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7 13: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
A. 《愚公移山》徐悲鸿
B. 《奔马图》徐悲鸿
C. 《黄河大河唱》冼星海
D. 《屈原》郭沫若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下表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4.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变革中进步。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中华民国初期 D.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5.齐白石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宁可挨饿也不丧失气节。他在七七事变后创作了讽刺日本侵略者的
A. 《虾》 B. 《祝福》 C. 《愚公移山》 D. 《群鼠图》
6.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 新文化运动以后
C. 戊戌变法以后 D. 辛亥革命爆发后
7.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A. 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 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 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8.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A. 剪发辫 B. 易服饰 C. 改称呼 D. 禁缠足
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10.重庆是抗战时期全国教育文化的中心,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时期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是( )
A. 《屈原》 B. 《法西斯细菌》
C. 《骆驼祥子》 D. 《四世同堂》
11.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
A.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C. 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1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A. 先生 B. 某君 C. 老爷 D. 同志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指( )
A. 19世纪30、40年代 B. 19世纪50、60年代
C.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4.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陈独秀等以《新有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15.无情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成就卓著,影响巨大,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的人是(  )
A. 鲁迅 B. 赵树理 C. 陈独秀 D. 郭沫若
16.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谱写时代最强音的是( )
A. 齐白石 B. 徐悲鸿 C. 聂耳 D. 冼星海
17.1912年6月,一位美国记者来到中国南京,他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①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
②去照相馆照相留念
③大街上有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
④有人称呼“大人”“老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错误的选项是
A. 鲁迅——《狂人日记》
B. 齐白石——画虾技术,堪称一绝
C. 徐悲鸿——《奔马图》
D. 聂耳——《黄河大合唱》
19.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下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马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20.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中华书局 C. 知新书店 D. 世界书局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等人创办于上海。1902年,张元济加入,开始编撰教科书与翻译出版外文著作,后来还出版各类辞书、期刊、杂志、学术著作与影印古籍。
材料二  1932年1月28日深夜,上海炮声四起,日本侵略者突然侵犯闸北,中国守军奋起自卫。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当时的东方文化中心机关——商务印书馆陷入一片火海中:建筑物被焚烧殆尽、书籍文献付之一矩……上海沦陷后,日军更是潜入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纵火焚烧,馆中30余年搜集所得的大量中外图书40余万册,包括无价之善本珍籍,全部化为灰烬。
请回答:
(1)商务印书馆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2)商务印书馆主要在哪些方面作出了主要贡献?
(3)商务印书馆被炸毁五年后,日本又发动了哪次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22.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1)材料一中 的“大生纱厂” 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请写出创办人的名字?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短暂的春天”,也有艰难曲折。请列举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内因和外因。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起步的近代工业:

回答
(1) 说出图一所对应的运动的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它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 图二的人物为挽回中国的利益,发展工商业而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3) 图三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2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到美国学习,连续四年共派出120人。这些幼童的年龄段在10到16岁之间,将在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留学生涯,经费全部由清政府负责。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中国海归》,杨秦、梅彬、柯建刚主编
(1)请问材料一中所指的时间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哪个时期?
材料二 “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康有为对近代教育持怎样的态度?
材料三 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它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
(3)据材料三概括京师大学堂课程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材料四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章程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的特点,对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办学目标和教育行政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017北师大版)》
(4)请问材料中所说的章程具体指什么?
材料五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
(5)材料五是严复对某件事情的评价,请问此事指的是哪件事?
(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所以答案选C。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于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此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912—1918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洋务运动时期是在19世纪60--90年代;选项B戊戌变法时期是在1898年;选项C辛亥革命时期是在1911年;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七七事变后,齐白石闭门谢客。日伪汉奸仍不断前去骚扰。齐白石在大门上贴上“停止买画”,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因为日伪汉奸没收了他的存款,扰乱他的画室。齐白石借画抒发自己的苦闷与义愤,创作了讽刺日本侵略者的《群鼠图》。D符合题意;《虾》是齐白石的画作,但没有反映题意。A不合题意;《祝福》是鲁迅的作品,B不合题意;《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画作,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6.【答案】D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故选D。
7.【答案】D
【解析】A、B、C选项都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除旧布新颁布的。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8.【答案】C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故选C。
9.【答案】D
【解析】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抗战时期,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了《屈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可知。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较为广泛,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B项错误;C 项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A项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齐白石和徐悲鸿是画家,《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革命歌曲,C项符合题意;冼星海创作的是《黄河大合唱》;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方发明的照相、电影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像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流行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故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④不合题意,仔细审查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的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故D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BC搭配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得到应用,①②选项符合题意;飞机的发明在20世纪初,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③选项可予以排除,④马车与题干“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符。故答案选C。
20.【答案】A
【解析】“商务印书馆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故选A。
21.【答案】(1)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3)七七事变。(4)商务印书馆规模宏大;日本侵华严重破坏了中华文明;等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文化出版机构。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主要编辑出版了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商务印书馆被轰炸,五年后即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
(4)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到,商务印书馆的规模宏大;日本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华文明等等。
22.【答案】(1)张謇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国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其它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3)轮船或火车;剪发辫或改称谓;商务印书馆。
(4)近代化、西化、崇洋逐新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 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是张謇;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交通工具”有火车; “社会风尚的革新”有:改称谓;在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大生纱厂”是解题的突破口;大生纱厂是民族实业家张謇创立的,他提出的口号是实业救国。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内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其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
23.【答案】(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刺激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积极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的增加,可以看出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原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④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回答。通过第一问,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尤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表明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工人的数量增多,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说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
24.【答案】(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实业救国。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解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25.【答案】(1)洋务运动;
(2)优先发展教育(或者:急迫发展教育);
(3)中西结合;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4)《奏定学堂章程》;
(5)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6)应重视教育;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所指的时间是1872年(19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
(2)根据材料二“莫亟(急迫)于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近代教育持优先发展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课程内容的特点是中西结合;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5)根据材料五“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严复对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评价。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既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当中,又要体现新时代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与时俱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