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
A. 新文化运动期间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2.下列作品中,郭沫若创作的是( )
A. 《狂人日记》 B. 《屈原》 C. 《子夜》 D. 《小二黑结婚》
3.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期
4.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 战争 B. 市民生活 C. 京剧 D. 科普
5.阅读下面的“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企业 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6.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 )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②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C. 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 D. 地区之间发展均衡
9.如果你是书画鉴定家,要鉴别徐悲鸿的作品,不应该入选的是( )
A. 《田横五百士》 B. 《奔马》 C. 《愚公移山》 D. 《呐喊》
10.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又缓慢。主张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 周学熙 B. 张謇 C. 严复 D. 侯德榜
11.下列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 )
A. 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 B.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 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 D. 小脚一双三寸莲, 作揖跪拜大人前
12.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
A. 《愚公移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3.20世纪30?40年代,我国音乐家创作了许多控诉日本侵华造成民族苦难和讴歌、激励抗击曰本侵略的音乐作品,其中冼星海创作的,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的是( )
A. 《松花江上》 B. 《毕业歌》 C. 《义勇军进行曲》 D. 《黄河大合唱》
14.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 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 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 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15.2016年4月,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高级副总裁正式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它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 总理衙门 B. 同文馆 C. 时务学堂 D. 商务印书馆
16.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春天的故事》 D. 《我的中国心》
17.《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A. 鲁迅 B. 聂耳 C. 冼星海 D. 徐悲鸿
18.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②吃西餐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绍兴是鲁迅的故乡,鲁迅是绍兴的“金名片”。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为了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而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 《狂人日记》 B. 《故乡》 C. 《阿Q正传》 D. 《孔乙己》
20.“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21.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 )
A.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
22.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 )
①《雷雨》 ②《骆驼祥子》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3.20世纪30—40年代,我国音乐家创作了许多控诉日本侵华造成民族苦难和讴歌、激励抗击日本侵略的音乐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的是( )
A. 《松花江上》 B. 《游击队之歌》 C. 《义勇军进行曲》 D. 《黄河大合唱》
24.下列不是近代交通通讯变化带来影响的是( )
A. 促进商品流通 B. 朋友间发Email
C. 便于百姓之间沟通 D. 有利于信息传达
25.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申报》 D. 《新青年》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于1862年成立于北京。该校是在恭亲王奕诉等人的奏请下成立的,创办该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而学习国的第一步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戊戊政变后作为百日维新中唯一的遗产被保留了下来,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材料三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并在全国施行。它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新式学堂的普遍设立、新式学制的出现成为科举制走向尽头的重要原因,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一个表格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进行分类总结。
(2)通过以上总结,你认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有什么鲜明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28.(1)如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铁路的主要分布》图,请将下列地名所代表的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B: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大生纱厂
(2)据图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9.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中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2)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提出什么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0.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结合所学,请回答:
(1)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今天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的方法有哪些?
(2)20世纪初,我国学习西方教育体制,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校,依据的教育法令是什么?
(3)近代日本的崛起,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明治维新中对教育作何规定?
(4)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理念的?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1912年,所以可以联系的是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所以选择B项,A是1915年,C是1919年,D是1926年。
2.【答案】B
【解析】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子夜》是茅盾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B。
4.【答案】C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京剧,故选C。
5.【答案】D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我们看出1920年和1913年相比较,无论是拥有厂家还是资本、工人人数都得到了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是D。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创建于北京。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北京。所以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材料中的“各省岁科考试”所指的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亦即停止”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这是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里宣布的内容,说明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不存在了。故选B。
8.【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内地非常薄弱,D所述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D。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是我国近代著名画家,一生留下了很多著名作品,《田横五百士》、《奔马》、《愚公移山》都是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呐喊》是鲁迅的短片小说集,不是徐悲鸿的作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徐悲鸿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剪发辫、洋装洋饰开始流行、改称谓(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废跪拜(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禁缠足、倡女权(颁布缠足禁令、婚姻自由),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均不合民国初年的史实,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6年8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主要讲述了钱文贵对农村的改革,对农村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属于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ABC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所以答案选择D。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震撼了一代中国人的心扉,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照相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而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故选B。
1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于上海,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他们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由著名戏剧家田汉作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CD和聂耳无关。故选B。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国歌。所以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聂耳,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看《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②吃西餐,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餐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1897年创办商务印书馆;④乘坐轮船外出旅行,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可以做到的事是①②③④,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而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可知是《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故选A。
20.【答案】D
【解析】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选D。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教育无关,故选D。
2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雷雨》的作者是曹禺;②《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③《狂人日记》和④《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故选D。
23.【答案】D
【解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他们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震撼了一代中国人的心扉,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故此题选择答案D。
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近代交通通讯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朋友间发Email是当今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A项近代交通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CD项近代通讯的变化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的传达。故选B。
2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故C符合题意;A项《时务报》、B项《国闻报》 是百日维新时期创办的报纸;D项《新青年》是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6.【答案】(1)答案要点:列出材料反映的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四个事件的时间、内容、影响
表格整体设计合理、完整;史实准确。
(2)教育体系逐步完备,基本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教育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被动开展的。
【解析】(1)根据三则材料“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的鲜明特点是,教育体系逐步完备,基本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教育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被动开展的。
27.【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等称呼。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解析】(1)材料中的“民国”是中华民国,它于1912年建立。它是资产阶级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可知,“大人”“老爷”等称呼在清朝最流行。
(3)民国之后称呼的变化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28.【答案】(1)上A下B
(2)分布在沿海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位置是在北京到张家口,在图中的上框处。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大生纱厂位于图中的下框处。故上A下B。
(2)依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铁路的主要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主要在沿海地区。
29.【答案】(1)①洋务运动;②甲午中日战争;③第一次世界大战
(2)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实业救国”。
(3)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客观上刺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了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4)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综上所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种状况很难改变。
30.【答案】⑴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独立思考等(至少答出3点)
⑵《奏定学堂章程》
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
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至少答出2点。)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教学理念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规定实施强制性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教育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等,体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