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7 12: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以及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重庆谈判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与张学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3.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 )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③苏联红军歼灭日本百万关东军
④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震撼了日本朝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4.“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 阴谋夺权 B. 炫耀武力 C. 投靠日本 D. 逼蒋抗日
5.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 武汉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6.下面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
B. 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
C. 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
D. 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
7.下图是小东同学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插图,该插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抗日
B. 谢晋元率部在上海抗击日军
C.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D. 赵登禹、佟麟阁北平保卫战中殉国
8.“给力”是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意即特别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事物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等。纵观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下列最令中华民族“给力”的时间是( )
A. 1911年10月10日 B. 1937年7月7日
C. 1945年8月15日 D. 1949年4月23日
9.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中国军队是( )
A. 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B. 陈毅指挥的新四军
C. 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
D. 宋哲元指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
10.“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
A. 长沙会战 B. 枣宜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11.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特依据与国民党及南京政府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材料表明( )
A.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 国共两党实现联合抗日
C. 重庆谈判取得重大成果
D. 北伐战争揭开序幕
12.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产生的历史作用是( )
①推动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②有利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③促进了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④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是(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14.《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仃的作品。与这一作品的主题具有相关性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北伐战争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辽沈战役
1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是指( )
A. 平津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华东地区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是指( )
A.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C. 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
D.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1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武汉会战 D. 长沙会战
1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
A. 1945年4月 B. 1945年5月 C. 1945年7月 D. 1945年8月
19.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血战卢沟桥 D. 太原会战
20.抗日战争期间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中日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给东南各地带来极大的破坏……甲午一役,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举国深感耻痛。
材料二:进入20世纪,日本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据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进入南京的时候,一切抵抗活动都已经停止了……南京就像落入日军之手的猎物,不仅经受了战火、还经受了日军士兵以取乐和收刮为目的的犯下的无数罪行。……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12月l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中日关系逆转的表现。
(2)说出“甲午一役”的时间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4)对于材料二中的判决及材料三中的决定,你有何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2014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三:2015年4月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初中教科书审定结果。新版教科书把钓鱼岛称为日本“固有领土”,并在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认知问题的表述上出现倒退。
(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我国哪一次近代化探索的失败?
(2)你认为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它有何重大意义?
(3)面对日本的蓄意挑衅,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作何评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0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突然到来,迅速席卷了全球,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大混乱。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南京发表的《告公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编自《蒋介石日记》
材料三 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七月八日采取了以下行动: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
——摘编自《抗战史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摆脱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蒋介石对日侵华的态度?此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3)与材料二相比,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另请列举出2例在态度变化后,正面战场的典型战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材料二: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意无条件的听命于他。”
材料三: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请回答:
(1)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反映了张学良同一种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张学良对东北问题的什么态度?你认为他这种思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发现张学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张学良关于青年人的出路与国家前途的关系的意见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即1924年到1927年,①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在1924年,②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共第二次和合作指的是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③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后,1945年国共之间的谈判,国民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阴谋发动内战,不属于国共合作的事件。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西安事变,A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事变,C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D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参加的谈判,本题选B。
3.【答案】C
【解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我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抗日,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故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民族生死关头,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因此,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出于民族大义,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们实施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题意;C项虽然也是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战役,但百团大战的影响是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B
【解析】A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C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D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B。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指的抗日战争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为保卫四行仓库牺牲或被俘的战士们,其率领者是谢晋元。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8.【答案】C
【解析】通过对题干“给力”的解释和题干信息“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再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自豪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充满新希望的时刻。因此答案为C。
9.【答案】
【解析】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 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BD不符合题干的地点,所以答案选C。
11.【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有时间提示“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结果,把共产党的红军改名为国民党革命军第八路军。说明国共两党军事上合作。结合课本所学,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联合抗日。选择答案B。
12.【答案】C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答案选C。
13.【答案】A
【解析】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漫画中人物为蒋介石与张学良,反映的是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却电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挡政策,直接导致东三省沦入敌手。故选择B。
15.【答案】B
【解析】“九一八”事变爆发于沈阳城,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故选B。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的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时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答案选择C。
1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的会战”,结合课本所学, 1937年8月13日,日军闯入上海闹事,中国军队奋起,淞沪会战爆发。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的会战,A符合题意;忻口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发生在淞沪会战之后,BC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8.【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故选A。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因此根据题意可知答案选B。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大型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14年抗战开始的标志;选项B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选项D发生在1938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1.【答案】(1)明朝中期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清朝时,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时间:1894—1895年;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仅6周内,日军就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等(有理即可)
【解析】(1)材料一已经明确指出明清时期的中日关系逆转的原因是明朝中期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使我国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清朝时,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3)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仅6周内,日军就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等,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不重蹈覆辙。
22.【答案】(1)《马关条约》;洋务运动。
(2)侵华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开始长达6周的大屠杀。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
【解析】(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威海卫战役失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局面,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3)此题考查台湾史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等。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我们必须直面历史。
23.【答案】(1)九一八事变或侵略中国。
(2)指望国际援助,不抵抗等;东北三省沦陷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从不抵抗到抵抗;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四选二)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2)根据材料二的“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和“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可以归纳出蒋介石对日侵华的态度是:指望国际援助,不抵抗等。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材料二体现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分析材料三的“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对日态度是抵抗。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1937年的淞沪会战,1938年的武汉会战,1941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24.【答案】(1)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和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战役。(符合题意2点即可)
(3)(此题答案较为开放,以下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如1:同意他的观点。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
如2:不同意他的观点。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如3:蒋介石的观点是片面的。综合上述两方面失败的理由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中共和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战役有: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长沙会战等
(3)根据材料“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蒋介石的这一说法,因为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等。
25.【答案】(1)爱国主义思想。
(2)将东北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原因:受到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有保存东北军实力的意图。
(3)由不抵抗到坚决抗日。
(4)启发: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我们应该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二“只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材料三“……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表现出张学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这是爱国主义的思想。
(2)材料一“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说明张学良以东北利益为重,因为他作为东北的军阀势力,一方面受到蒋介石的政策的影响、另一方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他不想失去自己的军队实力。
(3)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张学良以个人利益为重,材料二转变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因此由之前的不抗日转变为积极抗日。
(4)张学良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有出路,个人才有出路。说明了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