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2、铁是由 构成,水由 构成,氯化钠由 构成。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 。
2、原子的基本性质:
质子( )
原子核(+)
3、原子的构成 中子( )
核外电子( )
4、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 、 、 。
原子由 和 两部分构成。
5、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 决定。
7、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 ,如 。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 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注:(1) 稳定结构: 。
(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He,Ne均为稳定结构)
(4) 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为4-7个
易得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稳定
■考点四 分子?
1、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 ;
② ;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③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 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
联系: 。
1、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 , 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分子 , 。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
混合物由 构成; 纯净物由 构成。
单质 构成; 化合物由 构成
■考点六 离子?
1、离子: 。
2、离子的分类
;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
2Mg2+: .
4、离子的判断: 。 。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 。
■考点七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
3、 = + 。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4、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 = 。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典例1: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C.你的身体成长与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解: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故A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故B正确;
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故C正确;
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如空气,故D错误。
【答案】 D
◆变式训练
1.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
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
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
1.2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B.原子就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变为离子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典例1: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
A.质子 B.原子核 C.电子 D.分子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带电的知识
【解析】解:A、质子带有正电;
B、原子核带有正电;
C、电子带有负电;
D、分子不带电;
【答案】 D
◆变式训练.
2.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2.2 如下表: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思考研究而得到的.下表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几种学说
时间
模型类型
科学家
内 容
1803年
道尔顿模型
道尔顿(英国)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
汤姆生模型
汤姆生(英国)
发现电子,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
1911年
卢瑟福模型
卢瑟福(英国)
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
1913年
分层模型
玻尔(丹麦)
电子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绕着原子核)
现代
电子云模型
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次数多,有的区域次数少
(1)上面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中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式是 (填序号),这种原子模型是一种 结构.
(2)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结构,所做的实验名称是 ,实验中大多数α微粒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顺利通过.有一小部分α微粒发生了偏转,原因是 ;极少数α微粒被反弹了回来,原因是 .因此,卢瑟福根据实验建立了 原子模型.
(3)请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原子的结构: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典例1: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已知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在化学反应中氟原子易失电子
C.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
D.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3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解析】解::A、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在化学反应中氟原子易得电子,因为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错误;
C、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9,核外有9个电子,故错误;
D、钠元素为+1价,氟元素为﹣1价,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故错误;
【答案】 C
◆变式训练
3.1 ①最外层电子数为8;②核外有2层电子;③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下列粒子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Na+ B.Ne C.O2﹣ D.S2﹣
3.2 锰(Mn)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锰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锰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图1中54.94表示的是 。
(2)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考点四 分子?
◇典例1:下列事实微粒观点错误的是( )
A.柳絮纷飞﹣﹣分子不断运动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分子间有间隔
C.空气、氧气都可支持呼吸﹣﹣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考查角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析】解:A、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正确。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C、空气、氧气都可支持呼吸,是因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答案】 A
◆变式训练
4.1科学学习过程中,宏观事实有时可以用微观原理加以解释。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mL酒精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混合过程中分子变小了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C.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转化为CuSO4?5H2O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
4.2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运动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1: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也不乏“她在丛中笑”的风景.此时的“她”闻到了花香袭人,其原因是( )
A.物理变化中分子大小是不变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不可分而分子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考查角度】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解析】解:由于分子是不停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能闻到花香,由此可知:
A、闻到了花香袭人,与物理变化中分子大小是不变的无关,故A错误;
B、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无关,故B错误;
C、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原子不可分而分子可分的无关,故C错误;
D、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有关,故D正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5.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要先构成分子后才能构成物质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解产生原子,这些原子又重新组成别的分子
5.2 下列有关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纯净物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D.水结冰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考点六 离子?
◇典例1: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一定是( )
A.阳离子 B.阴离子 C.分子 D.原子
【考查角度】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解析】解:在分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质子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分子、原子显电中性;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阴离子是原子得电子形成的,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对Fe、Fe2+、Fe3+三种微粒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它们的化合价相同 D.质量几乎相同
6.2 下列关于离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离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考点七 原子相关质量关系?
◇典例1: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解析】解: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故错误;
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电子数相同,故错误;
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错误。
【答案】 A
◆变式训练
7.1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7.2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镉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其质子数是48,则这种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64 C.88 D.112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自然学科.请你运用分子的性质判断,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新装修的房子中有异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2.保持H2O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氢元素、氧元素
B.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
3.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4.下列各操作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
A.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
B.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将食品烘干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D.将铵态氮肥施入碱性土壤产生了刺激性气体
5.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体积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6.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7.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9.井冈绿色明珠﹣笔架山十里杜鹃长廊,重点展示井冈山生态特色和人文魅力。是我市最大的负氧离子库。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22﹣),O22﹣与O2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含氧原子个数
C.电子数 D.粒子的相对质量
10.钴在农业上常用于辐射育种。钴原子的质子数为27,相对原子质量为60,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27 B.60 C.28 D.87
1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
12.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原子等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 发生变化, 不发生变化,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 .
(2)从微观上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 (填“同种分子”或“不同种分子”下同)构成的,纯净物是由 构成的.
13.请从物质的组成、构成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
(2)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 ;
(3)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14.山西汾酒名扬天下。汾酒酿造的发酵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一滴汾酒,满屋飘香”,在其汽化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 。
15.原子的构成:①原子由居于 和 构成的,原子核由 和 构成的.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16.铁元素有三种常见微粒:Fe,Fe2+,Fe3+,它们都具有相同的
17.同一种原子可以用符号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表示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元素符号为 ;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18.如图所示,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其中 (填“吸有水”或“吸有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该实验说明了 .
19.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以得到的结论
是 。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0.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 .
2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但 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2)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
22.宏观、微观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请用微观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水结冰,体积变大.
(2)电解水的实质.
(3)空气是混合物. .
23.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周期。
24.请用原子、离子、元素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
25.报纸报道了多起卫生间清洗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发生氯气中毒的事件。氯气,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能闻到“强烈刺激性的气味”说明 ,氯气易“压缩且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说明分子间 。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闻酒知香”体现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可以再分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玫瑰花开,满园飘香。在远处就能闻到玫瑰花香,从分子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影视舞台上常利用干冰升华营造云雾燎绕的景象。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小
B.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C.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5.一九一五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100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首次参加,把山西汾酒带去参展,展期过半,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伤心至极的汾酒商人,高举一瓶汾酒摔在展厅,片刻酒商、酒鬼闻风而来……这与下列化学原理相关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分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B.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间隙,因此造成了物质的三态变化
D.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6.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7.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8.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9.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92
C.核外电子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10.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已知一种原子的中子数为173,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数为116 B.核电荷数为116
C.核外电子数为173 D.相对原子质量为289
11.“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材料二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1)材料一说明 .
(2)材料二说明 .
12.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它的分子是由 构成的.
1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2)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
14.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 (选 填“变大”或“变小”)。
1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16.如图表示某物质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 ;
(2)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17.X、Y、Z2+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若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30,则Z2+的质子数为 .
18.据2014年6月9日“中国之声”报道,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汇报本国用于核电事业的放射性原料时,漏报了640公斤钚(元素符号Pu,原子序数94,相对原子质量244),据悉,这些钚足可以制造80枚核弹头.请回答:构成金属钚的粒子是 ,其原子核外共有 个电子.
19.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的观点。
1911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20.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1.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举一个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 ;
(2)CO2与CO的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 。
22.如图所示,集气瓶I、II 中分别装有二氧化碳和氧气,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一分钟后,取下集气瓶I,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II 中,木条熄灭,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离子。
2、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的;原子间有间隔
质子(+)
原子核(+)
3、原子的构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4、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5、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7、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就不含中子。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注:(1) 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4) 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为4-7个
易得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稳定
■考点四 分子?
1、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要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1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本身大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分子要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 化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
■考点六 离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镁离子.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2+:表示2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判断: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阴离子。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在质量上相等,且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七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4、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典例1: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C.你的身体成长与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解: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故A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故B正确;
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故C正确;
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如空气,故D错误。
【答案】 D
◆变式训练
1.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
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
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解: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是分子、原子、离子构成,都很小,肉眼看不见故A正确;
B、同种物质,构成的微粒是相同,故B错误;
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不变,但微粒距离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故D错误。
1.2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B.原子就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变为离子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解:A、组成分子的同种原子个数不同,分子种类就不同,故A正确;
B、原子还能再分成原子核,核外电子,不是最小微粒,故B错误;
C、原子得失电子变为离子,故C正确;
D、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停运动,故D错误。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典例1: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
A.质子 B.原子核 C.电子 D.分子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带电的知识
【解析】解:A、质子带有正电;
B、原子核带有正电;
C、电子带有负电;
D、分子不带电;
【答案】 D
◆变式训练.
2.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
【解析】解: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选A
2.2 如下表: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思考研究而得到的.下表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几种学说
时间
模型类型
科学家
内 容
1803年
道尔顿模型
道尔顿(英国)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
汤姆生模型
汤姆生(英国)
发现电子,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
1911年
卢瑟福模型
卢瑟福(英国)
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
1913年
分层模型
玻尔(丹麦)
电子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绕着原子核)
现代
电子云模型
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次数多,有的区域次数少
(1)上面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中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式是 ④ (填序号),这种原子模型是一种 实心 结构.
(2)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结构,所做的实验名称是 卢瑟福实验(或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中大多数α微粒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顺利通过.有一小部分α微粒发生了偏转,原因是 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带正电,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原子核的斥力 ;极少数α微粒被反弹了回来,原因是 极少数的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 .因此,卢瑟福根据实验建立了 核式 原子模型.
(3)请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原子的结构: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解析】解:(1)道尔顿的学说内容是: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所以是一个实心球体,只有④符合;这种模型是一种实心球体结构.(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或α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且但正电荷;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故答案为:(1)④;实心.(2)卢瑟福实验(或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带正电,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原子核的斥力;极少数的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核式;(3)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典例1: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已知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在化学反应中氟原子易失电子
C.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
D.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3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解析】解::A、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在化学反应中氟原子易得电子,因为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错误;
C、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9,核外有9个电子,故错误;
D、钠元素为+1价,氟元素为﹣1价,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故错误;
【答案】 C
◆变式训练
3.1 ①最外层电子数为8;②核外有2层电子;③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下列粒子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Na+ B.Ne C.O2﹣ D.S2﹣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解:A、Na+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所以Na+核外有2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是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A错误;B、Ne核外有2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是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B错误;C、O2-是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所以O2-核外有2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C正确;D、S2-是氧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但是S2-核外有3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D错误。故选:C。
3.2 锰(Mn)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锰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锰原子核内有 25 个质子,图1中54.94表示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
(2)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Mn2+ (填离子符号)。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简单离子和复杂离子2
【解析】解:(1)由锰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锰的原子序数为25,即核内有25个质子;最下方的数字“54.94”表示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由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易失去电子,形成锰离子,符号为:Mn2+。故答为:(1)25;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失,Mn2+。
■考点四 分子?
◇典例1:下列事实微粒观点错误的是( )
A.柳絮纷飞﹣﹣分子不断运动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分子间有间隔
C.空气、氧气都可支持呼吸﹣﹣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考查角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析】解:A、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正确。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C、空气、氧气都可支持呼吸,是因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答案】 A
◆变式训练
4.1科学学习过程中,宏观事实有时可以用微观原理加以解释。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mL酒精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混合过程中分子变小了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C.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转化为CuSO4?5H2O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解:A、5mL酒精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训练有素的缉毒犬闻到毒品的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C、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反应生成蓝色的CuSO4?5H2O,故选项解释正确。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4.2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解: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③④。故选:A。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1: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也不乏“她在丛中笑”的风景.此时的“她”闻到了花香袭人,其原因是( )
A.物理变化中分子大小是不变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不可分而分子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考查角度】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解析】解:由于分子是不停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能闻到花香,由此可知:
A、闻到了花香袭人,与物理变化中分子大小是不变的无关,故A错误;
B、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无关,故B错误;
C、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原子不可分而分子可分的无关,故C错误;
D、闻到了花香袭人,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有关,故D正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5.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要先构成分子后才能构成物质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解产生原子,这些原子又重新组成别的分子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怎样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解析】解:A、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也有间隔,故A错误;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故B错误;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故C错误;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D正确。故选:D。
5.2 下列有关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纯净物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D.水结冰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不能保存物质的物理性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该选项说法正确;C、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水结冰时,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考点六 离子?
◇典例1: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一定是( )
A.阳离子 B.阴离子 C.分子 D.原子
【考查角度】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解析】解:在分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质子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分子、原子显电中性;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阴离子是原子得电子形成的,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对Fe、Fe2+、Fe3+三种微粒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它们的化合价相同 D.质量几乎相同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解:A、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则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C、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6.2 下列关于离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离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相互转化
【解析】解: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故选项说法正确。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共价键,故选项说法错误。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考点七 原子相关质量关系?
◇典例1: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解析】解: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故错误;
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电子数相同,故错误;
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错误。
【答案】 A
◆变式训练
7.1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解析】解:由原子中微粒的等量关系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故选:B。
7.2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镉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其质子数是48,则这种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64 C.88 D.112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一种镉原子质子数是48,则这种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故选:A。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自然学科.请你运用分子的性质判断,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新装修的房子中有异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新装修的房间中有异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装饰材料中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故正确;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正确;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正确。
故选:C。
2.保持H2O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氢元素、氧元素
B.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分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故选:D。
3.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在槐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是由于槐花香气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故选:B。
4.下列各操作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
A.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
B.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将食品烘干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D.将铵态氮肥施入碱性土壤产生了刺激性气体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是根据物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A错;
B、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将色素和异味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将食品烘干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是除去水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将铵态氮肥施入碱性土壤产生了刺激性气体,是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5.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体积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选项错误。
C、原子、分子均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等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本题,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水分子的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7.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③④。
故选:A。
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故A说法正确;
B、原子核中一般有质子和中子构成,故B说法不正确;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约是中子、质子质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
故选:B。
9.井冈绿色明珠﹣笔架山十里杜鹃长廊,重点展示井冈山生态特色和人文魅力。是我市最大的负氧离子库。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22﹣),O22﹣与O2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含氧原子个数
C.电子数 D.粒子的相对质量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在形成离子时变化的是电子,不变的是质子;所以O22﹣与O2不相同的是电子数;而氧原子个数都为2;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则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变。
故选:C。
10.钴在农业上常用于辐射育种。钴原子的质子数为27,相对原子质量为60,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27 B.60 C.28 D.87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钴原子的质子数为27,由于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其核电荷数为27。
故选:A。
1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分子不断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所以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的快.
(2)水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受热,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体积变大.
故答案为:(1)分子不断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12.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原子等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 发生变化, 原子 不 发生变化,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 分子 .
(2)从微观上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 不同种分子 (填“同种分子”或“不同种分子”下同)构成的,纯净物是由 同种分子 构成的.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填:分子,原子,分子;
(2)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纯净物质含有的是同种物质的分子,故填:不同种分子,同种分子.
13.请从物质的组成、构成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2)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
(3)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溶液中都存在 H+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2)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3酸之所以具有通性是由于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故答为:(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3)溶液中都存在 H+.
14.山西汾酒名扬天下。汾酒酿造的发酵过程属于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一滴汾酒,满屋飘香”,在其汽化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 增大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酒的酿造属于缓慢氧化,有酒精生成,为化学变化。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为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分子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故答案为:化学;增大。
15.原子的构成:①原子由居于 原子中心的原子核 和 核外电子 构成的,原子核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根据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故答案为:①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②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6.铁元素有三种常见微粒:Fe,Fe2+,Fe3+,它们都具有相同的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铁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失去2个、3个电子分别形成Fe2+、Fe3+,核内的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三种微粒的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等。
故答案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7.同一种原子可以用符号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表示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为 11 ;中子数为 12 ;元素符号为 Na ;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0 .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从符号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可知:的相关微粒个数分别是该原子质子数是11,中子数是12,元素符号是Na,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是11,最外层为1个电子,该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掉,而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所以该离子核外电子数是10.
故答案为:11;12;Na;10;
18.如图所示,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其中 吸有空气 (填“吸有水”或“吸有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该实验说明了 分子(微粒)间有空隙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且物质的不同状态下微粒之间的间隙不同,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而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则较小,所以气态物质较易被压缩而液态和固态物质较难被压缩.故填:吸有空气;分子(微粒)间有空隙.
19.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锥形瓶口滤纸变成红色 。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对比作用,说明酚酞的变色与空气无关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则会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锥形瓶口滤纸变成红色;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A中,使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B中的酚酞不与碱性物质接触,故不会变色,由此可以得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结论,故填: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做对比试验,故填:对比作用,说明酚酞的变色与空气无关。
20.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故答案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酚酞溶液变红色 。但 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2)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
(2)实验过程中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温度不同,微粒运动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故填:(1)酚酞溶液变红色; (2)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22.宏观、微观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请用微观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水结冰,体积变大. 水分子没变,水分子间隔变大
(2)电解水的实质.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
(3)空气是混合物. 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等不同种分子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水结冰,体积变大. 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水分子没变,水分子间隔变大;
(2)电解水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
(3)空气是混合物,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等不同种分子.
故答为:(1)水分子没变,水分子间隔变大;
(2)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
(3)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等不同种分子;
23.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得到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钠离子和氯离子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三 周期。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
(1)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将升高;
(4)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三周期。
答案:
(1)得到;
(2)钠离子和氯离子;
(3)升高;
(4)三。
24.请用原子、离子、元素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原子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故答案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故答案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虽然核外电子数不同,但属于同种元素;故答案为:核内质子数相同(或核电荷数相同).
25.报纸报道了多起卫生间清洗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发生氯气中毒的事件。氯气,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能闻到“强烈刺激性的气味”说明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氯气易“压缩且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说明分子间 有间隔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能闻到“强烈刺激性的气味”,是因为氯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氯气易“压缩且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故答案为: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有间隔。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闻酒知香”体现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可以再分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闻酒知香”,是因为酒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不断地运动。
故选:B。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故选:C。
3.玫瑰花开,满园飘香。在远处就能闻到玫瑰花香,从分子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我们在远处就能闻到玫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D。
4.影视舞台上常利用干冰升华营造云雾燎绕的景象。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小
B.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C.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二氧化碳分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一九一五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100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首次参加,把山西汾酒带去参展,展期过半,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伤心至极的汾酒商人,高举一瓶汾酒摔在展厅,片刻酒商、酒鬼闻风而来……这与下列化学原理相关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分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B.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间隙,因此造成了物质的三态变化
D.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酒精的分子通过运动能分布在周围的空气中,所以闻到了酒香。
故选:B。
6.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故错误;
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电子数相同,故错误;
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错误。
故选:A。
7.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6个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所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选A。
8.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显电性,则分子不显电性,故选项错误。
B、原子不显电性,故选项错误。
C、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D、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92
C.核外电子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由于铀的元素名称铀中含有偏旁“钅”故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是92,则原子序数为92,故说法正确;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铀核外含有92个电子,故说法正确;
D、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43是中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0.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已知一种原子的中子数为173,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数为116 B.核电荷数为116
C.核外电子数为173 D.相对原子质量为289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A.第116号元素Lv的质子数为116,故A正确;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116,故B正确;
C.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核外电子数为116,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16+173=289,故D正确。
故选:C。
11.“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材料二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1)材料一说明 分子很小 .
(2)材料二说明 分子之间有间隔 .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由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说明了一滴水中水分子的多,同时也说明了水分子的小;
(2)热胀冷缩是指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增加,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体积缩小,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答案为:(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
12.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氧气(O2) ,它的分子是由 原子(氧原子) 构成的.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B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化学是为O2,氧气属分子化合物,其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氧气(O2);原子(氧原子).
1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春暖花开,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2)分子间有间隔.
14.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 物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对玻璃泡缓慢加热,可以看到泡内固态碘颗粒变为紫红色的碘蒸汽,属于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增大了。
故答案为:物理;变大。
1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故答为:原子核.
16.如图表示某物质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 NaCl ;
(2)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得失 电子形成离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如图表示钠原子失去电子而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故答案为:(1)NaCl;(2)得失。
17.X、Y、Z2+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若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30,则Z2+的质子数为 12 .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由题意,X、Y、Z2+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若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30,则X、Y、Z2+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0÷3=10.
Z2的是Z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Z2+的核外电子数为10,则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2=1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Z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则Z2+的质子数为12.
故答案为:12.
18.据2014年6月9日“中国之声”报道,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汇报本国用于核电事业的放射性原料时,漏报了640公斤钚(元素符号Pu,原子序数94,相对原子质量244),据悉,这些钚足可以制造80枚核弹头.请回答:构成金属钚的粒子是 钚原子 ,其原子核外共有 94 个电子.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金属一般由原子构成,钚属于金属,所以是由钚原子构成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94.
故答案为:钚原子;94.
19.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电子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原子不可再分 中的观点。
1911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推理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模型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故答案为:(l)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2)推理;模型。
20.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乙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A、B、D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或发生了很明显的偏向,故选乙;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B、D。
21.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举一个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 气体容易被压缩 ;
(2)CO2与CO的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1)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或热胀冷缩或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或体现物质三态变化等,合理均可);
(2)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O2与CO的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或分子结构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
故答案为:(1)气体容易被压缩;(2)分子构成不同。
22.如图所示,集气瓶I、II 中分别装有二氧化碳和氧气,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一分钟后,取下集气瓶I,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II 中,木条熄灭,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集气瓶I、II 中分别装有二氧化碳和氧气,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一分钟后,取下集气瓶I,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II 中,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和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抽出玻璃片,彼此进入分子间的间隔中。一分钟后,集气瓶Ⅱ中的氧分子数目减少,二氧化碳分子数目增多。氧分子能助燃,二氧化碳分子不能助燃,因此木条熄灭。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分子和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抽出玻璃片,彼此进入分子间的间隔中。一分钟后,集气瓶Ⅱ中的氧分子数目减少,二氧化碳分子数目增多。氧分子能助燃,二氧化碳分子不能助燃,因此木条熄灭。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