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前情回顾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90万VS8万
以少胜多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自主归纳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提示:
阅读课本86页到87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对8万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自主归纳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
439
北魏
鲜卑族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情回顾
北朝
南朝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鲜卑族的统治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一、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地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
汉文化制度。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 说汉语
汉化措施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北魏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 穿汉服
汉化措施
胡服俑
汉服俑
北魏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汉姓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元
拔 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北魏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拓跋
元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北魏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与汉联姻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穿越历史
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整理: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用
材料:“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伽蓝记》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总结)
生产生活方面
文化方面
民族心理方面
政治方面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迁的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由从事畜牧业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生产方式
的农耕化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人喜食胡食烤肉
——少数民族的衣食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北魏盛乐乐舞俑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喜爱少数
民族的乐器歌舞
生产生活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产生活
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相互影响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社会习俗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