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2.1.1 合情推理第二章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学习目标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
2.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问题导学达标检测题型探究内容索引问题导学知识点一 推理1.推理的概念与分类
(1)根据一个或几个 得出一个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推理.
(2)推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或假设),叫做 ;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判断,叫做 .
(3)推理一般分为 与 .
2.合情推理
前提为真时,结论 的推理,叫做合情推理.常用的合情推理有
和 .已知事实(或假设)前提结论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可能为真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知识点二 归纳推理思考 (1)铜、铁、铝、金、银等金属都能导电,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
(2)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
以上属于什么推理?答案 属于归纳推理.符合归纳推理的定义特征.梳理 归纳推理
(1)定义: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____
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___
到 的过程.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 .
②从已知的 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 命题(猜想).所有对象特殊一般相同性质相同性质一般性知识点三 类比推理答案 类比推理.梳理 类比推理
(1)定义: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 的性质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 或 .
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 的命题(猜想).类似(或相同)相似性一致性明确1.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可作为定理应用.( )
2.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为归纳推理.( )
3.在类比时,平面中的三角形与空间中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较为合适.( )[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题型探究命题角度1 数、式中的归纳推理
例1 (1)观察下列等式:
据此规律,第n(n∈N+)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类型一 归纳推理解析答案(2)已知f(x)= ,设f1(x)=f(x),fn(x)=fn-1(fn-1(x))(n>1,且n∈N+),
则f3(x)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猜想fn(x)(n∈N+)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案又∵fn(x)=fn-1(fn-1(x)),引申探究
在本例(2)中,若把“fn(x)=fn-1(fn-1(x))”改为“fn(x)=f(fn-1(x))”,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fn(x) (n∈N+)的表达式.解答又∵fn(x)=f(fn-1(x)),反思与感悟 (1)已知等式或不等式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
①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项数和次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②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结构形成的特征;③提炼出等式(或不等式)的综合特点;④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
(2)数列中的归纳推理:在数列问题中,常常用到归纳推理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
①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前几项或前n项和;②根据数列中的前几项或前n项和与对应序号之间的关系求解;③运用归纳推理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答案解析(2)观察下列等式:答案解析命题角度2 几何中的归纳推理
例2 如图,第n个图形是由正n+2边形“扩展”而来(n=1,2,3,…),则第n个图形中顶点的个数为A.(n+1)(n+2) B.(n+2)(n+3)
C.n2 D.n√答案解析解析 由已知图形我们可以得到:
当n=1时,顶点共有12=3×4(个),
当n=2时,顶点共有20=4×5(个),
当n=3时,顶点共有30=5×6(个),
当n=4时,顶点共有42=6×7(个),
…,
则第n个图形共有顶点(n+2)(n+3)个,
故选B.反思与感悟 图形中归纳推理的特点及思路
(1)从图形的数量规律入手,找到数值变化与数量的关系.
(2)从图形结构变化规律入手,找到图形的结构每发生一次变化后,与上一次比较,数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跟踪训练2 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n个图案中有黑色地面砖的块数是________.解析答案5n+1解析 观察图案知,从第一个图案起,每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的个数组成首项为6,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从而第n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的块数为6+(n-1)×5=5n+1.类型二 类比推理解答解 对平面凸四边形:类比在三棱锥中,反思与感悟 (1)类比推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当前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类比对象,可以从几何元素的数目、位置关系、度量等方面入手.由平面中相关结论可以类比得到空间中的相关结论.
(2)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类比如下:解析答案(2)如图所示,在△ABC中,射影定理可表示为a=b·cos C+c·cos B,其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类比上述定理,写出对空间四面体性质的猜想.解答解 如图所示,在四面体P-ABC中,设S1,S2,S3,S分别表示△PAB,△PBC,△PCA,△ABC的面积,α,β,γ依
次表示面PAB,面PBC,面PCA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
的大小.
我们猜想射影定理类比推理到三维空间,其表现形式应为S=S1·cos α+S2·cos β+S3·cos γ.达标检测12341.有一串彩旗,?代表蓝色,?代表黄色.两种彩旗排成一行:
???????????????????????????…,
那么在前200个彩旗中黄旗的个数为
A.111 B.89 C.133 D.67答案√5解析 观察彩旗排列规律可知,颜色的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周期为9,每9个旗子中有3个黄旗.则200÷9=22余2,则200个旗子中黄旗的个数为22×3+1=67.故选D.解析2.下列平面图形中,与空间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较合适的是
A.三角形 B.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矩形解析 因为平行六面体相对的两个面互相平行,类比平面图形,则相对的两条边互相平行,故选C.解析答案√123453.观察下列各式:1=12,2+3+4=32,3+4+5+6+7=52,4+5+6+7+8+9+10=72,…,可以得到的一般结论是
A.n+(n+1)+(n+2)+…+(3n-2)=n2
B.n+(n+1)+(n+2)+…+(3n-2)=(2n-1)2
C.n+(n+1)+(n+2)+…+(3n-1)=n2
D.n+(n+1)+(n+2)+…+(3n-1)=(2n-1)2答案√123454.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上,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123451∶8解析 设两个正四面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解析答案5.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两邻边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cos2α+cos2β=1,则在立体几何中,给出类比猜想并证明.12345解答12345解 在长方形ABCD中,于是类比到长方体中,猜想其体对角线与共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1.12345证明如下:1.用归纳推理可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应注意,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所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可靠,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还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证明.
2.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尽量从本质上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只抓住一点表面的相似甚至假象就去类比,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3.多用下列技巧会提高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1)类比对象的共同属性或相似属性尽可能的多些.
(2)这些共同属性或相似属性应是类比对象的主要属性.
(3)这些共同(相似)属性应包括类比对象的各个方面,并尽可能是多方面.规律与方法本课结束 课件35张PPT。2.1.2 演绎推理第二章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学习目标
1.理解演绎推理的意义.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问题导学达标检测题型探究内容索引问题导学知识点一 演绎推理的含义思考 分析下面几个推理,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铀是金属,所以铀能够导电;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100+1)是奇数,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答案 都是由真命题,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出正确的结论.梳理 演绎推理的含义
(1)定义:由概念的定义或一些真命题,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得到______
的过程,通常叫做演绎推理.
(2)特征:当前提为真时, 必然为真.正确结论结论知识点二 演绎推理规则思考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这个推理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是什么?答案 分为三段.
大前提: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小前提:铜是金属;
结论:铜能导电.梳理 演绎推理的规则已知的一般原理所研究的特殊情况1.演绎推理的结论一定正确.( )
2.在演绎推理中,大前提描述的是一般性原理,小前提描述的是大前提里的特殊情况,结论是根据一般性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
3.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推理形式也正确,则所得结论是正确的.
( )[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题型探究例1 选择合适的演绎推理规则写出下列推理过程.
(1)函数y=sin x(x∈R)是周期函数;类型一 三种演绎推理的形式解答解 三段论推理: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 大前提
y=sin x(x∈R)是三角函数, 小前提
∴y=sin x(x∈R)是周期函数. 结论(3)若n∈Z,求证n2-n为偶数.解答解 完全归纳推理:
∵n2-n=n(n-1),∴当n为偶数时,n2-n为偶数,
当n为奇数时,n-1为偶数,n2-n为偶数,
∴当n∈Z时,n2-n为偶数.反思与感悟 对于某一问题的证明中选择哪一种推理规则有时是不唯一的,在证明等量关系、不等关系(放缩法)或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关系时,常选用传递性关系推理;在涉及含参变量的证明题,需要分类讨论时,常选用完全归纳推理;根据定理证题,往往用三段论推理.解答跟踪训练1 选择合适的推理规则写出下列推理过程.
(1)75是奇数;解 三段论推理: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 大前提
75不能被2整除. 小前提
75是奇数. 结论解答(2)平面α,β,已知直线l∥α,l∥β,α∩β=m,则l∥m.解 传递性关系推理:如图,在平面α内任取一点P(P?m),∵l∥α,
∴P?l,则l与点P确定一平面与α相交,设交线为a,
则a∥l,同理,在β内任取一点Q(Q?m),l与点Q确
定一平面与β交于b,则l∥b,从而a∥b.
由P∈a,P?m,∴a?β,而b?β,∴a∥β.
又a?α,α∩β=m,∴a∥m,∴l∥m.类型二 三段论的应用证明命题角度1 用三段论证明几何问题
例2 如图,D,E,F分别是BC,CA,AB上的点,∠BFD=∠A,DE∥BA,求证:ED=AF,写出三段论形式的演绎推理.证明 因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大前提
∠BFD与∠A是同位角,且∠BFD=∠A, 小前提
所以FD∥AE. 结论
因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大前提
DE∥BA,且FD∥AE, 小前提
所以四边形AFDE为平行四边形. 结论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大前提
ED和AF为平行四边形AFDE的对边, 小前提
所以ED=AF. 结论反思与感悟 (1)用“三段论”证明命题的格式(2)用“三段论”证明命题的步骤
①理清证明命题的一般思路.
②找出每一个结论得出的原因.
③把每个结论的推出过程用“三段论”表示出来.证明跟踪训练2 已知: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如图所示,求证:EF∥平面BCD.证明 因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 大前提
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小前提
所以EF∥BD. 结论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一条直线,则直线与此平
面平行, 大前提
EF?平面BCD,BD?平面BCD,EF∥BD, 小前提
所以EF∥平面BCD. 结论命题角度2 用三段论解决代数问题解 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则函数对任意实数恒有意义, 大前提
因为f(x)的定义域为R, 小前提
所以x2+ax+a≠0恒成立, 结论
所以Δ=a2-4a<0,
所以0
即当0若本例的条件不变,求f(x)的单调增区间.解答由f′(x)=0,得x=0或x=2-a.
∵00.
∴在(-∞,0)和(2-a,+∞)上,f′(x)>0.
∴f(x)的单调增区间为(-∞,0),(2-a,+∞).
当a=2时,f′(x)≥0恒成立,
∴f(x)的单调增区间为(-∞,+∞).当2∴在(-∞,2-a)和(0,+∞)上,f′(x)>0,
∴f(x)的单调增区间为(-∞,2-a),(0,+∞).
综上所述,当0当a=2时,f(x)的单调增区间为(-∞,+∞);
当2(2)在解题过程中常省略大前提.证明又a>1,所以ln a>0,ax>0,
所以axln a>0,所以f′(x)>0.达标检测12341.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
内角,则∠A+∠B=180°
B.某校高三1班有55人,2班有54人,3班有52人,由此得高三所有班人数
超过50人
C.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边形的性质答案√5解析12345解析 A是演绎推理,
B,D是归纳推理,
C是类比推理.2.指数函数y=ax(a>1)是R上的增函数,y=2|x|是指数函数,所以y=2|x|是R上的增函数.以上推理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正确解析 此推理形式正确,但是,函数y=2|x|不是指数函数,所以小前提错误,故选B.解析答案√123453.三段论:“①只有船准时起航,才能准时到达目的港,②这艘船是准时到达目的港的,③这艘船是准时起航的”,其中的“小前提”是
A.① B.② C.①② D.③答案√123454.把“函数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恢复成三段论,则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答案函数y=x2+x+1是二次函数函数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5.设m为实数,利用三段论证明方程x2-2mx+m-1=0有两个相异实根.12345证明证明 因为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判别式Δ=b2-4ac>0,那么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大前提
方程x2-2mx+m-1=0的判别式
Δ=(-2m)2-4(m-1)=4m2-4m+4
=(2m-1)2+3>0, 小前提
所以方程x2-2mx+m-1=0有两个相异实根. 结论1.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的简洁,如果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2.合情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或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等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数学结论、猜想的正确性必须通过演绎推理来证明.规律与方法本课结束 课件32张PPT。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第二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法、分析法的意义,掌握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特点.
2.会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问题导学达标检测题型探究内容索引问题导学知识点一 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 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
推证结论的真实性.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条件或结论直接知识点二 综合法思考 该题的证明顺序是什么?答案 从已知利用基本不等式到待证结论.梳理 综合法
(1)定义:综合法是从 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
(2)逻辑关系:P0(已知)?P1?P2?…?Pn?Q(结论).
(3)特点: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 ”,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 条件.已知条件未知必要答案 从结论出发开始证明,寻找使证明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知识点三 分析法思考 阅读证明基本不等式的过程,试分析证明过程有何特点?梳理 分析法
(1)定义:分析法是从 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 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
(2)逻辑关系:B(结论)?B1?B2?…?Bn?A(已知).
(3)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 ”,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 条件.
(4)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待证结论充分已知充分1.综合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
2.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
3.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同一问题时,一般思路恰好相反,过程相逆.
( )[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题型探究例1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类型一 综合法的应用证明由a,b,c成等比数列,得b2=ac.
又∵b2=a2+c2-2accos B=a2+c2-ac,
∴a2+c2-ac=ac,
即(a-c)2=0,因此a=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反思与感悟 用综合法证题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向结论.其适用范围为
(1)定义明确的问题,如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
(2)已知条件明确,并且容易通过分析和应用各种条件逐步逼近结论的题型.在使用综合法证明时,易出现的错误是因果关系不明确,逻辑表达混乱.证明且上述三式等号不能同时成立,类型二 分析法的应用证明当a+b>0时,用分析法证明如下:反思与感悟 (1)当已知条件简单而证明的结论比较复杂时,一般采用分析法,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证”这些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
(2)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题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使问题顺利获解.解答类型三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证明例3 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只需证 ,
只需证 .所以只需证(a+b)2≤(a2+1)(b2+1),
即证a2+2ab+b2≤a2b2+a2+b2+1,
即证a2b2-2ab+1≥0,
即证(ab-1)2≥0,
上式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反思与感悟 综合法和分析法各有优缺点,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果索因.就表达证明过程而论,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分析法叙述烦琐,文辞冗长.也就是说分析法宜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先利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再利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答过程.证明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
b2=ac, ①
2x=a+b,2y=b+c. ②只要证2ay+2cx=4xy.
由①②得2ay+2cx=a(b+c)+c(a+b)=ab+2ac+bc,
4xy=(a+b)(b+c)=ab+b2+ac+bc=ab+2ac+bc,
所以2ay+2cx=4xy.命题得证.达标检测12341.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a2>ab B.ab>b2
C. D.a2>b2答案√5解析解析 根据不等式性质,当a>b>0时,才有a2>b2,解析答案√12345A.c B.b
C.a D.随x取值不同而不同√12345解析答案12345分析法答案12345证明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1.综合法证题是从条件出发,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
2.分析法证题时,一定要恰当地运用“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
3.在解题时,往往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规律与方法本课结束 课件29张PPT。2.2.2 反证法第二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习目标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会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问题导学达标检测题型探究内容索引问题导学知识点 反证法王戎小时候,爱和小朋友在路上玩耍.一天,他们发现路边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一哄而上,去摘李子,独有王戎没动,等到小朋友们摘了李子一尝,原来是苦的!他们都问王戎:“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不苦的话,早被路人摘光了,而这树上却结满了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思考1 本故事中王戎运用了什么论证思想?
思考2 反证法解题的实质是什么?答案 运用了反证法思想.答案 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正确.梳理 (1)反证法的概念
一般地,由证明p?q转向证明:綈q?r?…?t,t与 矛盾,或与____
矛盾,从而判定 为假,推出 为真的方法,叫做反证法.
(2)反证法常见的几种矛盾
①与假设矛盾.
②与 、定理、公式、定义或 矛盾.
③与 矛盾(例如,导出0=1,0≠0之类的矛盾).假设某个真命题綈qq数学公理已被证明了的结论公认的简单事实(3)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清命题的 .
②做出与命题 相矛盾的假设.
③由 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
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 不真,于是_______
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命题为真.条件和结论结论假设假定原结论1.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问题的方法.( )
2.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既可以是合情推理也可以是一种演绎推理.( )
3.反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 )[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题型探究类型一 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证明∵a,b,c成等比数列,
∴b2=ac, ②∴a=c,从而a=b=c.
这与已知a,b,c不成等差数列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反思与感悟 对某些结论为肯定形式或者否定命题的证明,从正面突破较困难时,可用反证法.通过反设将肯定命题转化为否定命题或否定命题转化为肯定命题,然后用转化后的命题作为条件进行推理,推出矛盾,从而达到证题的目的.证明证明 假设a,b,c都是奇数,则a2,b2,c2都是奇数.
左边=奇数+奇数=偶数,右边=奇数,得偶数=奇数,矛盾.
∴假设不成立,∴a,b,c不可能都是奇数.跟踪训练1 已知正整数,a,b,c满足a2+b2=c2.求证a,b,c不可能都是奇数.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至多、至少”类问题证明例2 a,b,c∈(0,2),求证:(2-a)b,(2-b)c,(2-c)a不能都大于1.证明 假设(2-a)b,(2-b)c,(2-c)a都大于1.
因为a,b,c∈(0,2),所以2-a>0,2-b>0,2-c>0.即3>3,矛盾.
所以(2-a)b,(2-b)c,(2-c)a不能都大于1.反思与感悟 (1)用反证法证明“至少”“至多”类命题,可减少讨论情况,目标明确.否定结论时需弄清楚结论的否定是什么,避免出现错误.需仔细体会“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表达的意思.
(2)常用的“原结论词”与“反设词”归纳如下表:证明跟踪训练2 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由y1=ax2+2bx+c,y2=bx2+2cx+a和y3=cx2+2ax+b确定的三条抛物线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证明 假设题设中的函数确定的三条抛物线都不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由y1=ax2+2bx+c,y2=bx2+2cx+a,y3=cx2+2ax+b,
得Δ1=(2b)2-4ac≤0,Δ2=(2c)2-4ab≤0,
且Δ3=(2a)2-4bc≤0.
同向不等式求和,得4b2+4c2+4a2-4ac-4ab-4bc≤0,
所以2a2+2b2+2c2-2ab-2bc-2ac≤0,
所以(a-b)2+(b-c)2+(a-c)2≤0,
所以a=b=c.
这与题设a,b,c互不相等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从而命题得证.类型三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证明例3 求证:方程2x=3有且只有一个根.证明 ∵2x=3,∴x=log23.
这说明方程2x=3有根.
下面用反证法证明方程2x=3的根是唯一的.
假设方程2x=3至少有两个根b1,b2(b1≠b2),
则 =3, =3,两式相除得 =1,
∴b1-b2=0,则b1=b2,这与b1≠b2矛盾.
∴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得证.反思与感悟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的一般思路: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唯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唯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可先证“存在性”,由于假设“唯一性”结论不成立易导出矛盾,因此可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证明证明 设两直线为a,b,假设结论不成立,即有两种可能:无交点;至少有两个交点.
(1)若直线a,b无交点,那么a∥b或a,b是异面直线,与已知矛盾;
(2)若直线a,b至少有两个交点,设为A和B,这样同时经过点A,B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跟踪训练3 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达标检测12341.证明“在△ABC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第一步应假设
A.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B.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C.三角形中没有直角或钝角
D.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直角或钝角答案√52.用反证法证明“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有一个内角小于60°
B.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C.有一个内角大于60°
D.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答案√123453.“aA.a≠b B.a>b
C.a=b D.a=b或a>b√12345答案123454.用反证法证明“在同一平面内,若a⊥c,b⊥c,则a∥b”时,应假设
A.a不垂直于c B.a,b都不垂直于c
C.a⊥b D.a与b相交√答案12345证明证明 f(1)+f(3)-2f(2)=(1+p+q)+(9+3p+q)-2(4+2p+q)=2.5.已知f(x)=x2+px+q.
(1)求证:f(1)+f(3)-2f(2)=2;证明则|f(1)|+2|f(2)|+|f(3)|<2.
因为|f(1)|+2|f(2)|+|f(3)|≥f(1)+f(3)-2f(2)
=(1+p+q)+(9+3p+q)-(8+4p+2q)=2,
这与|f(1)|+2|f(2)|+|f(3)|<2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12345用反证法证题要把握三点
(1)必须先否定结论,对于结论的反面出现的多种可能,要逐一论证,缺少任何一种可能,证明都是不全面的.
(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论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论证,就不是反证法.
(3)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与已知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但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规律与方法本课结束 课件39张PPT。章末复习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学习目标
1.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会利用归纳与类比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
2.加深对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认识,会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识梳理达标检测题型探究内容索引知识梳理1.合情推理
(1)归纳推理:由 到 、由 到 的推理.
(2)类比推理:由 到 的推理.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部分个别一般特殊特殊整体2.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由 到 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① ——已知的一般原理.
② ——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③ ——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一般特殊大前提小前提结论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 和 .
① 是从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证明方法.
② 是从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
(2)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是 ,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方法.综合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1.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 )
2.“所有3的倍数都是9的倍数,某数m是3的倍数,则m一定是9的倍数”,这是三段论推理,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
3.综合法是直接证明,分析法是间接证明.( )
4.反证法是指将结论和条件同时否定,推出矛盾.( )[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题型探究例1 (1)有一个奇数列1,3,5,7,9,…,现在进行如下分组:第一组含一个数{1};第二组含两个数{3,5};第三组含三个数{7,9,11};第四组含四个数{13,15,17,19};…,试观察每组内各数之和并猜想f(n)(n∈N+)与组的编号数n的关系式为________.类型一 合情推理的应用f(n)=n3答案解析解析 由于1=13,3+5=8=23,7+9+11=27=33,
13+15+17+19=64=43,…,
猜想第n组内各数之和f(n)与组的编号数n的关系式为f(n)=n3.把上面的结论类比到空间写出相类似的结论;试对其中一个猜想进行证明.解答(2)在平面几何中,对于Rt△ABC,AC⊥BC,设AB=c,AC=b,BC=a,则
①a2+b2=c2;
②cos2A+cos2B=1;解 选取3个侧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作为直角三角形的类比对象.②设3个两两垂直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1.下面对①的猜想进行证明.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AC,AD两两垂直,平面ABC,
平面ABD,平面ACD为三个两两垂直的侧面.
设AB=a,AC=b,AD=c,即所证猜想为真命题.反思与感悟 (1)归纳推理中有很大一部分题目是数列内容,通过观察给定的规律,得到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中的常见方法.
(2)类比推理重在考查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题目一般情况下较为新颖,也有一定的探索性.跟踪训练1 如图是由火柴棒拼成的图形,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形组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4个图形中有_______根火柴棒;第n个图形中有________根火柴棒.133n+1解析 设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为an,可知a4=13.
通过观察得到递推关系式an-an-1=3(n≥2,n∈N+),
所以an=3n+1.答案解析类型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证明 分析法∵α∈(0,π),∴sin α>0,∵1-cos α>0,
∴4cos α(1-cos α)≤1,
可变形为4cos2α-4cos α+1≥0,
只需证(2cos α-1)2≥0,显然成立.综合法∵α∈(0,π),∴sin α>0,反思与感悟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思路相反的推理方法:分析法是倒溯,综合法是顺推,二者各有优缺点.分析法容易探路,且探路与表述合一,缺点是表述易错;综合法条件清晰,易于表述,因此对于难题常把二者交互运用,互补优缺,形成分析综合法,其逻辑基础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证明证明 (综合法)
因为a>0,b>0,a+b=1,(分析法)
因为a>0,b>0,a+b=1,类型三 反证法解答例3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n+Sn=2.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 当n=1时,a1+S1=2a1=2,则a1=1.
又an+Sn=2,所以an+1+Sn+1=2,证明(2)求证:数列{an}中不存在三项按原来顺序成等差数列.证明 假设存在三项按原来顺序成等差数列,记为ap+1,aq+1,ar+1
(p所以(*)式左边是偶数,右边是奇数,等式不成立.
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反思与感悟 反证法常用于直接证明困难或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命题;涉及“都是……”“都不是……”“至少……”“至多……”等形式的命题时,也常用反证法.证明因为x>0且y>0,
所以1+x≥2y且1+y≥2x,
两式相加,得2+x+y≥2x+2y,所以x+y≤2.
这与已知x+y>2矛盾.达标检测12341.观察按下列顺序排序的等式:9×0+1=1,9×1+2=11,9×2+3=21,9×3+4=31,…,猜想第n(n∈N+)个等式应为
A.9(n+1)+n=10n+9
B.9(n-1)+n=10n-9
C.9n+(n-1)=10n-1
D.9(n-1)+(n-1)=10n-10答案√解析5解析 由已知中的式子,我们观察后分析:
等式左边分别为9与编号减1的积再加上编号,
等式右边是一个等差数列.
根据已知可以推断:
第n(n∈N+)个等式为9(n-1)+n=10n-9.
故选B.12345答案√1234解析512345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数
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
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答案√12345解析 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反面是方程x3+ax+b=0没有实根,故选A.解析解析1234答案4.若a>0,b>0,则有√512345.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8,Sn是其前n项的和,某同学经计算得S1=8,S2=20,S3=36,S4=65,后来该同学发现了其中一个数算错了,则算错的数应为________.S4=56解析 显然S1是正确的.假设后三个数均未算错,
则a1=8,a2=12,a3=16,a4=29,这四项不成等差数列,
但可知前三项成等差数列,故a4有误,应为20,
故S4算错了,S4应为56.解析答案5规律与方法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
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