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2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42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7 21: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考点42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010203041953——19571953——1956年底1954年9月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录 /Contents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0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齐全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国内1.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际2.受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2)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
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夏铁路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一五计划”的成就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缺陷1.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土地改革完成,为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意义3.进行了三大改造,
确立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满足了工业化要求
4.苏联的援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010203041953——19571953——1956年底1954年9月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录 /Contents三大改造1953——195602背景国际受苏联模式的影响(1).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2).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4)土地改革虽恢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但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仍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三大改造国内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采用公私合营的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实行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农业手工业时间:1953——1956年底
目的(实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生产力发展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010203041953——19571953——1956年底1954年9月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录 /Contents第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03背景 目的颁布内容特点 地位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要求新宪法的制定;国家统治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010203041953——19571953——1956年底1954年9月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录 /Contents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04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政治认同历史:分布:法律:政治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
……全国分布着很多自治州、自治县
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位: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治区人民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5 秒延迟符,无
意义,可删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1)《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②“三大改造”③“大跃进”运动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讲练结合A(2)“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据此,我国开始实施(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B(3)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政治协商会议C(4)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宪法和其他部门以及单行的法律所组成。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宪法,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②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③它开创了中国宪政从资本主义宪法到社会主义宪法的全新时代
④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认了工农联盟是国家的阶级基础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②③
D(5)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该制度(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保障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C(6)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特点: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7)依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必要性。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前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急需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