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考点26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直接原因(思想):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袁世凯为实现专制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根本原因(经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目的:寻找救国新出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主要活动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1918年9月在《新青年》发表中国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发展民主和科学,就可以救国救民,强国富民。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电影《建党伟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片段新文化运动 总结: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2.目的:寻找救国新出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强国富民的道路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4.口号:(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6.地点:从上海兴起,中心在北京
7.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8.性质:前期是反对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
9.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历史作用:积极:1.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促进了文化转型,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6.是一次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消极:1.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新文化运动 历史作用:练习题:(1).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2).“在新文化潮流冲击下,……有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科学文化普及与繁荣
C.树立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比较偏激社会思潮A(3).1920年,陈独秀在《读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及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马克思主义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19151918192119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