑员外尉选,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擢为同官正尉,曰:“文如李尉,乃可望此。”其后比以书判拔萃,选为万年尉,为华州录事参军。争事于刺史,去官,为陆浑令。河南尹郑余庆荐之朝,拜南郑令。尹家奴以书抵县请事,公走府,出其书投之尹前。尹惭其庭中人曰:“令辱我,令辱我!”且曰:“令退!”遂怨之。拾掇三年,无所得。拜宗正丞。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公喜曰:“吾将有为也!”谗宰相者言之上曰:“是与其故,故得用。”改拜陕府左司马,公又喜曰:“是官无所职,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长庆元年正月丙辰,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夫人博陵崔氏,朝邑令友之之女,其曾伯父有功中宗时。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七男三女,及公之存,内外孙十有五人。五月庚申,葬华阴县东若干里。
(选自《全唐文》,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阳王生景融,景融亲益疏,不王  疏:稀少
B.岌为蜀州晋原尉,生公,未晬以卒 晬:满周岁
C.鲁公真卿第其所试文上等 第:评定
D.宰相以文理白为资州刺史 白:上奏
解析 “疏”意思是“疏远”。
答案 A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为汝得师      吾将有为也
B.姑怜而食之 朝邑令友之之女
C.吾其不以吏事受责死矣 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D.其后比以书判拔萃 出其书投之尹前
解析 C项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A项,介词,替、给;名词,作为;B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D项,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的。
答案 C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四世,官不过县令州佐,然益读书为行,为士大夫家。
译文:                                    
                                    
(2)夫人高明,遇子妇有节法,进见侍侧,肃如也。
译文:                                    
                                    
解析 (1)比,连续;四世,四代;不过,不超过;益,更加。(2)遇,对待;子妇,儿媳妇;有节法,有礼节法度;“进见侍侧”省略主语“儿媳妇”。
答案 (1)连续四代,官职不超过县令州佐,然而更加重视读书和品行,成为士大夫人家。
(2)夫人治家高明,对待儿媳妇有礼节法度,(儿媳妇)拜见陪侍左右时,恭敬严肃。
8.根据第三段,概括李郱的形象特点,不超过25个字。
答:                                    
                                    
解析 文章被颜真卿评定为上等,并被称赞不已,表明李郱才华横溢。与刺史发生争执继而辞去官职,以及河南尹的家奴拿着书信请李郱办事,他把书信扔到河南府尹的面前,羞辱河南府尹,表明李郱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宰相推举他担任资州刺史,他高兴地说“我将要有所作为了”,体现了他胸怀大志,极想干出一番事业。当被诋毁改任为陕府左司马,他又高兴地说“这个职位不要承担什么责任,我大概不会因为吏事受责而死吧”,表现了他的豁达洒脱。
答案 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刚正不阿)、胸怀大志、豁达洒脱。
【参考译文】
李公名郱,字某,雍王李绘的后代。雍王孙李道明,唐初因为属地被封为淮阳王,又追封他的祖父,封为雍王、长平王。淮阳王生李景融,李景融与皇族的亲缘关系更加疏远,没有封王,生李务该,李务该生李思一,李思一生李岌。连续四代,官职不超过县令州佐,然而更加重视读书和品行,成为士大夫人家。
李岌为蜀州晋原尉,生李郱,李郱没有满周岁李岌就去世了。没有了家,母亲把他抱了放到姑姑家然后离开了,姑姑怜悯他抚养他。到了五六岁,自从问清了身世的本末,就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常默默独处,说:“唯独我没有父母,不努力学习自立,不能称作是人!”十四五岁的时候,能暗自记诵《论语》《尚书》《毛诗》《左传》《文选》,总共一百多万字,态度严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样。姑妈家的孩子,没有谁敢和他相比。渐渐地他的事情就传到他叔父的耳中,叔父哭着说:“我的兄长还有儿子啊?”把他接回家让他坐下来问他,他回答应对自如没有困难。叔父又悲又喜,回头对众多子弟说:“我为你们找到了老师。”李郱于是博览群书,没有书不看的。
以朝邑员外尉的身份参加选拔,鲁公颜真卿评定他考试的文章为上等,提拔李郱为同官正尉,并说:“文章都像李尉一样,才可以期望选为上等。”那以后接着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被选拔为万年尉,担任华州录事参军。因为事情和刺史有争执,辞去官职,担任陆浑令。河南尹郑余庆把他推荐给朝廷,他被任命为南郑县令。河南尹的家奴拿着书信送到县里请李郱办事,李公到河南府,把书信扔到河南府尹的面前。河南府尹在府中人面前感到惭愧,说:“县令羞辱我,县令羞辱我!”并且说:“县令退下。”于是就怨恨他。搜罗李郱的罪证三年无所得。李郱被任命为宗正丞。宰相因欣赏李公文章的文辞义理而奏请任命他为资州刺史,李公高兴地说:“我将要有所作为了。”诋毁宰相的人上书说:“这是因为李郱和宰相有故交,所以能够被任用。”于是改任为陕府左司马。李公又高兴地说:“这个职位不要承担什么责任,我大概不会因为吏事受责而死吧!”长庆元年正月丙辰,因为疾病而死,七十三岁。
夫人崔氏博陵人,是朝邑令崔友之的女儿,她的曾伯父在中宗朝建立功业。夫人治家高明,对待儿媳妇有礼节法度,(儿媳妇)拜见陪侍左右时,恭敬严肃。李公有七男三女,在李公还活着的时候,孙子外孙有十五人。五月庚申,葬于华阴县东若干里。
技法提分点 13 整体把握找要点,分析概括细提炼
三步骤归纳内容要点
读文支招
第一步 概览全文,确定文体。
从文章题目来看,这是柳宗元给严秀才的一封回信,属书信文体。
第二步 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①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一——不愿承担老师之名。
②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二——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
③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三——可以互相学习。
第三步 把握对象,勾画要点。
1.重要的文言实词需要落实。
2.重要的文化常识需要落实。
典题文本
(2014·江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①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我】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老师在内在】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适当】以益【充实】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②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最高境界】,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幸亏】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③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开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加固】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屡次】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用】其余易【交换】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对点解题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                                    
                                    
解析 第一步,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第二步,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解决这一问题的文本范围。扣住文本去锁定答题区间,要找准,不要遗漏。“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可从文中筛选出“仆之所避者名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亦可交以为师矣”等语句并概括得到。第三步,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所赋分值大致猜测有几个要点。一般采取选摘原文词句和句意(层意)提取来作答两种方法。本题既然要求“简要概括”,答案应避免直接引用原文。
答案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解析 “责”字解释为“指责”不合情理,应由“责成”意引申为“要求”,要求柳向韩愈学习。
答案 B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解析 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其他选项中的“其”均为指示代词。
答案 B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解析 (1)中“若乃名者”是难点,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与“实”及相对关系可推断出“名”意为“名称”,所以此句应理解为“至于老师的名称”,另外,此句中的“为薄世笑骂”为被动句式,翻译时也要注意到;(2)“知道”是个古今异义词,“诸”是个兼词。
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2018·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汤海秋转
姚 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馀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讦之          讦:揭发
B.吏议轻,不足以儆 儆:敬重
C.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 拟:模仿
D.已梓者三十余卷 梓:刊刻
解析 B项,警戒,警告。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光,皇帝的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C.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D.朱子,文中指朱柏庐。他所著的《朱子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文中“朱子”应是朱熹,《朱子家训》为朱柏庐所著。
答案 D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译文: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译文:                                    
                                    
答案 (1)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2)(汤海秋)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
4.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                                    
                                    
解析 明确答题区域在第二段,然后从这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主要是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言行事迹,“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严明执法;敢于谏言;善于总结得失;心忧天下。
【参考译文】
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开始任礼部主事,年龄刚二十,意气风发充满自信。写成的文章不同寻常震动文坛,大家认为他是特别优秀的人才,选拔进入军机章京。补任户部主事,后调任贵州司员外,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每每写信给大官,都有很多的议论。等到担任御史,每二十天就上奏章三次。有一宗室尚书斥责侮辱满司官,这个人就揭发了他,皇上把尚书做法交给官员们议论。汤海秋认为司官是朝廷官员,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司处置,不可像奴隶一样被侮辱;这位大臣沾染了作威作福的毛病了,交给官员议论太轻了,不足以警戒他,并援引嘉庆年间的成例争论这件事。皇上却认为他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免他让他回任户部员外。而汤海秋正在起草奏章,有很多建议。(汤海秋)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每篇有数千言,贯通论述治国大政方针;《明林》十六卷,指明和陈述前代得失;《七经补疏》,阐明义理;《止信笔初稿》,杂记所见闻的事实。多部作品都出示给人看,唯有《止信笔初稿》人们未尝看到。有人问起这件事,汤海秋曰:“这部书是石室中的珍藏品。”英国入侵的事件发生后,沿海各省受到严重的侵扰。皇上再命令大将迎战无功而返,最后商议安抚通商。汤海秋很愤怒,但已被罢黜,不能向皇上进言,还是备文向上陈述三十件事给尚书,请他转奏皇上。当权执政的大臣说:“书生的见解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汤海秋,却没有征询他的看法,仅表示所奏之事已知罢了。汤海秋此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官考核也竟然得不到上等。汤海秋感慨抑郁,诗歌中多有悲愤沉痛的作品。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岁。
汤海秋年轻的时候写文章,有不平凡的气势。刚中进士的时候,所写的八股文,人们争着传阅他的文稿,市场小店都卖了好几遍。汤海秋说:“这东西算不上言辞有文采。”选取汉魏六朝到唐朝诗人诗歌追随模仿,模仿一定追求与它们相像,务必完备它的体例,已刊刻了三十余卷。又喜好写古文,曾经对他的朋友说:“汉以后作者,有的专工文辞,然而阐述道理、关注时事不足;有的精于阐述道理、关注时事,而文辞粗陋孱弱;两方面都做得好的只有唐代陆宣公、宋代朱子罢了。我想全部拥有古人的长处,就以这两位先生为榜样(归宿)。”他坚持的主张就是这样。
姚莹说:因为是帝王近亲或亲信的宗室尚书,全朝堂的人都屏息不语,而汤海秋首先提出弹劾他,也可见他的刚直之气了。汤海秋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州徐廉峰及亨甫用诗歌追随促进。我还记得先生到监狱中探望我,等到我出狱后,汤海秋先生与各位先生安排酒席祝贺我,我们又一起办理亨甫的丧事,先生又依依不舍送我离开京都城门的时候啊。短短二十年间,进退生死如此,真悲怆啊!
一、(2018·江苏盐城、南京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许子良传
宋 濂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
调余姚簿,未上。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谏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隠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慙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伓?埂N醇福?兄假略闹陀?耸?啵?恿嘉??福?灰悔葜?K淅鬯瓴灰?稣撸?坏┣?苯园住?
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魁:居首位
B.前此赢羡率自入 羡:多余的
C.子良为稽逃亡 稽:核查
D.且为辨其非辜 辜:辜负
解析 “辜”应为“无辜的、无罪的”。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子良天资聪颖,精通经史,富有才华。他教授学生亦很得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领悟到文章的关键。
B.许昌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租税,以前无人敢过问,而许子良上任以后厉行整治,将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
C.在台州时,许子良的同僚和下属因无法营私,都很忌恨他,然后设计陷害子良,子良只好弃官印逃离。
D.撰写文书时他人感到不好下笔的地方,一经与许子良商定,他人也就没有异议了,充分显示了许子良的才能与威望。
解析 许子良在识破并毁掉同僚和下属的诡计后,自己辞职离开了,并没有“逃离”之意。
答案 C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译文:                                    
                                    
(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译文:                                    
                                    
解析 (1)“督逋急如雷电”: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窜匿殆尽”:几乎都逃窜或藏匿起来了;“去”:离开,被罢免。(2)“虽”:即使;“累岁”:很多年;“不引决者”:没有决断清楚的;“曲直”:是非对错。
答案 (1)各主管部门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差吏几乎都逃窜藏匿起来了,前任县令因为做得不好而被罢免。
(2)即使是很多年没有决断清楚的案件,(到了他手里)很快是非曲直都会弄明白。
★4.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监酒库而不自入;劝止砍削百姓赖以为生的芦场;节缩扭转财政亏空;揭发逃避租税的豪门望族;明察案情;禁止同僚与下属营私。
【参考译文】
许子良,字肖说,是浙江东阳人,天资卓越,幼年读书,一看就能了解要义。等到壮年,精通经史,精于文章辞令,尤其擅长科举考试科目的学问,考生们欣然跟从他,短时间内,就能领悟写文章的关键。嘉定九年(1216年),凭诗赋居江东漕司第一,参加礼部考试未能取胜。嘉熙二年(1238年),才考中进士,时年已经五十多岁了。
调任余姚主簿,未去任职。因为宰相乔行简的推荐,镇守监察江西酒库。此前的盈余大都归于自己,子良分毫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员们彼此相看十分惊叹。淮东转运司征召他为主管帐司。沿江有大约三十里芦场,老百姓赖以为生,守边的官吏商量采取清野措施,想要将芦苇全都砍掉,子良规劝后这件事作罢。迁任晋陵知县,户籍簿册杂乱,国家征收的赋税大多散失。各部门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差吏几乎都逃窜藏匿起来了,前任县令因为做得不好而被罢免。子良为此核算逃亡的人家,查核隐瞒遗漏的户口,催收租税确定徭役,条例清晰。
不久主管安溪酒库,改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府库空无一物,子良减缩多余的支出,两年之内,赋税就有所节余。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田租赋税,没有人敢过问此事。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效就同样处理。豪门大族羞愧愤恨,想暗中图谋造谣中伤子良,没有空子可钻才停止。不久,有旨意让他查看积压未予审决的案件八十余件,子良为此查阅案卷,一一判决。即使是很多年没有决断清楚的案件,(到了他手里)很快是非曲直都会弄明白。
又转任朝散郎,改任台州知州。弊病祸害连续不断,拖欠上缴的钱三百多万。子良如在都昌时一般节约支出,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过了半年,郡内的经济丰足有余。子良审案,靠着桌子与原告、被告双方以你我相称亲切交谈,来审查事情的真相。实情了解之后,就审判发落他们,小吏袖手旁观写判决公文罢了。同僚与小吏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私心,都忌恨他。小吏禀告每年用钱折合两万斛米,子良又不允许。而恰好有不称心的禁军士兵,(州吏们)就挑唆他们殴打狱吏来震慑子良,并且一起拿话威胁他。子良知道落入他们的圈套,就丢下官印出关去了。事情上报,降了两级。贾似道在荆湖开置府署,征召他主管机宜文字,并且为他辨明无罪,评议等级次第为朝散郎。事有难以决断的地方,其他人不能落笔的,经过与子良商议确定,人们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景定庚申三月,于沔川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2018·江苏泰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妹张夫人家传
李鸿章
呜呼!自吾妹之亡,吾母无与承欢者矣!
吾兄弟六人,女弟二人,妹居长。先后宛若①,或不相得致勃磎,吾母常蒿然不怿。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咸帖帖首敬受,靡有抵牾,吾母乃大欢。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吾与三弟从,伯兄将嫂远宦,独妹留家,四弟、五弟、六弟、小妹以肩随。其浣濯烹纫,暨内事皆身任,无不治办。既归张氏,逾年君舅寝疾,妹在视食饮,随妹夫治药物,得宜与节。舅病亟,妹坐盂于汤,伺温以奉舅,儿终日嗄,不之顾。
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给之。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助居多。逮舅卒家析,妹夫故孝,愿奉母出分,母亦曰:“中男介妇事我谨,必能奉事我。”时粤逆肆扰,妹夫以异军苍头特起,从侍御公、袁忠愍公治贼于淮南北,恒不家居。后从曾文正公于豫章,又别将与吾会师吴中,妹斩斩持门户,于倾侧扰攘中,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吴会平,迎吾母养,妹侍行焉。继室未谙姑起居,颇虑不得吾母意,妹左右导迎之,妇姑相得尤欢。
故妹之殁也,吾哭之痛。妹生平静穆专一,居恒默默不苟訾笑。吾每谓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概。孰意,年甫四十而遽殁也。呜呼,伤矣!妹以同治丁卯二月六日殁。夫名绍棠,字又堂,偕吾平吴,积功授都督。鸿章曰:“又堂之会师于吴,或惎②妹兵凶战危宜尼③行者。”妹曰:“仲兄在难,义无坐视,且死生,命也。”迨吴会平,又堂总师干焉。有降将隶部曲,新馈重金千,又堂却之。降将不自安,介密亲献之妹,妹亦却之。密亲为固请,厉色以谢,终不受。
(选自《李鸿章全集》,有删节)
【注】 ①宛若:妯娌。②惎:jì,猜忌。③尼:阻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浣濯烹纫     浣:洗
B.儿终日嗄,不之顾 顾:看
C.辄资给之 给:供给
D.继室未谙姑起居 谙:熟悉
解析 B项,顾及。
答案 B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及文化常识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作者随父母住在京城,哥嫂也在外地,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各种事务都亲自担当,处置妥当。
B.伯: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C.当时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妹夫带兵跟从作者父亲在淮河南北作战,后来又跟从曾国藩到了南昌,后与作者会师吴中。
D.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妣”指已去世的祖母,“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
解析 D项,“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
答案 D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
译文:                                    
                                    
(2)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
译文:                                    
                                    
解析 (1)得分点,“归”:回家省亲;“侃侃”:理直气壮地;“处”:区分;“调”:调和。(2)得分点,“奉”:侍奉;“姑”:婆婆;“诸子”:子侄。
答案 (1)妹妹回家省亲,总是理直气壮地直言分辨妯娌们的是非,开解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
(2)侍奉婆婆,教导子侄,让他们不致荒废学业,家庭因此没有败落。
★8.根据第④自然段,概括亡妹为人处世的特点,限30字以内。
答:                                    
                                    
解析 第④自然段中有:“妹生平静穆专一”,即“安静严肃做事专心”;“吾每谓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概”,即“有丈夫气概”;“妹曰:‘仲兄在难,义无坐视,且死生,命也。’”即“能识大体”;“有降将隶部曲,新馈重金千,又堂却之。降将不自安,介密亲献之妹,妹亦却之。密亲为固请,厉色以谢,终不受。”即“清贫自守”。
答案 安静严肃,丈夫气概,做事专心,能识大体,清贫自守。
【参考译文】
唉!自从我妹妹亡故之后,我母亲没有侍奉的人了!
我共有兄弟六人,妹妹二人,亡妹年长。我家前前后后进门的妯娌,有的相处得不好以致有隔阂,我母亲常常忧虑不安。妹妹回家省亲,总是理直气壮地直言分辨妯娌们的是非,开解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妯娌们全都低头接受,没有抵触,于是我母亲十分高兴。起先,我先父(侍御公)和母亲住在京都的邸舍,我和三弟跟从(住在那里),大哥携带嫂嫂在远方做官,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四弟、五弟、六弟、小妹跟着她过日子。那些洗衣、洗菜、做饭、缝补的事情,以及其他家内的事情,都亲身担当,没有不办理妥当的。嫁到张家以后,第二年,她公公卧病在床,妹妹照管他的饮食,和妹夫一起备办药物,都得当有度。公公病情紧急,妹妹将盂置于开水中,等候温热了侍奉他喝药,孩子整天哭,也顾不上。
我兄弟几人上学,家中常常亏欠,只能到处借贷。妹妹的公公因为我妹妹贤能,又看中我兄弟几个,不等我家去求借,就供给我家。我兄弟几人结婚、做官的花费,张家的资助居多。等到妹妹的公公逝世之后,我家兄弟分家,妹夫本来就孝顺,愿意奉养我母亲分担我的压力,母亲也说:“你弟弟弟媳侍奉我小心周到,一定能照顾好我。”当时贼人(太平军)大肆骚扰,妹夫凭另外一支以青巾裹头的军队被朝廷特别起用,跟从侍御公、袁忠愍公在淮河南北讨贼,常常不在家居住。后来又跟从曾文正公到南昌,又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将领与我在吴中会师,妹妹整肃操持家庭,在覆亡纷乱中,侍奉婆婆,教导子侄,让他们不致荒废学业,家庭因此没有败落。吴中平定,我接母亲过来奉养,妹妹侍奉前来。我的继房不熟悉婆婆的起居,很担心不称母亲的心意,妹妹在一旁指导她,于是婆媳相处得十分融洽。
所以妹妹去世,我哭得特别伤心。妹妹生平安静严肃做事专心,在家总是默默不语不苟言笑。我常夸妹妹安静正直有大丈夫风范。谁料,刚刚四十岁就辞世了呢。唉,伤心啊!妹妹是在同治丁卯二月六日去世的。丈夫的名字叫绍棠,字又堂,就是和我一起在平吴中的那位将领,后来他累积功劳被封为都督。我曾说:“妹夫当初和我在吴中会师,我本来还猜忌在兵荒马乱中妹妹应该会阻止他前来的。”妹妹说:“大哥正在难中,不能坐视不管,哪怕牺牲自己也应前往救助,况且死生是命啊。”等到吴中平定,妹夫总领军队了。有一支降军,馈赠他千金,妹夫推辞了。降将心里不安,让随从秘密地将钱献给我妹妹,妹妹也推辞了。那位降将又私下亲自坚决请求收下,妹妹表情严厉地推辞,始终没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