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10: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 ,国际 的领袖、 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被誉为 。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年,恩格斯回到德国,出版了他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称这部著为 。1848年,又和马克思发表了著名的 。在马克思逝世后,他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2.演讲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3.文体知识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的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享年,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悼词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人”和“述其哀”。
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又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由于演讲是面向听众的,所以,它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真挚,语言要通俗形象。最后, 因为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悼词也像一般演讲词那样,要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4.给加点字注音,并要求读准字音。
悼词( ) 肤浅( ) 不可估量( ) 纷繁芜杂( )
嫉恨( ) 诬蔑( ) 豁然开朗( ) 衷心喜悦( )
诽谤( ) 诅咒( ) 卓有成效( )
5.解释下列词语。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永垂不朽:
繁芜丛杂:
1.哲学家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第二提琴手” “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一部优秀的著作” 《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参加过哪些活动?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组织各种工人运动。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有哪些伟大贡献?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安静地睡着了”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又抒发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4.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更着眼于对革命产生影响方面,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是下文的论题。
5.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是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6.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7.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8.“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估量(liàng) 诽谤(bàng) 忌恨(jì) 卓有成效(zhuó)
B.诅咒(jǔ) 悼念(dào) 驱逐(qū) 豁然开朗(huò)
C.寻常(xún) 给予(geǐ) 勒令(lè) 繁芜丛杂(wú)
D.肤浅(fū) 诬蔑(miè) 要素(yào) 得心应手(yìng)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烦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扶去,只是在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________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虽然 但 然而 也 然而
B.即使 也 但是 都 而且
C.虽然 却 不仅 也 而且
D.即使 也 虽然 都 然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B.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甚至在数学领域),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C.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知识如同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③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④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关于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一词用来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该比喻旨在赞颂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把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比喻成“蛛丝”,以此表现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
7.下面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作者恩格斯,普鲁士(后称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物种起源》。
C.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指出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发现,其中主要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还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D.马克思,普鲁士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代表作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8.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教育讲座举办得很成功,可谓雪中送炭,听了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家长们都豁然开朗了。
B.据媒体通报,今天上午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会议讨论卓有成效,重点集中在中欧投资协定和知识产权问题。
C.中埃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深厚,无论局势如何发展,中埃友好合作关系都坚忍不拔,不会改变。
D.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观察,寄情山水,乐而忘返,感悟天地也是观察。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承办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B.陈独秀也强调自己没有“学位头衔”,而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陈独秀能顺利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
C.在微阅读逐渐引领风骚而纸质阅读渐行渐远的今天,实体书店开展读者见面会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是网络商城无法提供的。
D.是什么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保持长久的亲密无间的友谊?不是相似的出身,也不是恩格斯对马克思财政上的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只能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相同认识。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克思在他的故居孤独吗?根本不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文化差别吗?可能,因为欧洲人一般来说喜欢拍文物,不爱拍自己。
①唯一区别是德国的姑娘们不在马克思的雕塑前自拍
②当然,他们中大部分是中国人。但是德国人也不少
③耳机也是这样分的,中国的耳朵听中文,德国的耳朵听德文
④因为每天来跟他打招呼的人很多
⑤因此,关于马克思展览的资料不光有德文和英文的,还有中文的
⑥虽然耳朵和语言不一样,但是中国人与德国人大概感觉都一样
A.①②⑤③⑥④ B.①③⑥④②⑤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①⑤③⑥
11.下面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文字,用了不少关联词语,如“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都…… 而且……”请用这些关联词语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2.对马克思的逝世,作者一再回避“死”“去世”这一类字眼,而是说“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1)这种委婉的说法在修辞上叫________________,也称________________。
(2)请举出一个类似的习惯用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1)文章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能不能把“不可估量”“空白”这两个词语分别改为“巨大”“严重情况”?
2.“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维也纳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恩格斯
亲爱的同志们:
今天晚上我受到了当之有愧的接待,在我离开这个会场以前不能不对此表示深切的、衷心的感谢。我必须说,可惜现在只能由我来享受我的亡友马克思的荣誉了。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你们的热烈欢迎的。如果说我在参加运动的50年中的确为运动做了一些事情,那么,我并不因此要求任何奖赏。我的最好的奖赏就是你们!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志: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在加利福尼亚的金矿里,直到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大的国家,在那里社会民主党没有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现在全世界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我们的神色。我们就是一个使人畏惧的强国,一个比其他强国更能起到决定作用的强国。这使我感到骄傲!我们没有白活,我们能够自豪地、满意地回顾自己的事业。在德国,有人曾想用暴力来镇压运动,每一次,社会民主党都以资产阶级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作了回答。在每一次新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的选票总是不可遏止地增长,这使资产阶级战栗,使卡普里维战栗,使所有的执政者战栗(暴风雨般的掌声)。刚才一位讲演人提到,在国外,社会民主运动总是被人估计不足。亲爱的同志们,我走过维也纳的街道,看了资产阶级如此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会场大为活跃),我还请人指给我看了你们曾经正大光明地占领过的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厦。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掌声雷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那时候我正在伦敦,看到了英国报纸记者们的那种惶恐的样子,当时他们报道说,7月9日无产阶级占领了维也纳,而且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巧妙地占领了它。(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与会者一再高呼:“恩格斯万岁!”)
(1893年9月14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演说辞之所以出色,主要在于它有富丽的文采。
B.透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恩格斯那高尚的人格和昂扬的斗志。
C.本文主旨是号召全体无产阶级,以“这个划时代的日子”为新的起点,顽强英勇地同资产阶级作斗争。
D.全文感情激越,演讲者与听众在情感上相互呼应,才使得演讲真正具备了强烈的感召力。
E.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同时,还对马克思表示了由衷的赞美,认为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马克思。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3.“看了资产阶级如此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一句,表现出恩格斯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C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项,“烦芜丛杂”应为“繁芜丛杂”;B项,“以致”应为“以至”;D项,“扶”应为“拂”。
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里考查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B项,表解释说明的括号要紧跟在被解释说明的部分“每一个领域”后;C项顿号改为逗号。
5.B
【解析】②④均为比喻;①为讳饰;③为排比。
6.B
【解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不是比喻而是类比。
7.D
【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8.A
【解析】A项,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B项,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与“最”重复。C项,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能用来形容友谊。D项,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9.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价值观”后面加“的要求”。B项,句式杂糅,把“为了”去掉。C项,搭配不当,“开展”与“读者见面会”不搭配,可将“开展”改为“举行”。
10.C
12.(1)讳饰 婉曲
(2)示例一:将“死”说成“老了”“去了”或“驾鹤西去”。
示例二:把“恋爱、婚姻”说成“个人问题”。
示例三:把“入狱”说成“进去了”。
(一)
1.(1)起概括全文的作用。(2)不能。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解析】(1)解答此题要抓住两个“对于”,下文主要是围绕这两个“对于”展开,即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文章第2段主要写马克思的逝世对全世界的损失之大,在分析时要紧紧扣住。
2.“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选项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两个发现”属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故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处理,前者突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后者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成绩之多之大;从结构上照应文章第一句话。
3.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二)
1.AE
【解析】A项,“主要在于它有富丽的文采”表述不当,此演说辞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展现的高昂的革命斗志。E项,“认为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马克思”说法有误,与原文不符。
2.无产阶级在那天占领维也纳市政厅大厦,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或答旧世界的坍塌由此开始。)
【解析】解读这句话的意思,结合上文中“我还请人指给我看了你们曾经正大光明地占领过的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厦。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可以概括出答案。
3.恩格斯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无产阶级必定战胜资产阶级。
【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语句的上下文分析,该句写恩格斯为资产阶级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漂亮的大厦而高兴,表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