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主要表现是( )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拆毁大沽炮台 D.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3.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 训练新式军队
4.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看到了一个天然良港,他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一历史亊件发生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五四爱国运动时期
6.下列不属于洋务派代表的是( )
A. 李鸿章 B. 奕? C. 慈禧 D. 张之洞
7.某班正在演出历史剧《百日维新》,其中一个演员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这位同学扮演的角色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光绪帝 D. 康有为
8.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达到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中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措施是( )
A.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一批近代企业
B. 创办京师大学堂,“中西并用”“广育人才”
C. 修建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制度
D. 创办大生纱厂,提供引进外资
9.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科学技术 D. 思想文化
10.有人说,洋务运动跨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开放通商口岸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废除八股文章 D. 学习军事技术
11.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甲午战争时期 C. 鸦片战争时期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2.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3.《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4.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列强侵入北京城有关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15.在《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内容是( )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C. 拆毁大沽炮台 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16.面对外国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其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是( )
A. 左宗棠率领的军队 B. 北洋舰队 C. 太平军 D. 义和团
17.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振兴中华” C. “打倒孔家店”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8.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①清政府的镇压②八国联军的镇压③内部派别的斗争④领导者的骄傲自满( )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9.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了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20.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非选择题
21.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中“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由哪一派别领导? 什么时候进行的?
(2)这一派别从哪几方面展开了“自救”? 请列举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3)为什么说这场自救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3.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作为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2)材料二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据材料一,请列举出一例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的例子。
(3)材料二中“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的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19世纪的中国遭受深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完全听命于帝国主义,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选B。
2.【答案】B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所以该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梁启超,故选B。
3.【答案】A
【解析】选项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选项B属于经济变革的举措,选项C、 D分别是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范畴。故选A。
4.【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所以答案选A。
5.【答案】A
【解析】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所以答案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慈禧是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代表。故本题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中谭嗣同说中国自古没有为变法而流血者,如果有自我开始,为变法慷慨就义。故选A。
8.【答案】A
【解析】B是戊戌变法的内容,C是清末“新政”的内容,D是1895年发生的事情,都不属于洋务运动,故选A。
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A项学习政治制度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D项学习思想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B项经济制度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故选C。
10.【答案】D
【解析】A项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C项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的维新变法有关,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故选D。
11.【答案】A
【解析】中国海军创建于19世纪末,洋务运动期间,分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自强是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洋务运动是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BCD项中事件的影响均与题干无关,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选项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选项 C,《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并未进入北京,甲午中日战争战场也未触及北京,所以①③两项不符合题意应该直接排除,②④两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
15.【答案】B
【解析】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6.【答案】D
【解析】面对外国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其中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是义和团,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BCD和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镇压和八国联军的镇压,故选C。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人物是李鸿章,B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B
【解析】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黄海海面与日军激战。故选B。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口号,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官员反帝,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忽视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另外还可以动员群众反帝,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因此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史实,而④的表述与口号无关。故选A。
22.【答案】(1)洋务派(或地主阶级开明分子)。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办学堂、筹建海军。奕(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而且为之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是洋务派,其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本问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即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海军等。代表人物是曾国藩等。
(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因为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而且为之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3.【答案】(1)军事、经济、教育。(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建海军等)
(2)①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②洋务运动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③洋务运动的目的没有实现;④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⑤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3)①读书人:唾骂李鸿章;②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李鸿章;③梁启超:推崇、责备、惋惜李鸿章。
(4)①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
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一分为二的观点等等。
【解析】(1)图片中涉及的是军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或者答出洋务运动的内容。
(2)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知是该运动的失败或者是国情造成的。
(3)要求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 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 责备他、惋惜他”。
(4)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一分为二,言之合理即可。
24.【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
(3)《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1)1801年----1900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19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等。
(2)侵略与反抗是同时存在的,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英勇斗争,如: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抗敌等。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94年到1895年期间”,此时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台湾等地区。
(4)19世纪的中国遭受深重灾难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清政府腐败无能等角度作答。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的感想和看法,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百年抗争、不畏强敌等方面去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3)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
(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