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
醉翁亭记 选自《欧阳修全集》
理解默写
总领全文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句子;破题句;表明作者核心命意的句子):
微露主旨的句子(点名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4)写朝暮之景的句子:
5)写春夏之景的句子:
6)写秋冬之景的句子:
7)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
8)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
9)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乐统一的句子):
10)将归时情景写得非常生动的句子:
11)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
12)表现太守和宾客欢宴场面的词语是:
13)最能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句子:
通关试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欧阳修不足四十岁而以翁字自称可见其怎样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要把滁人游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写?
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与太守有什么关系?
“醉能同其乐”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含义是什么?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对此你怎样理解?
10)以醉的眼光看世界有何妙处?
11)作者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流露出什么心情?
12)文章描绘了一幅官民同乐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3)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表现了哪些情况?
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曹刿论战 选自《春秋左传注》
理解默写
曹刿请见的原因:
2)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语言:
3)表现鲁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4)指出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5)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6)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战略根据是:
7)齐人三鼓进军的原因:
8)鲁国反攻的时机:
9)鲁国追击的时机是:
10)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
11)下文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12)第三段出现的成语:
13)曹刿阻止庄公盲目追击的原因是:
1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通关试题
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
战前曹刿的论战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3)战中,曹刿两次制止庄公并果断指挥作战的基础是什么?
曹刿确定反攻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曹刿和庄公的形象特点总结。
6)文中哪里体现出庄公之鄙?
7)文中何处体现出曹刿之远谋?
曹刿论战分战前和战后,表明了他怎样的观点?
9)弱鲁战胜强齐,曹刿功勋卓著,但鲁庄公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请谈谈鲁庄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从文章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谢中书书 选自《全梁文》
理解默写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言明此意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
3)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的句子是: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了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文章以感慨收束,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通关试题
本文开篇起总领作用的是哪几句话?结尾起收束作用的又是哪几句话?
这篇文章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极为凝练。请结合具体语句试做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三苏全书》
理解默写
1)作者夜游的原因:
2)表现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
4)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
5)描写月色的句子:
6)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
7)文中不明写月光,但月光的意境却宛然具现,高度传神的句子是:
8)写作者与友人不是凭栏眺月,也不是饮酒赏月,而是月下从容漫步的句子是:
通关试题
1)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苏轼称自己“闲人”,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乃当朝天子,正当大展宏图,但是却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结合本文创作背景体会其含义。
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石潭记 选自《柳河东集》
理解默写
形容流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潭过程的句子是:
3)表明小石潭所处之地少有人来的句子是:
4)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5)体现小石潭“怪”的句子是:
6)描写潭中露出的石头所呈现的姿态的句子是:
7)动静结合,写出小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8)描写小石潭岸边植物的句子是:
9)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
10)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11)文中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12)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13)最能体现潭中之景给作者带来了片刻欢乐的句子是:
14)交代了溪身形状的句子是:
15)交代岸势的句子是:
16)描写小石潭周围氛围的句子是:
17)本文主旨句:
18)表露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通关试题
文中写潭中鱼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作简单分析。
请写出对作者心情由乐转忧的理解。
作者在写潭水时,避而不谈水,却无处不在写水,这种描写突出了潭水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潭水这一特点的?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你如何理解其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
三峡 选自《水经注》
理解默写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2)描写夏季三峡的句子(描写夏季三峡水速之快的句子)是:
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季三峡(肃杀凄凉)景色的句子是:
《三峡》中引用渔者歌唱的两句是:
通关试题
作者为什么在写水势之前先写了三峡地区的山势?
写秋天的三峡时,作者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作者如何表现三峡的秋景?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
理解默写
1)用类比、比兴手法,起到引出主旨作用的句子是: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写出居住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4)交代交往人物的句子是:
5)实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6)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7)用类比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8)结尾引用的名言是:
通关试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旨)?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之雅的?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在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引出主旨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陋室主人的生活?表现了陋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9)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
爱莲说 选自《周濂溪集》
理解默写
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是:
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
3)形容莲花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是:
4)写莲花形象品质,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5)“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6)形容莲花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句子是:
7)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威武不屈的句子是:
8)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9)形容为人虚心正直,特立独行的句子是:
10)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香的句子是:
11)形容莲花资质美好,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12)形容莲花卓然自立,坚守节操的句子:
13)从清高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
14)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
15)世人盛爱牡丹的原因:
16)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
17)点明本文中心(主旨)的句子:
18)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是:
19)写出作者对当时不正当世风的批判态度的句子:
20)文中和“予独爱莲”“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相照应的分别是哪两句?
通关试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
三种花象征哪三种人?各代表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有怎样的态度?
本文标题为“爱莲说”,请谈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象征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送东阳马生序 选自《宋学士文集》
理解默写
开篇点出文眼的句子是:
2)交代作者幼时具体读书方式及借阅时间有限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抄书学习的刻苦精神的句子是:
4)道出作者还书时急迫、守信心理的句子是:
5)通过动作细节表现我虚心求教的句子是:
能体现老师盛怒之下,作者更加谦卑求教的句子是:
交代同舍生穿着打扮的句子是:
揭示出作者独特的精神追求,令人肃然起敬的句子是:
9)总结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10)结尾处,作者自谦年老没有成就,可是还是得到君王宠幸的句子是:
通关试题
文章开篇揭示了宋濂求学怎样的矛盾处境?
“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有两处对冬天寒冷的天气进行描写的语句,即“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分别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作者写同舍生求学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作者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乐。他的这种精神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6)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劝勉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全文写了哪些求学的艰难经历?
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师表 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
理解默写
1)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2)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3)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
4)提出“广开言路”建议的句子是:
5)开张圣听的目的是:
6)“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
7)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是:
8)推荐“郭攸之”等人的原因是:
9)任用这些贤臣带来的好处是:
10)推荐将军向宠的原因是:
11)任用向宠带来的良好局面是:
12)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句子是:
13)写作者志趣抱负的句子:
14)“三顾茅庐”的故事即:
15)追述患难与共历史的句子:
16)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
17)受命以来的心情是:
18)受命以来的行动是:
19)出师前的有利条件是:
20)军事行动目的是:
21)对后主提出的希望是:
诸葛亮这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
23)体现诸葛亮矛盾、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通关试题
文章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诸葛亮在提出建议之前先分析了蜀国当下的形势?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举两汉兴亡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诸葛亮一共提出几条建议?哪一条是核心?为什么?
诸葛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6)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目的是什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
理解默写
表现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文中是怎样写桃花源入口不容易被发现的:
6)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7)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通关试题
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写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的目的是什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看似普通的一笔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刘子骥之后无人“问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1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注释》
理解默写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5)邹忌为何在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收了蒙蔽的?: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通关试题
1)本文从什么生活小事悟出什么道理?
三者的回答语气、情感有何不同?
邹忌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
邹忌的劝谏方法有什么好处?
齐王纳谏的效果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分析一下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中考文言文—答案
1.醉翁亭记 选自《欧阳修全集》
理解默写
总领全文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直抒胸臆的句子(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句子;破题句;表明作者核心命意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微露主旨的句子(点名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
6)写秋冬之景的句子: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8)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乐统一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10)将归时情景写得非常生动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1)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2)表现太守和宾客欢宴场面的词语是:觥筹交错。
13)最能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通关试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文章的破题句,并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说明太守的真正乐趣所在。
欧阳修不足四十岁而以翁字自称可见其怎样的内心世界?
能看出他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为什么要把滁人游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写?
表明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问突出文章主旨与民同乐做铺垫。
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酒菜都是取自当地,极为简便,但却野趣十足,快乐无穷;突出太守清明节俭,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完全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与太守有什么关系?
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了,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醉能同其乐”在文中的作用?
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包含着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及与民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含义是什么?
宾客并不知道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虽排遣了心中的抑郁,但太守的感情只有他自己能理解。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对此你怎样理解?
与民同乐是在欧阳修贬官后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滁人生活安定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的,表现了欧阳修不以己悲,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有远大的抱负和旷达的胸襟,是一个真正清正廉洁的好官。
以醉的眼光看世界有何妙处?
能在徜徉山水之中获得回归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也能达到排遣抑郁情绪的作用。
作者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流露出什么心情?
醉心于山水,醉心于与民同乐,排遣被贬官的抑郁情绪。
文章描绘了一幅官民同乐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特意塑造太守醉的形象,侧面反映滁州政治清明,太守能与民同乐、政治有方的社会现实。
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表现了哪些情况?
还表现出作者不因遭受打击垂头丧气,反映出他旷达自适,有君子坦荡的胸怀和铮铮铁骨。
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写山水之乐是为了排遣抑郁、寄情于山水。
写游人之乐是为了表明与民同乐的理想,同时侧面赞美了作者的政绩
写太守之乐意在表明乐的原因和内容,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
2.曹刿论战 选自《春秋左传注》
理解默写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表现鲁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指出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5)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6)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战略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7)齐人三鼓进军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8)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9)鲁国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下文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3)曹刿阻止庄公盲目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1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通关试题
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尽力做好了本分之事,人民会服从他,即政治上取信于民。
战前曹刿的论战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话题:何以战
结论:政治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3)战中,曹刿两次制止庄公并果断指挥作战的基础是什么?
(1)因为曹刿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同时他能够详察敌情,把握时机,深谙作战策略。
曹刿确定反攻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要抓住“彼竭我盈”的最佳时节。
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所以要“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追击。
曹刿和庄公的形象特点总结。
曹刿:(1)积极参与国事,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有政治远见。
(2)面对强敌,从容果断,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3)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鲁庄公:(1)政治上无知没有远见,不懂得取信于民为治国之本
(2)军事上无能,作战中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3)虚心纳谏,任用贤士。
6)文中哪里体现出庄公之鄙?
(1)把战争取胜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因。
7)文中何处体现出曹刿之远谋?
(1)战前三问,深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决策,能详察敌情,把握时机,当机立断。
8)曹刿论战分战前和战后,表明了他怎样的观点?
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后:在军事上详察敌情,抓住战机,后发制人。
弱鲁战胜强齐,曹刿功勋卓著,但鲁庄公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请谈谈鲁庄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重用如曹刿这样有才能的人,赋予其军事指挥权利;
取信于民;
善听建议,虚怀若谷;
顾全大局,积极应战。
从文章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战前充分准备,取信于民,这是先决条件;
任用曹刿指挥战斗,详察敌情,抓住战机,后发制人。
3.答谢中书书 选自《全梁文》
理解默写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言明此意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了生命气息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章以感慨收束,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通关试题
本文开篇起总领作用的是哪几句话?结尾起收束作用的又是哪几句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文章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极为凝练。请结合具体语句试做分析。
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4.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三苏全书》
理解默写
1)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2)表现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欣然起行
3)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念无与为乐者
4)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怀民亦未寝
5)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中不明写月光,但月光的意境却宛然具现,高度传神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写作者与友人不是凭栏眺月,也不是饮酒赏月,而是月下从容漫步的句子是:相与步于中庭。
通关试题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指清闲的人,这时作者被外放闲置。
指作者和张怀民都具有闲情雅致。
苏轼称自己“闲人”,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境?
当时被贬谪闲置,有仕途失意的落寞抑郁。
能有此闲情雅致,包含着一种自我慰藉,更是自我排遣的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作者乃当朝天子,正当大展宏图,但是却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结合本文创作背景体会其含义。
作者当时被贬谪到贵州,无事可做被闲置起来,称自己为闲人,实际上指自己是清闲的人,被贬之人,被闲置之人。含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惆怅,以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小石潭记 选自《柳河东集》
理解默写
形容流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如鸣佩环。
2)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表明小石潭所处之地少有人来的句子是:伐竹取道。
4)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体现小石潭“怪”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
6)描写潭中露出的石头所呈现的姿态的句子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7)动静结合,写出小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描写小石潭岸边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1)文中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倏尔远逝,往来倏忽。文中最能体现游鱼静的句子是:佁然不动。
12)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3)最能体现潭中之景给作者带来了片刻欢乐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4)交代了溪身形状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5)交代岸势的句子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16)描写小石潭周围氛围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7)本文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表露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通关试题
文中写潭中鱼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作简单分析。
手法:动静结合。例如:“佁然不动”写出鱼在水中呆呆不动的静态,“倏尔远逝,往来倏忽”写出鱼儿时而近时而远,来来往往迅捷活泼的动态。
请写出对作者心情由乐转忧的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作者在写潭水时,避而不谈水,却无处不在写水,这种描写突出了潭水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潭水这一特点的?
清澈(澄澈、清澄) (2)游鱼、阳光、鱼影、石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让人觉得非常暗淡。这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小溪的特征。
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你如何理解其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
文中“以其境过清”一句交代了离开的原因。但是实际上离开小石潭的原因不在于此,是因为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气氛诱发了作者潜存在心底的孤凄悲凉的感受,自己遭遇贬谪的愤懑之情一时郁结于心,难以释怀故而离去。
6.三峡 选自《水经注》
理解默写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描写夏季三峡的句子(描写夏季三峡水速之快的句子)是:至于夏水寒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4)描写秋季三峡(肃杀凄凉)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三峡》中引用渔者歌唱的两句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通关试题
作者为什么在写水势之前先写了三峡地区的山势?
写山势未写水势做了铺垫。山高、岭连、狭窄是水流湍急的原因,山水相互映衬突出了三峡的险峻、雄奇。
写秋天的三峡时,作者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出秋季三峡肃杀悲凉凄清的气氛;
(2)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作者如何表现三峡的秋景?
作者是从两个角度写秋的:(1)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2)作者不写山、写水、写树来继续描摹,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斯时斯地的伤感。
7.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
理解默写
1)用类比、比兴手法,起到引出主旨作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出居住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交代交往人物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实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用类比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结尾引用的名言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通关试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旨)?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主旨:本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为陋室作铭而言情述志,陋室不陋是对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之雅的?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识(儒雅博学)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高雅脱俗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点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中心;
结构上:照应开头,回应“惟吾德馨”一句,深化文章主旨。引孔子的话具有雄辩的力量,令人信服。
在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引出主旨的?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方式:比兴写法(类比、起兴)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陋室主人的生活?表现了陋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上”和“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独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恬静,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
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8.爱莲说 选自《周濂溪集》
理解默写
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形容莲花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莲花形象品质,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形容莲花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句子是:濯清涟而不妖。
7)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威武不屈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形容为人虚心正直,特立独行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香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11)形容莲花资质美好,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12)形容莲花卓然自立,坚守节操的句子:亭亭净植。
13)从清高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
15)世人盛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6)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17)点明本文中心(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18)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写出作者对当时不正当世风的批判态度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文中和“予独爱莲”“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相照应的分别是哪两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通关试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 质朴 庄重 不同流合污 不孤高自诩)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情达理 刚正不阿 行为方正 美名远扬)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不敢轻侮)
三种花象征哪三种人?各代表怎样的生活态度?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隐居避世)
莲花——君子(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追名逐利)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有怎样的态度?
对隐逸者:不赞同、不反对。
对富贵者:批判、反对、鄙视。
本文标题为“爱莲说”,请谈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菊花起到正衬作用,用菊花象征的隐逸者衬托了作者不消极避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牡丹起到反衬作用,用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衬托自己不慕名利的君子之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隐逸者很少的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知音甚少的感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世风的鄙弃。
刘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象征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花所象征的是富贵者,表达的是世人的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7)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很盛
9.送东阳马生序 选自《宋学士文集》
理解默写
开篇点出文眼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交代作者幼时具体读书方式及借阅时间有限的句子是: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最能体现抄书学习的刻苦精神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道出作者还书时急迫、守信心理的句子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通过动作细节表现我虚心求教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6)能体现老师盛怒之下,作者更加谦卑求教的句子是: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7)交代同舍生穿着打扮的句子是: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8)揭示出作者独特的精神追求,令人肃然起敬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总结收束全文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结尾处,作者自谦年老没有成就,可是还是得到君王宠幸的句子是: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通关试题
文章开篇揭示了宋濂求学怎样的矛盾处境?
嗜学——热爱读书学习; 家贫——不具备读书学习的物质条件
“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宋濂坚守诚信,借书“计日而还”,“不敢稍逾约”。
根本原因:宋濂不畏艰苦的勤奋好学。
文中有两处对冬天寒冷的天气进行描写的语句,即“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分别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衬托刻苦求学的精神。写深冬求学路途险恶,衬托刻苦求学的精神。
作者写同舍生求学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与自己刻苦向学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刻苦求学的精神。
5)作者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乐。他的这种精神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不贪物质享受,重精神追求;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尊敬老师,勤思好问。
6)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现身说法,以此来劝勉马生,希望他勤奋、刻苦,学有所成。
本文作者劝勉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对比(1):家贫无条件学习;“弗之怠”的刻苦好学态度。
对比(2):宋濂虔诚、谦逊、恭敬的求师态度;老师严厉、严肃的从教态度。
对比(3):同舍生优越富足的物质条件;宋濂的贫寒。
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刻苦,要有恒心。
全文写了哪些求学的艰难经历?
幼时借书抄录之艰;成年求师叩问之难。
从师求教跋涉之艰;衣食粗劣生活之苦。
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10.出师表 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
理解默写
1)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有利的主观条件是: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提出“广开言路”建议的句子是:诚宜开张圣听。
5)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6)“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7)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推荐“郭攸之”等人的原因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9)任用这些贤臣带来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0)推荐将军向宠的原因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1)任用向宠带来的良好局面是: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2)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3)写作者志趣抱负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三顾茅庐”的故事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追述患难与共历史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6)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之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7)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9)出师前的有利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0)军事行动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1)对后主提出的希望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2)诸葛亮这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3)体现诸葛亮矛盾、复杂心情的句子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通关试题
文章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有什么作用?
起笔凝重,表达对刘备大业未竟的痛惜,对先主的怀念。
隐含着创业艰难之意,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为什么诸葛亮在提出建议之前先分析了蜀国当下的形势?
不利的客观形势指出蜀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要居安思危。
有利的主观条件是要后主意识到虽然客观形势堪忧,但是兴国的希望仍然存在,人和是可恃条件,意在希望后主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举两汉兴亡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用两汉兴亡的例子做正反对比,来警醒刘禅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使国家兴盛。借此提出对后主的第三条建议。
4)诸葛亮一共提出几条建议?哪一条是核心?为什么?
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是核心。
这一点谈得最为详细,既给后主推荐了许多可用的贤才,又从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触发进行了论证,可见是核心。
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前两点,这一点是基础。
亲贤远佞的思想贯穿全篇。
诸葛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后主能够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处事公允,不偏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此为治国之本。
这样能使蜀国国内政治清明,为北定中原提供稳定的后方保障(使出师北伐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目的是什么?
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先帝创业艰难,以此警醒后主要珍惜。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勉励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遗愿,弘扬先帝遗德。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11.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
理解默写
1)表现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文中是怎样写桃花源入口不容易被发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
6)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通关试题
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桃林美景
作者写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表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率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写桃花源人的祖先来到桃花源的经过。
说明他们饱尝战争之苦,对和平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这是桃花源形成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看似普通的一笔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突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非常长,而外面的世界变化虽大,却依然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
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生活。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桃花源未果埋下伏笔。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刘子骥之后无人“问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太守派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快乐。没有剥削、压迫、战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注释》
理解默写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收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
通关试题
本文从什么生活小事悟出什么道理?
小事:和徐公比美
悟理:人和人之间关系复杂,导致很多时候会受到蒙蔽,而难以认清客观现实。
三者的回答语气、情感有何不同?
妻子是无比肯定毋庸置疑,由衷的赞美,爱恋;
妾的语气与妻子相比较轻,出于畏怯而顺从;客人语气平淡,是对邹忌的应酬、逢迎。
邹忌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
用生活小事类比推理国家大事,设喻说理。由自己生活中与徐公比美受了妻妾客的蒙蔽,类比推理出齐王受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诸侯的蒙蔽更严重。
邹忌的劝谏方法有什么好处?
语气比较委婉,充分尊重了听话者,有说服力,易于接受。
齐王纳谏的效果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国内:门庭若市——间进——无可进者。(弊政已除)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敌国畏服)
分析一下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冷静清醒的智者;尽职尽责、能言善辩、敢谏善谏的忠臣。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